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刘道平同志帮扶南充市嘉陵区及马达山村侧记
2016年8月17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道平一行轻车简从,前往南充市嘉陵区石楼乡马达山村实地了解扶贫项目实施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对区、乡、村各级履行扶贫工作职责、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蹲点督促指导,听取“挂包帮”县级领导、县级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农技员、村支部书记履职情况汇报,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现场研究协调解决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
自去年7月马达山村被确定为道平同志的定点帮扶村以来,这已是他第5次前往马达山村督查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正是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随着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和落地落实,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更多看得见、能享受的实惠,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振了基层干部群众战胜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的信心。
始终坚持实字当头
马达山村被省委确定为定点帮扶村的当月,道平同志就带领省级五个帮扶单位负责同志前往该村实地调研,与基层干部、村民代表座谈,逐户登门调查了解贫困现状,与扶贫对象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和诉求。通过反复摸排、逐户复核、分类甄别,全村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00人,做到底数清、对象准,确保对贫困人口实现应扶尽扶。
“全村7个村民组中有2个不通公路;地处川东北干旱走廊,水渠年久失修,无法满足灌溉需求,大多只能靠天吃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人畜饮水不安全,人居环境差……”。这是道平同志首次到马达山村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这一现状,与省内许多贫困村相似。根据调研情况形成的《制约农村贫困群体进入全面小康的因素及对策》一文,在《农村经济》《民主法制建设》等刊物发表,为相关领导和单位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深入细致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道平同志指出,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根本要求,参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将扶贫对象分为到2020年“能够进入全面小康”“接近全面小康水平”“难以实现全面小康”等三类,按照“五个一批”的总体部署采取差别化措施进行帮扶,确保脱贫攻坚攻到关键处、取得真成效。
为压实责任、明确义务,省级帮扶单位与扶贫对象逐户签订了《精准扶贫责任书》,明确了扶贫对象自身应当做什么,帮扶单位应当扶持什么,并按年度对双方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帮扶单位还与帮扶对象一起掰着指头算脱贫细账,倒排脱贫时间,填写了道平同志亲自设计的《精准脱贫计划表》。按照计划,全村所有扶贫对象均有望在2017年底前实现脱贫,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并通过两年的巩固提升,到2020年确保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8月17日下午,在听取嘉陵区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后,道平同志强调,要深刻理解“攻坚”“决战”的内涵,始终突出一个“实”字,“数字扶贫”“加权平均法脱贫”“典型替代脱贫”“突击资助脱贫”和“路边面子工程扶贫”等现象,严防在扶贫工作中出现作风不实、守纪不严等问题。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如何将蓝图化为现实?关键靠实干,力量来自于团结协作。道平同志率先垂范、协调各方,督促各级各部门积极履职尽责,汇聚起马达山村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合力。
道平同志多次与相关省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为嘉陵区及马达山村争取资金项目支持(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培育),2015年下达的省领导带帽扶贫资金及省人大机关统筹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合计145万元,全额用于石楼乡及马达山村扶贫事业。
省直机关工委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选派一名优秀处级干部、一名优秀科级干部到嘉陵区挂职锻炼,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并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万元用于支持马达山村脱贫攻坚。
西华大学于2015年“扶贫日”期间开展募捐活动,为马达山村筹集资金30万元,并对在该校就读的马达山村学子给予照顾。选派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协助基层做好扶贫工作。
省移动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马达山村捐赠扶贫资金50万元,并与该村合作开展“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省农业厅选派优秀农技人员驻村工作,对种养殖业发展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多方争取到项目资金406万元支持嘉陵区脱贫攻坚(其中106万元专项用于马达山村)。
省人大民宗委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宗教界力量,积极开展为马达山村献爱心活动。
