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基础教育点亮全面小康万家灯火
淮安新闻网
省对设区市政府教育履职考评、教育现代化省级监测得分等保持苏北领先;荣膺全国第五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多项教育工作受到国务院、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表彰;仅2019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报道淮安教育特色亮点工作达15次……承载着560万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教育工作,在淮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燃起了万家灯火,照亮了前行道路。
近年来,为了让每个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淮安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全市教育事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推进优质均衡
校园变美了、师资变强了、环境更好了……2017年8月,清江浦区政府与淮师一附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承德路小学加入淮师一附小教育集团,并更名为“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承德路校区”,学校发生巨大变化。
截至目前,淮安已建立55个小学教育集团、34个初中教育联盟,在全省率先建立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全纳”模式、创新建立非四星级普通高中联盟,带动一大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加快发展。以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为例,现共有7个校区约2万学生,7所学校全都成为群众认可和向往的优质学校。
以集团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是淮安聚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一个做法。与此同时,淮安坚持城乡互动,组织市区优质学校挂钩帮扶重点中心镇的23所学校,以点带面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优质学校创建,目前,淮安的省市级优质幼儿园、达省定办学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占比分别达到79.39%、93.04%、82.4%,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超过85%。2019年,淮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跃升至全省第三。
提升内涵质量
近年来,淮安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提优、提效、提质上下功夫,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素质教育提优。实施“广德育”工程,家长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和“周恩来班”创建等经验在全省推广,省级“周恩来班”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打造了100多个优秀学生社团,淮阴中学交响乐团登上央视秋晚舞台。
教学质量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不断提升,高考本科达线数保持增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量迈入全省前列。建成省级课程基地80个、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近70个,近百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表彰。
师资力量提质。实施市中青年优秀校(园)长培育工程,促进校(园)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2019年,淮安师德师风网络知识竞赛参赛率、优秀率均居全省第一;“智慧课堂”创新教学大赛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一;“一师一优课”获评部级、省级优课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二,淮安学校包揽全省部级优课总数前三名。
保障师生安全
万后红是淮安市金湖县银涂镇涂沟小学老师,也是该校校车管理员。十多年来,他每天早上7点跟车接孩子们上学,下午4点多送孩子们回家,风雨无阻,护卫孩子们往返学校一路平安。截至目前,淮安共运行校车366辆,解决了近1.4万名学生上下学交通难题,让家长们安心又暖心。
安全重于泰山,这对于教育工作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近年来,淮安着力健全市、县(区)、校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开展“学校岗位安全责任落实年”行动,制定学校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建立领导干部学校安全监管分片挂钩负责制度,常态长效保障广大师生安全。
建设安全区域。开展全市学校三防建设三年达标计划、提档升级行动,近三年全市学校投入“三防”经费3.4亿元,98所校园安装了门禁系统,市直学校保安经费由每年的300万元增加到800万元,在全市推广建设“两校一园”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打造平安校园。全市创成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区4个、市级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园)94所。在做好学生上下学安全保障工作的同时,重抓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学校食堂全部纳入省“阳光食堂”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
关爱困难学生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淮安教育工作倾情关爱困难学生,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确保小康路上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不因贫困掉队。
补助标准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中学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125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将城乡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小学生、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生每年1500元、2000元。
资助力度加大。精准落实免补政策和资助政策,全市保持多年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所有受资助的学生及发放的资助金均及时上传至“阳光扶贫”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全市每年精准资助学生22万人次左右,淮安连续9年在全省教育资助绩效评估中保持优秀等第。
帮扶深度拓展。今年,各学校克服疫情影响,创造条件为特殊群体的孩子提供帮助,做好心理疏导和学业辅导。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为41名特殊家庭的学生制作爱心防疫物资包,并送至学生家中。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专门为聋哑学生录制了疫情个人防护手语宣传视频,让学生“手语看得懂、知识用得着”。
融媒体记者 董蔚 唐筱葳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