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逻辑: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孩子将受益一生
我们谈素质教育已经谈了几十年了,从我上学的时候就在说素质教育,这些年是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直到我儿子上了小学以后,我才知道进步得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快。
现在的考试依然应试为主,语文主观题的答案依然以固定答案为主,没有什么灵活性,没有保护到孩子们的发散思维。
(一)学校不但不能保护孩子发散思维,而且还有破坏作用!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三年级,女儿一年级。
为什么说学校不但不能保护孩子的发散思维,而且还会有破坏作用?这是根据我的亲身体会得出来的。
(我不知道国际学校是如何教学的,我的两个孩子上的都是普通的公立小学。)
我先举两个真实的考试试题的例子。
(1)填写合适的内容。
我喜欢_______车,_______车是用来_________。
这是朋友的孩子做的一道题。大多数孩子写的都是老师预料中的答案,比如:
我喜欢救护车, 救护车是用来救人的。
可是这个朋友的孩子写的是:我喜欢跑车,跑车是用来炫耀的。
老师给了一个鲜红的?(叉号)。
先说格式。
如果只是补充内容,使句子完整通顺,那么这个孩子的补充,没有任何问题。
再来说内容。
我相信一定有人开跑车是为了炫耀的,就如同很多女人买包要买名牌包、很多男人买表要买名牌表一样,为了质量,同时也为了面子、身份。
面子,在我的认知里面和“虚荣心”差不多。
所以,既然是事实,写出来为什么判错?
这是孩子另一种思维方式,多么可贵!可是,老师给了一个大叉号,就让孩子慢慢收起自己的创新想法,向着考试的条条框框靠拢了。
可惜!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是我儿子淏仔在二年级答的一道题,我觉得他答得很详细生动,说出的鼓励语言也挺好的。
可是没想到老师给了一个红色的大叉号。
这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建议小猴子要有主见。
我建议小猴,你要相信自己。——这句话难道不是“要有主见”的意思吗?
而且,淏仔还写了“加油,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这样的鼓励的话,对于二年级才学会写一些字的孩子来说,把这道题答得这么完整,我认为挺难得的。
可是,这个红叉号,意味着正确答案的重要性!意味着,不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就会扣分的事实!
孩子们的发散型思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会慢慢消失不见的。
中国人的智商和勤奋,是全球有目共睹的。
可是,为什么在小学初中,中国的孩子们都比其他国家的孩子出色很多;到了高中大学,其他国家的孩子们却更容易崭露头角呢?
恐怕,与这样的考试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以上两题是关于答案对错的,下面这个例子是关于出题的题型,以及考核目的的例子。
我们区教育局,下发了小学生必读书目,我很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阅读。但是,如果扩大阅读范围后,考题以这种形式展现出来,不知道是在考孩子们的什么能力?
难道是背诵能力吗?这种方式不是变相的增加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了吗?
为什么不能出一些思考型的题目?
比如:
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你在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你觉得这里面某个人物的某个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这些题,都会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
试卷中,小猪向谁借的箩筐,向谁借的扁担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就如同我们学习历史,考试题都是考的死记硬背的东西: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某某战役?
可是,有的国家,历史题是这样出的:如果你是XXX,你会如何面对这场战役?你认为怎么做会减少伤亡?
到底如何出题会更有意义,更有引导性?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这样的问题。
(二)鸟笼逻辑:莫要形成固话思维,发散型思维更宝贵!
思维方式,是影响人一生的能力。尤其是发散型思维,更是非常重要。
发散型思维强的人,才能看到一个事情更多的可能性,才能想到更多的解决方法;
发散型思维强的人,才能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我在杨冰写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概念:鸟笼逻辑。
如果你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相信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种选择:要么把鸟笼扔掉,要么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大部分人都会采用惯性思维(刻板思维):鸟笼就是用来养鸟的。
这就像我之前举的例子一样,答案是唯一的,是标准的。久而久之,思维方式变成固化的了。
爱因斯坦是创新能力的典范,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可是,我们大考小考,遇到了太多的标准答案,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甚至否定了我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出了一批批拥有固化思维的成人。
(三)保护孩子的发散型思维,我们一定要重视!
学校,至少是公立学校,我没有看到对孩子发散型思维的保护,所以,为了让孩子能保持充分的想象力和发散型思维,那么就需要我们家长做出努力。
因为:
一个只知道标准答案的孩子,可能会在上学期间考出非常高的成绩;
但是,只知道标准答案的孩子,很有可能在社会上遇到困境时,无法想到更多的可能,无法更好地面对与解决。
保护和提高孩子的发散型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这样做:
(1)肯定孩子的想象力
比如,上面我举得例子,淏仔对小猴的建议,当我看到老师的红叉和淏仔失落的表情时,我对他说:“淏仔,妈妈认为你答得非常充分,尤其是鼓励的语言,说得很好。老师判卷子,按照标准答案判,比较省时省力,我们也要理解老师。以后如果再出这道题,你可以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但是你自己回答的这些内容,妈妈认为比标准答案更丰富。”
淏仔当时听了以后,一扫失落,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并不主张和孩子直接否定老师,甚至否定教育制度。
我们心中有数就好,和孩子们说了,反而会让孩子们内心产生混乱,甚至影响他们对老师的尊敬程度。而且,他们年龄比较小的时候,无法理解这么深的道理,多说无益。
(2)多用“好奇式问题”启发孩子思考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好奇式问题”(以前称之为“启发式提问”)。
当孩子遇到一个疑问,或者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们不要直接给他建议,而是让他自己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想到更多的解决办法。
比如:
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今天小红不和我一起玩了,我很伤心,妈妈,我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妈妈看到你伤心,妈妈很心疼。如果我的好朋友不和我玩了,我也会难过的。妈妈抱抱好不好?”
等孩子心情好一些之后,再用好奇式问题。
先问孩子:
你想一想,为什么小红不和你一起玩了呢?
孩子可以能会说:
也许她没看到我;
也许她心情不好;
也许我昨天做了一些事让她生气了。
然后再问孩子:那你怎么做,能改变这个事情呢?
下次我看到她,就主动和她打招呼,叫她和我一起玩;
如果她心情不好,我就陪着她呆一会,或者给她拿她喜欢的玩具玩;
我可以问问她为什么,如果是我做错了,我可以向她道歉。
如果孩子遇到每一个问题,都能想到尽可能多的原因,也能根据这些原因想到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那么孩子无论是去外地上学,还是去上班,我们都可以放一百个心。
因为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让他们面对任何问题。
(3)不要操之过急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孩子才一两岁,那么很为你感到高兴,你可以直接用这种方式和孩子沟通,从小培养孩子这样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已经七八岁,甚至青春期了,那么我建议你:
一定不要操之过急!
因为平时孩子遇到问题,你都是直接给建议、给方法;突然间你不给孩子建议和方法了,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孩子一定会有抵触情绪。
他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我想不出来”。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要着急,要有耐心。
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难;
难的是打破旧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目的,要对孩子表达出我们的信任,并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这样的沟通和思考。
当孩子从“我不知道”到想到一个原因一个方法,我们就要看到这个进步,及时予与肯定,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给孩子信心。
如此,孩子才能慢慢进步,想到第二种、第三种……
以上,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