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不仅是大气磅礴的诗词,更是精彩纷呈的历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中先后创作了上百首的诗词,比如《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浪淘沙·北戴河》和《卜算子·咏梅》等都堪称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难怪,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会这样评价: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在伟人众多的优秀诗词中,最著名和最经典的莫过于《沁园春·雪》,这几乎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该词通过描写北国壮丽的风光和雪景,展示出了作者大气磅礴的意境和理想浪漫的情怀。
或许您有所不知,在这首词背后蕴藏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且听文史不假娓娓道来。为了抵制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号和百家号,其余的任何第三方均属于无耻剽窃!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终于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从而取得了长征的阶段性胜利。到了1936年10月,随着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成功抵达甘肃会宁地区,伟大的长征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红军长征途经了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高山,渡过了30多条河流,总行程多达2万5千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我们虽然失掉了原先的根据地,虽然牺牲了许多的指战员,但毕竟保存和锻炼了自己,使得革命事业转危为安。
长征虽然胜利了,但当时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接下来,由文史不假为您一一分析和讲述。
名义上,我们占据着陕北地区,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盘非常有限,只有安定县、延长县、延川县、安塞县、靖边县和保安县的大部分地区。而且,这些地区非常闭塞和落后,不仅没有工业,就连农业也非常薄弱。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已经发起侵华战争并且占据了东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但是,以蒋氏为首的国民政府却本末倒置,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继续“围剿”红军,一直从南方追到了陕北。
1935年夏,张学良被调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且代行总司令职权,指挥东北军继续“围剿”红军。本就对内战不情不愿的他,在经历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和直罗镇战役这三次惨败后终于停战,甚至还形成了某种“默契”。
常年盘踞在山西的地方军阀阎锡山得知红军抵达了陕北地区,从此开始寝食难安。他既要防备日军从东面和北面渗透,又要防备中央军从南面渗透,也要防备红军从西面渗透,多次形容自己“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一颗也不行”。
李德剧照
谁都看得出来,仅仅依靠陕北这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根本无法存活如此规模的红军,更别提发展壮大了。因此,重新开辟新的苏区或者扩大现有苏区规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回忆:
陕北新根据地的面积虽然有三四万平方公里,但除了瓦窑堡以外,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较大的村镇都被敌人占据,从西安到延安的唯一公路也被敌人控制着。放眼望去,除了几处肥沃的河谷外,其余都是贫穷的黄土地,四处见不到树林,只有沟谷纵横,这个地区就全国而言是一个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许多人都开始积极地谏言献策,向组织如实反应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中,有人认为应向西北地区拓展,这样既能避开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队,还能背靠苏联获得军事援助;有人认为应向汉中地区进军,这样可以伺机通过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重新回到江西,那里的群众基础很好;还有人认为应东渡黄河脱离陕北的贫瘠之地,向富饶的晋中地区发展并且借机建立根据地,这样可以直接抵御日寇的侵略。
1935年12月,我方在安定县瓦窑堡举行了一次扩大会议,就当前局势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史称“瓦窑堡会议”。最终,会议通过了“发动、团结、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我方立即向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终于引起了对方的共鸣。经过几次秘密接触,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巩固了之前的“默契”,率先形成了区域内的“统一战线”。
既然已经明确日本是最大的敌人,那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的方案自然会被搁置,跨过黄河东征就成为了下一步的工作重心。与此同时,阎锡山为了阻挡红军入晋,也做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