嘉陵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和推动马达山村脱贫攻坚,选派得力干部担任驻村工作组长和成员,要求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省级帮扶单位做好工作,履行好各项职责;驻村工作组、乡村各级干部和全村群众奋发有为、冲锋在前、敢打硬仗,在扶贫前期调研、规划编制和完善、项目实施、爱心帮扶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全力夯实脱贫基础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滞后。如何尽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成为马达山村脱贫攻坚战中的首场硬仗。道平同志亲自督促协调,嘉陵区各相关单位加班加点,短短两个月内就编制完成了马达山村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从省级相关部门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全面实施了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村道“末梢神经”全面打通,四条合计长10公里、宽3.5米的混凝土公路全部竣工,实现了每个村民组都通公路。
——人饮工程全面启动,已建成联户机井2处并实现通水;高位自流供水池修建完成,正在预埋管件,即将实现每户都能喝到卫生自来水的目标。
——升钟渠系整治工程完成招标,已进场施工,工程完成后将彻底解决全村以及附近多个乡镇农田灌溉问题。修建堰塘3口,整修水塘5口,解决灌溉面积600亩。
——土地整理项目启动实施,昔日的零散地块和废弃土地变为良田,污染土壤恢复为沃土,全村预计新增高产水田、旱地上百亩。
——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深入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实施20户、已完成10户;硬化院坝8户、安装对流窗70余户、改厕20余户、硬化房檐沟20余户。
……
科学的规划加之巨大的投入,带来的必然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达山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之路,从此不再崎岖。
选准脱贫致富之路
产业支撑是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如何确保扶贫产业不断壮大、贫困人口持续增收?道平同志指导马达山村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上做文章,在激发脱贫内在动力上下工夫,在“精准”二字上想办法、出新招、求实效。
建立脱贫激励机制。对畜禽、种植发展较好以及人居环境改善典型户给予重点扶持,形成示范效应。对提前脱贫的公开表扬,优先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在巩固提升期间,相关扶持政策和照顾措施继续延续两年。针对贫困人口普遍为老弱病残幼,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实际,引导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通过群众申报、驻村工作组验收,按照养殖数量每只鸡鸭奖励10元,每只鹅奖励15元,每头猪奖励200元,鼓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实行“负所得税”制度,对2016年拟脱贫对象进行正向激励。
搭建专业合作平台。去年下半年,由村支部主导成立了核桃种植专业互助合作社,将全部贫困户、低收入户吸收入社。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前三年种植蔬菜等农作物,核桃挂果后发展鸡、鸭、鹅等家禽养殖,按入股比例进行利益分配。用于合作社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入股金,并设置保底分红。目前,已完成优质核桃树苗栽植200亩13000株,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扶助三年,第一年补助500元/亩,第二、三年补助200元/亩,林下种植蔬菜等矮杆作物补助100元/亩,确保核桃挂果前贫困户的收入不受影响。农业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帮扶,指导村民种植竹荪、柑橘等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果,拓宽致富门路。
大力实施“星火”计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区、乡各级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地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加收入。目前,已回引了王成、罗军、韩小军、沈小洪、张涛等本地人员回乡发展,创办了石牌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马达山种养专合社、乌沙沟种养专合社、兴源种养专合社、山里人家种养专合社,养殖特色土鸡3万余只,养蛙30余万只,鱼60余亩、6万余尾,计划栽植优质果树300余亩。五个种养专合社共租赁土地近400亩,每亩土地流转金500元,加上每亩地力补偿181元,每年增加资金性收入27万余元,解决贫困户就业20余人,增加劳务收入24万余元。
其中,马达山村种养专合社与石牌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公司+专合社+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公司负责鸡苗、育雏、防疫、养殖管理、销售,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入专合社,专合社以固定资产与公司合作,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除了按入股比例分红外,合作社将所得红利的20%分给贫困户。余下红利留存10%作为发展资金和高投风险金,其余55%红利分配给全村村民,贫困农户实现三次分红。
实行生活补助制度。改变传统的节日慰问模式,将以往的“暗补”变为“明补”,从社会捐赠该村的扶贫资金中划拨一部分设立生活补助专项资金,按照每位贫困人口每天3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自2015年10月1日起实行,计划为期5年。每半年集中发放一次。要求扶贫对象必须将该笔资金用于改善自身生活,由村组进行监督。8月17日中午,道平同志与省级帮扶单位负责同志一道,已将今年上半年的生活补助费发放到贫困群众手中。
金秋时节来到马达山,只见宽敞的水泥路在村中蜿蜒,整洁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田间地头瓜果飘香稻谷抽穗,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马达山村正在与荒芜、凋敝、贫苦的昨天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