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幅作品!这场长在孩子审美点上的线上艺术展,凭什么令家长赞不绝口?
看点 ?? ? 时不时出现的疫情,让出门玩耍、运动、社交,有时都变得有些奢侈。还有没有一种力量能够充沛孩子的身心?有,那就是艺术。尤其是当下,艺术对于孩子的生命力和感受力尤为重要。最近,一场专为孩子们举办的艺术展汇聚了 1000 多件作品,它们的创作者也囊括了幼儿园到高中的孩子。这些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作品,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也是一次思想的交流。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 " 星标 " 我们,从此 " 不失联 "。
文丨 Luna ? ? 编丨 Leon
疫情后的孩子真的是太难了。
前段时间,哥大等很多专业机构都发布了新的研究报告,发现疫情之后,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比之前多了不少。长期的压力之下,很多孩子都变得蔫蔫的。
" 上学没几年,疫情就三年 ",这种状态下,孩子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了。
动不动在家呆一天,不怎么和同龄人一起玩,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肯定不算生机勃勃。生命力是一个全身心调动起来的状态,充满能量,甚至能给别人 " 充电 "。
怎样才能有充盈的生命力?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过,艺术可以说是适合大多数孩子的一个方法。除了逛各种美术馆,孩子参与艺术创作还可以画画,甚至是剪贴画、折纸、捏陶偶等等。
很多家长曾和外滩君说,自己会经常带孩子去看展,有的给孩子报名了可以参与创作的体验课,也有家长自己常常和孩子一起采风、画画、做模型。
但是这一轮的疫情一来,出门变成了一趟不太容易的事,就算做好了核酸,也会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
在这个时期,或许参加一场线上的艺术展,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周六(12 月 10 日),文艺气息浓郁的耀中耀华就把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搬到了线上。恰逢耀中耀华90 周年庆,这次展览不仅是孩子们创作的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同龄人之间的创意交流。不仅专为孩子们创办,也为小观众和小创作者搭建了一座桥梁。
从幼儿园到高中,上千幅创意作品
是同龄人的思想交流
其实,线上观展的形式大家并不陌生。打开小红书,就能看到满屏推荐列表,从故宫博物院到大英博物馆,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到卢浮宫,各种经典馆藏都可以看到。
不过有时候,太专业了也有烦恼。没有解说和引导,孩子们可能看不懂,观看的兴致也不高,家长也头疼,该怎么教孩子看这些经典之作。
实际上,除了名家经典,孩子同样可以欣赏来自同龄人的作品。毕加索就曾说过:" 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那样画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 ? 艺术不是理性的叠加,本身就是创作者生命力的体现,来自孩子的作品,创意未必逊色于大家。
这周六,一场由孩子们打造作品,并且专为孩子设计的线上艺术嘉年华,将由耀中耀华进行现场直播。这次艺术嘉年华汇集了上千件艺术品,创作者们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各个年龄段都有。
在直播现场,北京耀中耀华的孩子们将用中英文带领大家,深度云游在北京耀华校区陈列的实体艺术展览。(移步文末,可扫码预约!)
孩子们在作品中体现的 " 童言童语 ",不仅是灵感的大爆发,也能给同龄人带来想象力上的碰撞。
其实,看过一部分 " 预展 " 后,从幼儿园孩子的作品开始,外滩君就一直处于震撼的状态。
幼儿园和 1、2 年级的小 " 豆丁 " 字还不认识几个,也能 " 搞 " 艺术吗?是不是特别有天赋的孩子才能做到?这也是外滩君一开始的想法。
但是" 病毒 "这件作品完全出乎人意料。对这些小 " 豆丁 " 来说,画出 " 惟妙惟肖 " 的作品很难,但是用各种材料拼一件出来,就变得容易了很多。
而且最后的成品很容易理解,就算同样是幼儿园的孩子也能一眼看出来用了哪些材料:泡沫球、吸管、一次性叉子等等。
不过对小观众们来说,这件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还不在于看懂,而是 " 我也可以做 " 的想法,也打破了家长对艺术创作很 " 费 " 钱的印象。
很多家长和外滩君聊过,孩子的画笔、颜料、画纸都有要求,每次都要兴师动众地准备一番。但实际上,艺术也可以很简单,哪怕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甚至是 " 垃圾 " 都可以成为孩子创作的原材料。
同样材料很简单的,但是很有 " 灵性 " 的,还有" 非洲部落 "和" 荷鲁斯之眼 "。只需要用彩纸剪出特定的形状,再拼贴到纸上,就算是幼儿园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艺术,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复杂,创意比技巧更重要。
不过这时候可能有人要说了,小孩子的作品童趣一点挺好的,可再长大一些,总不能还是只会做 " 幼稚 " 的东西吧?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画得 " 像 " 一点?