客观的说,“山西王”阎锡山比起其他的地方军阀来算是不错的,甚至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重视农业发展、推行社会新风、兴办基础实业、禁止男子留辫、禁止女子裹脚、创建新式学校、修建公路铁路……。其中,当时著名的西北实业公司和太原兵工厂都已经成型,堪称国内最完备和最系统的军工业基地。
为了防止红军进入山西,奸诈狡猾的阎锡山很早就开始进行虚假宣传,还宣扬“思想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民众防共”的口号。进而,又具体提出了“九分政治一分军事来防共,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来剿共”的反动举措,骗取了部分民众的支持。
阎锡山调集了5个旅的兵力相继进驻吴堡、葭县和神木等地,相当于从北面牵制了红军。同时,他又沿黄河修筑了大量的高碉和暗堡作为第一道防线,在重要城镇构建了第二道防线,依托吕梁山区的山隘和要道形成了第三道防线。
完成以上部署后,阎锡山将晋军的主力部队都布防于大同、太原、长治、临汾和运城等地,随时准备利用便利的交通线进行机动作战。看得出来,他拿出了全部的家当来抵挡红军,来破坏抗日。
1936年1月,我方发布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要求红1军团、红15军团,红28军和红30军迅速完成部队集结并且做好准备。同时,任命彭德怀担任司令员,任命叶剑英担任参谋长,伟人亲自兼任政委随军出征。
一个月后,就在东征部队即将东渡黄河前,主席领略了陕北壮丽缤纷的雪景和山河后心潮澎湃,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不过,由于大战在即,除了身边的警卫员外几乎没人知晓它的诞生。
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东征的先头部队红15军团在蓬门战役中迅速取得了一场大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阎锡山的一个精锐团。对于这场战役,据当时的红2师师长杨得志回忆:
好长时间也没有拿下来,敌人相当的顽强。我心里着急,立即和陈赓想办法调整部署后继续攻击,经过大半夜的战斗才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经此败仗,阎锡山真正领教了红军的战斗力,再也不敢嘲笑中央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以及那些个川军、湘军、桂军、黔军和滇军等。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他深知仅仅依靠晋军完全没有胜算,于是不得不同意蒋系部队入晋。
几次战役过后,东征部队已经打开了局面,开始兵分几路在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连续转战。不过,随着蒋氏派遣中央军入晋作战,敌我之间的力量悬殊进一步加大,取得更大的战果已经很难。
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内战,为了争取和团结阎锡山抗日,我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统战工作。在此背景下,终于做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决定主动撤回陕北地区。
电影盒子在70多天的时间里,红军转战50多个县,不仅歼灭了敌人的7个团并缴获了大量的军备,而且还创建了一些游击队和游击区,更极大地宣传了我方的抗日爱国主张。遗憾的是,一大批将士牺牲在了山西,其中就包括了红28军的军长刘志丹。
1936年5月14日,我方在延川县太相寺召开了扩大会议,对东征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其中提到:
我们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红军东征虽然没能在山西实现创建根据地的目标,但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还粉碎了国民党的“追剿”计划,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
东征之后,为了进一步稳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我方开始推动红军西征。1936年10月,随着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抵达甘肃会宁地区,这一方案开始付诸实施。
徐向前
1936年10月24日夜,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下达了西渡黄河的命令,一举突破了马步青的沿河防线。不过,由于马家军常年都经营甘肃和青海地区,利用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迷信欺骗民众,使得西征军的攻势连连受阻。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西征军虽然没能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损兵折将,但那种坚贞不屈和英勇顽强的精神同样令人敬重。同时,也为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助力良多。
瓦窑堡会议后,张学良数次面见或者写信给蒋氏,强烈呼吁在国难之下共同抵御外辱,却遭到了对方的严厉斥责。为了继续“围剿”红军,更在1936年12月初亲自飞抵西安督战,而且还准备将张、杨二将调离后由蒋鼎文接替。
万般无奈之下,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军只得在12月12日发动了兵谏,扣押对方一行人员逼迫“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过我方的积极斡旋,“西安事变”终于得到了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
