什么是互联网教育?

  原标题:什么是互联网教育?

  通过投射,安装电子屏幕,甚至使用脑电生物回馈头环来监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以数据为基础的问题分析强化了学生机械的解题训练,而非“网络+教育”。互联网+教育并不只是使用技术来辅助教学,也不只是在教育系统的某一或几个环节上进行补丁。仅仅把网络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与支持手段,而热衷于用网络技术来强化传统教学模式,也不符合“网络+教育”的理念。

  什么是互联网+教育?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有关人工智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文件中,曾要求教育部科技司研究“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为此,我们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共识:“互联网+教育”就是要推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变革,创新教育业态。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各要素的整体改造。

  互联网+正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要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注重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的内容,实行交叉学科内容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形成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教育教学的规模和个性化的矛盾。

  网络化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方式创新;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系统,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全过程跟踪监控和无感、伴生数据采集,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智能评价。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行为等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使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多元;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开发智能化的评价工具,使教师、家长、同学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评价中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大大促进了教育施政的改进。公共教育服务平台采用“云-网-端”模式,使信息识别更准确,管理服务更智能,学校组织系统更灵活。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支持下,有效地推进了管办分离,提高了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教育管理体制与能力的现代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各类教育教学系统进行全系统、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动态监控,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服务供给的精准化、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管理的精细化。

  互联网+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逐步融合,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大批教师将从繁重的重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今后的教学场景中,技术将能够承担更多的知识传授方面的工作,教师的注意力将更多地集中在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培养,心理干预,人格的塑造等方面。对教师能力标准进行重新定义,全面更新教师职业要求,将教师信息素质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是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教育改革的实现,必须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生态开始,建立学校与社会外部的协同机制,形成校内外贯通、资源高度共享、流程无缝衔接的新生态,才能使教师、学生、课堂和学校等各方都能推动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变革。

  第一,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第二,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促进融合创新,实现制度变革。为此,必须彻底摆脱技术应用本位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创新,既是基于技术的原始创新,也是基于集成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地推动变革教育的力量。

  第二,发展“互联网+教育”,将信息化内化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动力;互联网教育不是单纯地以技术来辅助教学,它不是对教育系统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改造和补充,而是利用互联网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来系统地重建教育。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变革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

  产业革命对教育体制的要求越来越高。

  由“网络+教育”到教育信息化,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和驱动力,已经成为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因素。加快“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的变革,是当务之急。推进教育大数据治理方式的变革,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构建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创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