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自测怎么做?这些你必须了解!

  

  近期,不少小区群组,朋友圈等刮起了一股“抗原试剂团购”风,抗原试剂作为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的方式,可以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有利于提高“早发现”能力,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选购抗原试剂时,一定要选择在已经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并具备相应储存条件的零售药店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36个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指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自测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需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国家药监局显示,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36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如需要网购,应选择取得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在未取得经营资质或无法提供经营主体信息的微信群、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购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等疫情防护物品。

  抗原自测有哪些步骤?

  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怎么判断测试结果?

  戳视频,医务人员手把手来教你!

  

  文字版来了

  

  

  

  检测结果图

  

  

  抗原自测的时候

  为啥只捅鼻子呢?

  捅鼻子、捅嗓子有啥区别?

  捅鼻子、捅嗓子,又称: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

  不管捅哪,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进行病毒检测。通过专业手段的检测,看看病毒的多少,如果病毒很多便是阳性;反之,病毒很少或者没有,便是阴性。

  由此可见,两者在结果方面,并没有存在什么差别,那到底在哪方面存在差别呢?

  首先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咽?

  咽:是在鼻子和嘴的深处,可以分成:鼻咽、口咽、喉咽。而我们做核酸时,最常捅的便是鼻咽和口咽。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病毒进入我们的呼吸道里时,在靠外的位置存留的很少,大部分都堆积在呼吸道里面鼻咽、口咽的位置上。

  

  做抗原检测时,为啥捅鼻子?

  最近的抗原检测是大家自己在家捅鼻子。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捅自己,下不去手。专家们已经帮我们想到了,所以设计的抗原检测是不用捅到底的。

  那是不是又有人疑惑了,不捅到底,那还会准吗?

  其实,如果不用捅到底的话,捅鼻子是更靠谱的,因为鼻腔里病毒虽少,但分泌物还是较多的,一般也够检测的,而口腔里呼气大,吞咽频繁,留的病毒较少。

  

  总结下来,两者的区别就是:捅到底,两者准确率一样;不捅到底,鼻子更靠谱;捅嗓子更快,但可能会有假阴性的出现。

  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能互相替代吗?

  ? 不能 ?

  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都属于直接检测病毒的方法,但前者是靠“抓取”病毒内部的遗传物质得出结果,后者则是靠识别病毒的“外衣”——N蛋白,来间接反映是否感染新冠。两种检测方式各有优势,不能互相替代。

  

  抗原检测大家自己就能操作,非常方便,15分钟就能得到结果,因此十分适合快速筛查。尤其是当出现了新冠相关症状后,通过抗原检测,马上就能对自己有一个初步判断。

  相比之下,由于核酸检测的标本必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流程繁琐,因此通常需要4-6小时才能得出结果。此外,在没有“混采”压低成本的情况下,核酸检测还有着明显的价格劣势。

  

  自测抗原阳性是否意味着感染了新冠?

  ? 不一定 ?

  按照目前的诊疗方案,由于准确率更高,核酸检测才是诊断新冠的“金标准”,这点也是抗原检测现在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即便抗原检测呈现阳性,也需要通过核酸检测进行确认。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抗原呈阳性,但核酸检测是阴性,目前也不能确诊为新冠。

  一般来说,抗原阳性,意味着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应该及时向社区或者所在单位报告,尤其是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人员,需要尽快报告。

  

  普通家庭要储备抗原检测试剂吗?

  在有症状时,抗原检测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不方便做核酸的时候,自己又觉得不舒服,有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就可以先做一个抗原,如果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周围的人。

  普通家庭可适当储备一些抗原检测试剂,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冬季本来就是呼吸道相关疾病高发的季节,再加上现在全国疫情形势也比较严峻,在有新冠疫情的地区,在家里储备一些抗原检测试剂是比较合适的。

  

  重点片区人员用完的自测试剂怎么处理?

  所有使用后的采样拭子、采样管、检测卡等需装入密封袋,交由专业人员参照医疗垃圾或按程序处理。

  在此还要提醒大家,

  注意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

  紧接着接受新冠病毒的抗原检测,

  可能出现假阳性,

  一般不建议居民在接种疫苗的

  24小时内开展抗原检测。

  抗击疫情,

  需你我共同努力,

  也请大家支持配合,

  主动报告健康状况!

  编辑:杨争荣

  责编:尹晓军

  审核:焦鹏宁

  来源: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