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部队三年的日子(十七)
下连后的生活和我想象中简直不一样。因为我们部队的特殊性,参加国防施工和地方一些工程(1985年中央军委下令鼓励军队从事生产经营和对外贸易,一直到1998年中央军委下令停止一切军队经营活动。所以在这期间,除了正常的国防施工,也会在地方上接一些工程)。绝大部份时间,整个营区都没多少人,各连除了几个留守人员外,基本都在外面施工。我们连队相对参加施工要少一些,因为我们连承担全团每年的新训任务和共建单位的军训任务,所以常态化会进行一些日常训练,技术骨干都会抽去施工,剩家里的人就不多了。基本上保持在20-30来个人,这在其他部队估计是不可想象的。
记忆中老连队就两个排。一排长柏年,少尉。斯斯文文的样子,戴个眼镜,皮肤白白的。祖籍是四川南充,离我们老家很近,不过他从小在洛阳长大,所以听得懂四川话说不来。二排长重明,志愿兵。个子高高的,典型燕赵汉子的形象,脸膛发红,说话中气十足,祖籍河北井径。严格说志愿兵是不能当排长的,因为排长以上都是军官,志愿兵再老也是兵。因为他长期担任新训排长,接兵训兵很多届,所以一直都担任代理排长职务。连队还有很多志愿兵,估计这个和其他部队也不一样。那个时候其他部队连队就一个志愿兵司务长。我们属于技术兵种,所以志愿兵很多。志愿兵一律称呼老赵老崔老李,我们新兵一律被称呼小李小陈,或者“那个谁,李,你过来一下”。连队还有一些超期服役的兵,大多数都是4年5年兵,都是等着转志愿兵或考军校的,那个时候超期服役最长就是5年,超过5年还没有转志愿兵或考上军校的就只能退伍回家了。
在90年代初,能留在部队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那个时候严格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如果农业户口入伍的话,义务兵满3年就会正常退伍,是不会安置就业的。只有转了志愿兵,服役满13年就可以转业到地方,安置工作。军官的话每年也会流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嘛,一般大部分干到副营就上不去了,会转业安置回原籍或部队驻地所在城市。能干到副师级以上的才可以选择退休。和现在的政策是不太一样的,在94年也出现了可以选择自主择业,国家不安排工作,拿一笔钱。当时我们的团政委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像拿了20好几万安置费,不再要求国家安置了。
下连队后领第一个月津贴,我居然领了26块钱,一问才知道文书单独有5块的津贴,和班长一个待遇,心里那个美啊,毕竟那个时候5块钱还是能干不少事呢。当文书一电影盒子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宣传工作,连队的两块黑板报要随时更新,平时要给营部和上级写新闻稿件。当时我们有个内部报纸《火箭兵报》,部队都鼓励大家去投稿,老文书子武就是因为经常有稿见报,所以调到了师部留了队。我陆续了写了一些,可惜就上过一篇还是报缝[大笑][大笑][大笑]。最打怵就是办黑板报,从来没整过这玩意。还好图书室里有很多这方面的书,有空我就慢慢去啃,上面有很多现成的格式,用粉笔照着描。我们指导员是个大才子,湖北孝感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就经常去向他请教,请他给我打打样,慢慢的也就能独立完成板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