这个观点,对,但也不完全对。
不可否认,孩子年纪往上长,能学会的艺术技巧肯定是越来越多的。
日本教育家、画家鸟居昭美就曾总结过:
1~3 岁,孩子们的能力有限,只能画画线条或圆圈,有时一张看起来全是线和圈的画,其实蕴藏着一个幻想的故事;
4~8 岁,孩子们不会按照自己看到的画,而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和感兴趣的点来画;
到了 9 岁,孩子的观察才会向成人靠拢,画变得写实起来。
比如这次艺术嘉年华有一部分剪纸作品,有的孩子用剪纸剪出高铁、城市,有的孩子剪出了和小狗一起读书的场景。上色的方法也变得更加复杂了。
但前面那个观点不正确的地方在于,能不能画 " 像 " 只是评价艺术作品的一个标准。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还有很多值得欣赏之处。
四川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李杰曾撰文说过,在艺术教育中,等孩子到了学龄期,艺术的通识性、对话性和日常性就被类似 " 特长 " 或 " 技艺 " 的功利性所替代。
换句话说,大人总希望孩子画出 " 像 " 的作品、" 好 " 的作品,其实是在消费孩子的童年,在夺走他们的生命力。
看过这次艺术嘉年华的作品后,外滩君有个感受,哪怕是技巧更复杂的作品里,孩子们也没有在追求要不要画 " 像 ",而小观众们,可能也更能理解同龄人的想法。
比如这副画画的是水下的少女,有些人可能觉得上色还很粗糙。
但孩子们眼中看到的未必是这样:画中人衣服上是不是碎钻?她梳的是好日常的丸子头!
也有的孩子会觉得这副作品,就是单纯的美,水下通透的美。也会有孩子觉得,水下的场景能体现青春期一些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苦恼,这些情绪有时却会被成年人看轻。
还有这副由 12 年级学生创作的《自画像》。
乍一看,这自画像没有想象的那么 " 形似 ",但奇妙的地方就在于,把它和作者本人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很有神韵。甚至会让观看作品的孩子也更加自信一些," 原来我自己也可以成为作品的主角!"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六副小作品都用了不一样的技巧,有的是素描,有的是线条,有的是版画,有的甚至是铁丝凹的。可能有的孩子还没接触过这些技巧,有的可能已经有一些基础,而这么一幅作品摆在眼前,可能就会让他们对创作技巧有更多的想法。
观看一次同龄人的画展,对孩子来说,绝不仅仅是看一次作品集。尤其是在直播解说的帮助下,这样的观看更像一次创意和想法的交流。而同龄人能做到的事情,也会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创作热情,这也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
当我们谈论艺术,比技巧更重要的
是教会孩子勇气与坚持
在看过预展之后,外滩君隐隐感受到,这些作品中除了孩子们鲜活的创意,还有其他什么在支持。孩子的生命力除了热情,还有其他更沉稳的内涵。
在和烟台耀华国际教育学校执教 20 多年的顾龙梅老师交流之后,外滩君终于找到了那个答案——
" 不管以后孩子朝什么专业发展,他们现在学习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在欣赏美的基础上,有勇气正确地使用绘画工具材料,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中学习技巧,并且还能将艺术课上的技能学以致用。"
也就是说,是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尝试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坚韧。
在耀中耀华的课堂上,外滩君也看到了,艺术是怎样赋予孩子生命力的。
比如 1~2 年级,有一节课主题是《城堡》,需要孩子们利用方形纸,积少成多,搭建城堡。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会用双语介绍方形单独纹样的制作步骤:借用各种图形、线条、马克笔、尺子设计创意造型,再用彩色笔装饰,最后用切纸机剪切。最后,孩子们的作品将共同建造一座大城堡。
一年级的 William 之前的作业图色都还是乱乱的,可是一听到一个个小方形可以建造城堡,他也认真了起来。为了把自己的小方块涂好,成为城堡的一部分,他开始认真地画线条和上色。
就是这看起来小小的转变,其实是 William 艺术学习的一个契机,他开始尝试自己原本不太擅长的步骤,这种勇气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另外,还有一件让外滩君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来自烟台耀中小学部的小朋友。那就是由很多千纸鹤组成的《90 周年的梦想》。
在文字 "90+Dream" 的外面,贴满了五彩斑斓的千纸鹤,这些是烟台耀华小学部所有孩子一起合作完成的。
孩子们最开始是从常用的蝴蝶元素想到了千纸鹤,结合千纸鹤祝福和许愿涵义,让他们把总数定在了 999 只。而看到这幅作品,并叠下第 1000 只的人,就可以许下愿望。
999 只千纸鹤,写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课上,孩子们先和老师学习怎么叠,为了提高效率,同学之间又互相帮助,已经学会的孩子教还不会的孩子。最终,整个小学部的同学一都参与了创作。