1937年7月,日本在华北地区的驻屯军于宛平城外以演习之名进行挑衅,还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搜查,自然遭到了中国军队拒绝。作为一名区区的联队长,牟田口廉竟然直接下令炮击城内,终于遭到了第29军的全力回击,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在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我方立即发表了抗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侵略。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将位于西北的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任命朱德和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1945年8月15日,曾经不可一世的天皇裕仁最终低下了罪恶的头颅,被迫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且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在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后终于取得胜利,举国上下都热切期盼着和平,只有蒋某依然还在图谋独裁和专制。
为了戳穿这种“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为了最大限度换取国家的和平局面,伟人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抵重庆进行谈判。期间,他不仅积极宣传“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而且还广泛会见了社会各界人士,比如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士钊和张申府等人。
作为国民党的中左派人士,于右任除了出任过国民政府的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在社会各界都颇具影响力。9月6日,他特意在自己的官邸宴请我方代表,还邀请张治中、张群和邵力子等人作陪,席间畅谈诗歌之时对《沁园春·雪》赞不绝口。
到了10月2日,伟人在百忙之中邀请著名诗人柳亚子到红岩村叙谈,顺便还带来了青年画家尹瘦石。由于几人相谈甚欢,他在兴致盎然下挥毫书写下《沁园春·雪》赠送给对方,还谦虚地表示:
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的一首词,似与先生的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之后,柳亚子回赠了自己创作的一首《沁园春》,只是意境和韵律皆不能与之媲美。今天,文史不假还找出了这首诗词: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
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由于同行的尹瘦石正在筹备诗画联展,因而他将柳亚子的《沁园春》后来公开进行了展示。平心而论,这也属于一篇佳作,其中的“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也颇有深意,自然引起了文化界的热议。
对于接踵而来的好评,柳亚子却显得诚惶诚恐,多次表示这只是效仿《沁园春·雪》的狗尾续貂之作罢了。由于原作并未公开发表过,越来越多的人都迫切希望能够拜读。
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了43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经过了我方的重大努力和让步,勉强才达成了这个协议,也算是继续保留了和平建国的可能。
1945年11月14日,担任新民报编辑的吴祖光终于获得《沁园春·雪》的内容,而且在副刊《西方夜谭》中抢先发表。当时,伟人已经在签订“双十协定”后返回了延安,自然对此事一无所知。
随着《沁园春·雪》公开面世,立即犹如巨石般卷起了千层巨浪,成就了战后中国文坛难得的一次盛况。据说,山城重庆的各方人士都钦佩不已,原来被污为“乱匪首”、“山大王”和“土包子”的毛公,竟然是如此胸怀广阔的大诗人。
蒋氏也从报上读到了这首《沁园春·雪》,虽然暗暗称奇但却表现得不以为然。甚至于,他还当面询问自己的“文胆”陈布雷,该如何评价这首词。可是,竟然得到了这样肯定的回答: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是精品!
为了消除某人的“忿忿不平”,国民政府通过宣传部门展开了“疯狂反击”,安排各类文人重新填词而后择优发表,希望能把《沁园春·雪》淹没在汪洋大海中。可惜,收罗上来的作品实在不少,可拿得出手的实在不多,几乎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跟风之作。
当时,尚在重庆的王若飞把这些《沁园春》纷纷搜集起来寄往延安,伟人读后只是笑笑并没有说什么。可是,像黄齐生、谢觉哉和钱太微等人却忍俊不禁,纷纷评价这些跟风之作完全就是“鸦鸣蝉噪”,实在不登大雅之堂。
新中国成立后,伟人因为国事繁忙而少有时间创作诗词,但依然不忘“诗人本色”。期间,先后创作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五律·看山》和《七绝·莫干山》等,倾注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
臧克家
1956年,中国作协决定创办《诗刊》并聘请臧克家担任主编,还准备在创刊号上发表伟人诗词以提高杂志的影响力。为了征得本人同意,他们联名致信请示,终于收到了亲笔回信:
克家和各位同志们: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这些东西,我历来都不愿意正式发表,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那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诗刊》发行后果然不负众望,还掀起了全国各地都学习诗词的浪潮,臧克家也有幸当面向伟人汇报工作。聊完正事后,他终于有机会畅谈诗词,还斗胆提出《沁园春·雪》中“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替换成“蜡”字会更好一些。
主席显然没有想到,臧克家对自己的诗词竟然研究得如此深刻,当即就表示“改得好”。从此以后,他彻底记住了这位“一字之师”,但凡有新的诗词一定会寄送给对方寻求指正。
可以说,《沁园春·雪》既包括了国家情怀,又包括了个人品德,俨然就是一部不朽的史书。最后,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诗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