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十年代,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一条河

  提起八十年代,似乎就在不远的过去,但是细想一下,已经过去四十年之久了,对于亲历者而言,八十年代似乎亲切而又美好,那是一个质朴的年代。

  笔者作为一个95后,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八十年代,所以提到这个话题,脑海里并不能浮现那个年代街头上真实的叫卖声,“凉粉多少钱一碗”,“王大爷,来赶集听戏啊”,也想不到那个年代的春节,是多么的有年味,农村鸡犬相闻,热闹非凡的景象。

  

  我对于八十年代的记忆,全部来自于村里老人的讲述以及网络上的视频留存,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条八十年代开挖的一条河,茨淮新河。

  记得很小的时候,作为留守儿童,太奶奶经常逗我说,不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就和爷爷一起去当挖河工。当时并不知道挖河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只觉得如果真的去了,跟在长辈后面,看他们挖河还能抓泥鳅,会很好玩。

  后来外出读书十余年,毕业回到老家,太奶奶和爷爷早已过世,我经常去村里老人扎堆的地方,坐那里和他们一样晒太阳,静静地听他们聊天,这是我儿时的回忆,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这时候,依旧可以经常听到老人们追忆当年挖河的交谈,这一次,我决定把这个事弄明白。

  

  后来经过查询,老人们口中所说的河,是位于我家南边几十里的茨淮新河,下面就简单地说一下这条河。

  大家打开地图就能发现,皖北是一片平原,千里沃野河道纵横,但是却有一条极不寻常的河流,它的笔直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河流,这就是茨淮新河,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开挖的最长河流。

  这条河经阜阳市一直到蚌埠怀远县,全长134.2公里。淮河水患多发,新中国为集中治理,决定人工开挖新河道,分泄颍河洪水,而在那个年代,这种工程是极大的,除了关键节点,所有普通河道全由人民群众出力。

  

  听村里一位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由于是独子 没被选去挖河,留在村子里做劳力,每个村子大概去十来个青壮年,我爷爷当年是队长,所以也要去挖河,这也就是太奶奶经常逗我说不读书就要去挖河的来由。我母亲所在的村子,就在我们村隔壁,当年我姥爷兄弟三人,老大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南下未归(可能渡海了),我姥爷由于排行老三加上本身是乡村医生,于是家里能去挖河的就只有二姥爷了。

  这种挖河是轮班制的,经过我的了解,村里大多数男性老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去挖河的经历。

  

  老一辈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没有工资,没有保障,甚至有时候要自带干粮,但是他们为了国家,依旧义无反顾。

  就这样,依靠着肩挑背扛,经过200万人次劳动人民十几年的艰苦奋战,茨淮新河终于竣工,1984年,茨淮新河全线通航,至此,不仅基本解决了洪水频发的隐患,水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有益推动。

  谨以此文,向奋斗在八十年代无私奉献的老一辈劳动人民致敬!

  #窖藏88岁月弥香#

  窖藏88 岁月弥香——我与光阴的故事,感谢贵州习酒发起的本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为大家分享我80年代的故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