经历了好几堂课,作品终于完成了,对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并不简单。但是这件作品,不仅给了他们成就感,也让他们明白了坚持和合作的意义。
还有 2 年级的《昆虫主题》,每次课堂孩子们都会进行自评或者小组互评,每个小组选出一件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不仅被推选的孩子能够得到绿卡奖励,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迎头赶上,超越自己。
在耀中耀华,其实艺术团的老师们也都赞同,要评价孩子的艺术天赋和能力,有很多方面。其中,孩子是不是愿意去挑战,能不能够坚持下来,不仅是学习艺术的必备品格,也是其他学习生活中的重要能力。
这个周六,家长们如果和孩子一起看这场线上艺术嘉年华直播的话,别忘了也讲讲这创作背后的故事,电影先生相信孩子会更理解坚韧的意义。
让 " 童言童语 " 被更多人听到,
艺术给孩子更多可能性
一个生命力充沛的孩子,还有什么特点,那就是让身边的人也受到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响力。而艺术创作本身,同样也成为孩子传播影响力的方式。
别看孩子年纪小,他们的作品有时也很有力量。比如前段时间登上热搜的画家爸爸 " 抄袭 " 女儿的故事:
艺术家甲板被女儿的一幅涂鸦打动,并以这个看起来很稚嫩的涂鸦为原型,创作了一系列囡兔兔的形象。一时间,也在网络上受到了许多喜爱。短短两个月时间,他从几万粉涨到了 300 万粉,合作商品和展览的邀约源源不断。
很多时候,一说到艺术,大家脑海中就会想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但艺术远远不止这样,艺术是思想的载体,是孩子的另一种声音。
" 毕竟艺术作品是传情达意的一种表现方式。" 顾龙梅老师这样告诉外滩君。这也是为什么,在耀中耀华,艺术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师们最看重的还是孩子们的感受和想法。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最能打动其他人的。
就比如 AI 绘画,前段时间被讨论得沸沸扬扬,外滩君这次就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作品——由北京耀中 7 年级孩子创作的"We Like to Move it!"
作品本身是围绕校园欺凌展开的,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孩子们把身体语言和人物设计结合到了一起,去反对校园欺凌。作品中还能感受到他们凌厉的斗志,时刻准备好去战胜任何形式的欺凌。
AI 创作的平面绘画很美,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但孩子其实比 AI 有更丰富的艺术语言。当他们运用这种艺术的语言去表达的时候,往往会更加震撼,也更能鼓舞其他人。
通过艺术,耀中耀华的很多孩子还走得更远,他们的生命力还在不断延续。
今年从北京耀中毕业的孙胤熙和苏榆暄就是这样的例子。因为艺术而结缘的两个女孩,相识七年,也做了七年的好朋友。
孙胤熙因为喜欢偶像,而渐渐对舞台产生了兴趣,第一件作品《Rhythm of Light》就是以舞台设计为主题。她为嘻哈歌手选择了热情的红色灯光,为 " 时代少年团 " 选择了朝气的粉色、热情的黄色和稳重的黑色,为 " 新裤子乐队 " 选择了黑白两色,代表他们安静的外表和激情的音乐。
孙胤熙作品《Rhythm of Light》
这件作品,让伦敦艺术学院的面试官都赞不绝口。
苏榆暄则是从绘画的爱好出发,专攻设计,六年以来,她抓住一切机会锻炼,不管是学校的设计大赛,还是活动需要,都有她的身影在忙碌,海报和 LOGO 有不少都出自她手。临近毕业,她还拉上好朋友孙胤熙一起设计了毕业年级的卫衣,给高中生涯留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苏榆暄作品《恐鱼症》
如今,她们一个被伦敦艺术大学的室内设计专业录取,一个被帕森斯艺术设计学院的传媒设计专业录取。两人还约好,今后要用自己所学,为对方设计房子和设计婚礼。而她们也肯定会在各自的领域,帮助到更多的人。
艺术可以说是生命的源泉,疫情之后的孩子们,或许比过去更需要这口泉水的滋润。
顾龙梅老师还有一段话也让外滩君印象颇深。她说的是那些以后不打算学艺术专业的孩子," 不管孩子们以后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艺术课上学到的合作的力量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将伴随着他们。让他们能够有计划地安排工作,与人合作,甚至可以运用审美法则,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确实,艺术并不独属于有绘画天赋的孩子,而会丰富每个投身其中的孩子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现在能够获得充沛的生命力,也给他们的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活动预告
本周六(12 月 10 日),北京耀华校区陈列的实体艺术展览,将由北京耀中耀华的学生进行中英双语导览。虽然疫情期间,大家无法实地观看,但此次线上直播还将包括其他丰富内容,包括大咖讲座、学生表演,以及耀中耀华老师的多种艺术工作坊。
扫描图中二维码
预约本次直播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