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繁体字折腾中小学生

  简要内容:近日,河南漯河市下发《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人读一遍《说文解字》,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显而易见,无论是从纯学术角度而言,还是从汉字使用实践分析,繁体字并不代表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化。   近日,河南漯河市下发《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要求每人读一遍《说文解字》,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通知”强调要推动《说文》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4月30日《大河报》)

  按照当地官员的说法,要求“每人识500个繁体字”,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几千年来,自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硬要追寻哪种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恐怕惟有甲骨文才算“正宗”,繁体楷书充其量只能处于玄孙地位。而简化汉字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使用已相当普遍,其时被称作“俗体字”。1956年以来推行的简体字,实际上大多数古已有之,国家语委会仅在归纳、整理的电影先生前提下,对部分异体字作了进一步的简化、规范而已。

  显而易见,无论是从纯学术角度而言,还是从汉字使用实践分析,繁体字并不代表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所以,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中小学生普遍不堪重负的语境中,实在没必要让他们被那几百个繁体字的形、音、义,弄得终日头晕脑涨。

  教育,自有其规律。从原则上说,地方政府部门不宜动用行政手段,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由,超越教学大纲,给中小学校另行下达任何教学任务。如果,有人把开展读经之类活动,当作“政绩工程”来做,不惜搬出繁体字来折腾中小学生,那就有滥用权力,急功近利,甚至误人子弟之嫌!(徐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