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路径 深化内涵 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河南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抓基层、强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深化创建内涵、增强文化认同,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2019年4月和9月,汪洋主席在河南调研视察时,对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予以肯定。
一、同心筑梦,提质扩面抓创建。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重心下沉,分级联创。一是增强群众参与度。在“七进”基础上,纵深开展进景区、进市场、进家庭;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200多场,建立村级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800多个,建成开放35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展馆、公园。二是扩大社会覆盖面。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以街道社区和民族乡村为重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牢固树立各族青少年和基层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办省直机关、高校和新闻媒体宣讲报告会,会同工会等群团组织开展跨行业、跨部门共建联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三是提升示范引领力。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模范集体40个、模范个人120名。命名339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擦亮“邘新社亲”“救治新疆脑瘫患儿”“镇平县石佛寺军警民共建”民族团结名片,形成示范效应。疫情期间,涌现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特殊党费”、爱心拉面、艾尼馕饼捐献抗疫一线等感人事迹。
二、同心结对,“五同”路径抓创建。紧扣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相互融入,统筹运用行政、社会和市场的方式,组织全省844个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一是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同步。经济实力强的村采取股份合作、产业联动、定向帮扶等形式,带动结对村发展,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参与中受益。孟州市桑坡回族村带动周边16个村500余户群众从事皮毛加工,共走致富路。全省75家民品企业建立长期带贫机制,吸纳1.4万人产业扶贫。二是公共服务同质。推进结对村一体规划、嵌入式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在平等共享中增进团结。2019年以来,统筹各类项目资金2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扶贫项目。三是法治保障同权。结对村定期会商研判,排查不安定因素,社会治安联防联控,共建平安乡村。发挥全省民族宗教管理大数据指挥系统和乡(村)民宗工作助理员(协理员)作用,坚决杜绝用宗教干预基层公共事务和群众生产生活、损害民族团结。四是精神家园同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村规民约、家庭教育和文明乡风建设。结对村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在开展节庆互动和文体联欢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焦作市电影蜜蜂42个民族聚居村与周边154个村进行节日联谊走访,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五是社会和谐同创。党建引领创建,凝聚人心。创建进扶贫车间、进扶贫基地,带动就业;党员干部结对困难家庭、留守人员,帮扶帮助。多地缔结市内、省际友好乡村,坚持联席例会制度,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基层创建工作和谐稳定开展。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各族群众正在形成经济上相互依存、生活上相互融入、情感上相互亲近的良好格局。
三、同心铸魂,增进认同抓创建。紧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馆和中华文化教育基地等,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应用于城市空间;办好相关地区民俗庙会,推动民族文化交融创新;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和历史资料选编,引导各族群众在创作小戏小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二是融入革命历史文化。强化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心”、豫东睢杞战役指挥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社亲文化)教育基地”,挖掘黄河文化、根亲文化、古都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等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河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网,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培训,促进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交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