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先进模范
【课本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家润
“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又感觉像遨游在太阳的光河里。站立在祖国的最东端,我们成了连接太阳与祖国的最佳导体,我们因此变得神圣。”这段真挚的表白,来自语文课文《太阳与士兵》(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记载着一群人民解放军官兵的心路历程。他们所镇守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哨所,有中国“东方第一哨”之称。
钱学森(课本内页)资料图片
国家的脊梁(综合材料)?董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长河里,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灿若群星。他们有高尚的理想信念,他们无私奉献、拼搏奋斗、果敢担当,成为全社会各个领域的一面面旗帜,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创新、建功立业。正如课文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也成了光明的元素,我们也要发光,我们也要传热。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太阳!”(《太阳与士兵》)
先进模范汇成的光,照亮来路,也照亮理想。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的一生挚友、同为杰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用深情的语言阐述了科学家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告诉人们科学工作者的气质与品格涵养于大地、滋润于故土,它是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所在。大漠升起蘑菇云的硝烟,是他铸剑长空,让祖国扬眉;是他以身许国,谱山河颂歌。
孔繁森(中国画)李琦
“时代楷模”钟扬(中国画)蔡志华、张渭人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油画)沈嘉蔚
对科学工作的热爱和敬重,对职责使命的坚守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先进模范的精神品质。“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探界者”钟扬》,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科学家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偏远艰苦的地区,他在长期的高原工作中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始终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
可贵的是,钟扬多年来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课文《“探界者”钟扬》将他称作“‘接盘’导师”,即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术底子薄、知识基础不如内地学生,他也从不放弃,精心教育,在攻关高原植物种子科学的同时,播撒并培育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种子。
无私奉献的追求,不因千山万水的阻隔而止步。“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始终眷恋着祖国》,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间,在学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祖国,始终梦想着在故土成就事业。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钱学森》,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矢志报国的钱学森回国时,经历千辛万险。如今,他所渴望、所追寻、所热爱的祖国,早已是科技蓬勃发展的国度。课本里耳熟能详的榜样与课本外层出不穷的楷模,鼓舞着中国科技工作者不断进步,在超级工程、污染防治、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中建立功勋。
“每天,老张从早晨穿上工作服进入柜台,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每分钟都是全力以赴。”(《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售货“一抓准”、算账“一口清”,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练就了高超、贴心的服务技艺,他所站的柜台成为展示北京乃至中国形象的“大舞台”。
无私奉献,始终是先进模范的行动指南与价值追求。30多年,张秉贵带着深情服务群众,他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跟人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今天,在人群川流不息的王府井大街,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塑像,仍矗立在有着“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前;他那“一团火”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了更多的继承者。
琅琅书声中,孔繁森的形象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先进模范对人民的深情跨越时空,让课本面前的人产生共情、为之感动。这位为支援雪域高原奋斗一生的“模范共产党员”关心教育,关心孩子。“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这几个孤儿上学读书。”(《孔繁森》,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共产党的干部为何生活如此清贫?因为他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因为电影盒子领养了3个孤儿,本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因为他的心中唯有他热爱着、他服务着的人民,而没有自己。
在他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他一生无私奉献的见证。同样能见证他精神境界的,还有他牺牲时身上仅有的钱——8元6角。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华罗庚》,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充满家国情怀的豪言出自华罗庚给留美中国学生写的公开信,他在信中动员大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1950年,他毅然放弃了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从美国动身回国。从此把毕生精力投入中国的数学研究和发展,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培养人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推广应用数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1979年,华罗庚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破阵子·奉答邓大姐》一词中再次抒发凌云壮志:“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里,这些课本里的故事仍然是一面面旗帜,它们与更多正奋斗在工作一线的先进模范一道,用高尚的精神燃起中国人的豪情,凝聚奋进开拓的力量,续写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荣光。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8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