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类的“洗稿”

  近日,因为自媒体呦呦鹿鸣的《甘柴劣火》一文,“洗稿”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那么,什么是“洗稿”?它和抄袭又有什么区别?

  大约一年前,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借助反抄袭软件,有两位研究者发现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麦克白》《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及其他剧作的时候,曾“参考”过另一位不知名作者某份未曾发表的手稿。为了佐证自己的发现,其中一位研究者用了一款叫WCopyfind的反抄袭软件,这款软件能搜索出该手稿和莎士比亚剧作里的常用词和词组。事实上,上述新闻中所使用的鉴别方法,在版权侵权比对方法中被称为“字面比对”,曾一度流行。在我国,早期的版权侵权以“逐字抄袭”为主,但由于法律风险太大,后来的行为人开始采取更为隐秘和“高明”的方式,其中一种,就是“洗稿”。这种“高明”手法的出现,使得前述传统的“字面比对”侵权鉴定方法一度失电影蜜蜂灵。

  “洗稿”和抄袭的区别

  其实,关于“洗稿”和抄袭的区别,很多苦于完成语文暑假作业的小学生已经深有体会:所谓抄袭,就是大篇幅原封不动地抄袭别人的作文,虽然省事但是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重罚;与之相对,如果对他人作文的主要情节、核心内容进行照搬,但是同时使用了近义词句替换、叙事顺序打乱、人物情节置换等高明手法,不但难以被发现反而很容易收获老师的表扬。这种小学生抄作文的技巧进化到成人世界的创作秘诀,就成为了目前为公众所熟知的热词——“洗稿”。

  简单来说,一篇文章,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二是文章内容的框架布局;三是每个段落内的基本要点;四是每个段落的具体词句表达。典型的抄袭就是不但抄主题思想、框架布局、段落要点,而且把复制行为贯彻到了对每句话和每个词上,因此抄袭与否,把两篇文章放到一起,结论立见。而“洗稿”的不同则体现在忠诚再现文章的主题精华、逻辑布局、大意要点,但在具体的词句表达上则进行灵活的同义变换和调整演绎,有时甚至在段落布局上也进行简单的位置变换,这导致原著作者往往对“洗稿”虽有某种似曾相识之感,却无法像对抄袭那样进行酣畅淋漓的口诛笔伐。抄袭他人作品不但有悖道德而且涉嫌版权违法;与之相对,将他人文章进行“洗稿”不但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而且根据“思想表达二分法”,被“洗稿”的作者对洗稿者的谴责有时还会招来对方理直气壮的反驳,因此也被称为“隐匿型抄袭”。所谓“思想表达二分法”,指的是法律只保护作品的表达,而不保护作品表达所体现的思想。这一原则的本意是为了保护人们基于同一观点可以自由地进行言论表达,防止思想观点被少数人垄断,但是事到如今,却不幸沦为很多“洗稿”者的托词。此外,专业软件工具的出现,也使得“洗稿”更为简便。据报道,2016年热播的某古装剧的原作早在2013年前就被指涉嫌抄袭219部作品,有知情人士推测,这很可能就涉及到使用了带有“洗稿”功能的“写作软件”。

  “洗稿”可能构成侵权

  以时事新闻报道为例,对他人时事新闻报道进行“洗稿”的人,面对质疑和责难,经常会娴熟地拎出一条高冷、专业的抗辩理由,即“时事新闻不受版权保护”。众所周知,单纯的只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简单“时事新闻”的确是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洗稿者”洗稿的对象,常常并不是简单的“时事新闻”,而是加入了独创性内容的“时事新闻作品”,而这,正是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那么,二者如何区分呢?

  所谓的“时事新闻”,在著作权法上仅指单纯事实消息,一般理解为仅由五个W新闻要素(when,who,where,what,why)组成的简单事实报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各种媒体接触到的时事新闻报道却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事实消息,而是加入了独创性表达内容的“时事新闻作品”。例如,数年前,关于一起“无良商贩用工业松香拔鸭毛”的社会新闻,出现了下面两种形式:

  其一,某市一家禽批发市场,摊贩用工业松香给鸭子拔毛,一分钟搞定。

  其二,在某市一家家禽市场,记者看到这里的鸭子只要一分钟就可以变得皮毛干净,而一般手工拔毛通常需要二三十分钟的时间。这些看上去白净的鸭子到底使用了什么快速拔毛的方法呢?记者在与摊贩的交谈中终于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秘密。摊贩将鸭子扔进熬煮有工业松香的锅里,然后再投入水缸中,清洗干净,拔毛过程就完成了。经过工业松香拔毛的鸭子看上去白白净净,可是这种鸭子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工业松香经过高温熬制之后会产生致癌物,而经过工业松香拔毛的鸭子体内会渗透进这些致癌物,长期服用会损伤肝肾甚至致癌。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工业松香是不允许用于食品的。商贩为了经济利益而置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良心何在?

  不难看到,虽然两则新闻报道的内容相同,却在表达形式上区别明显。第一则新闻只交代了新闻的地点、人物、事件,没有附加任何的修辞、评论,是典型的“不带作者任何理性或者感性成分”的单纯事实消息;第二则新闻虽然报道的是同一个事实,却用词形象,细节生动,内容翔实,而且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还链接了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法律规定,并加入了简短的评论,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判断和舆论导向,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已经具有了作品的特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各种媒体接触到的时事新闻信息大多不是单纯的“时事新闻”而是“时事新闻作品”。随着现代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新闻报道再也不仅仅是简单平面的消息传递,而是整合了新闻背景、细节描述、专家解读等众多内容在内的独特资讯,是文字描写、细节勾勒、鲜活评论等多种表达形式的结合。对于这种并非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报道,完全可以构成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如果未经许可对其整体或者某个段落、部分进行同义变换、句序打乱,略作增删,只要数量和情节达到一定程度,就仍可能违反著作权法,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在曲艺界,有种说法叫“捋叶子”,即窃取别人的创意构思或精华表达并改头换面,尽管不违反法律,但为业内人士所不齿。同样,尽管在法律上对于“洗稿”的认定和规制还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但是对于“洗稿”的实质如今早已众所周知,并遭到媒体公众一致的抵制和谴责。2018年底,微信发布公众平台“洗稿”投诉合议规则,并对“洗稿”作出了定义,即指“采用同义词更换、语序转换、段落变换、增删非关键词语等手法生产内容,导致与他人作品主题、观点、大纲、素材、逻辑、结构、表达、描述高度相似,违反平台运营规范的行为”。不难看到,时代发展至今,个性原创早已八面来风,抄袭“洗稿”迟早四面楚歌。(袁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