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女神”魏诗卉:攻克困扰我国导弹50年难题,美国羡慕不已
魏诗卉
如果说导弹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准,那么导弹专家就是国家军事的守护神。
从钱学森到于敏,一位位伟大的先烈们将一生献给了国防事业,如果说钱老让导弹威力更大,那么魏诗卉就是让导弹更准。
继钱学森弹道之后,魏诗卉在制导领域研发出了椭圆弹道,这一领域的突破实打实地解决了困扰我国五十年的难题,就连美国对魏诗卉的研究也是十分眼热……
选择国防事业这条道路,和魏诗卉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诗卉的父母都是军人,他们在魏诗卉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了大量的爱国思想,所以儿时的魏诗卉心底便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
在别的孩子聚在一起疯玩的时候,魏诗卉更喜欢呆在家里听父亲讲军队里的故事,因为他的父亲是一名飞行员。
当时我国在军工的研发上与西方实力悬殊,听着父亲语气中的心酸,魏诗卉也不禁被感染。
从中学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后,魏诗卉展现了她在理科上的天赋,别人眼中枯燥的公式却成为了她眼中悦动的符号。
填写高考志愿时,魏诗卉毅然决然报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其他几个志愿也都是军校。
当年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在天津只录取了两名女生,魏诗卉就是其中的一位,军校里的管理方式和军营大同小异,魏诗卉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大学本科魏诗卉学的是测绘学,为了深造,魏诗卉随后又攻读了军事运筹学的硕士学位。
在当时,一位军事领域的女硕士是十分罕见的,不少研究所纷纷向魏诗卉抛出橄榄枝,希望她加入进来。
原本魏诗卉想任职于与舰艇相关的研究所,毕竟自己学的就是这方面知识,可是在一次参观军事博物馆的过程中,魏诗卉看着眼前的导弹模型着了迷,那一刻她的心里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她,选择导弹。
而后在一次导师带队调研的经历中,魏诗卉和导弹有了更加亲密的见面。
在一间实验室里,魏诗卉见到了摆满整个屋子的导弹零部件,她随手拿起了身边的一个元器件进行观察。
实验室负责人见魏诗卉对此颇感兴趣,便向她解释道,她手上的元器件虽然微小,却是战略导弹的发射倍增器,小小的零件拥有如此大的能量,魏诗卉相信了心底的那个声音。
结束调研的魏诗卉开始重新规划路线,研究生毕业后魏诗卉报考了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导弹制导与控制博士学位。
从运筹到导弹制导,其中差距的鸿沟无法想象,魏诗卉找来了所有能搜集到的书,开始恶补理论知识。
如果没有名师指导,光凭外行看几本书想入门是痴人说梦,好在魏诗卉遇到了她人生的两位带路人,中国工程院肖龙旭院士和导弹专家王明海教授。
王明海是数控加工领域的大牛,也是我国为数不多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之一。
肖龙旭院士在导弹制导领域有着许多开创性成果,曾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手里带出的博士生大多也成为了我国导弹领域的骨干性人才。
肖龙旭
魏诗卉是跨考进入火箭军工程大学的,这引起了二人的注意。
两人一番观察下来,发现魏诗卉虽然起步比别人晚,但是这份吃苦奋斗的精神在整个学校确实独一份。
两位专家本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初心,决定轮番帮助魏诗卉追补课程。
凭借着两位国宝级专家的帮助,以及魏诗卉自身肯努力的钻研,魏诗卉脑海中总算初步形成了理论框架,虽然起步晚,但是只要肯吃苦,终究会赶上别人。
肖龙旭见魏诗卉进步飞快,于是便让她参与到实验课题中来,这也是魏诗卉首次正式接触导弹的相关课题。
导弹要的不仅是威力大,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准确,魏诗卉这次的课题就是围绕评定某件武器精确度展开的。
这个课题和魏诗卉本科和硕士学习的测绘、运筹学有着一定的联系。
所以魏诗卉很快就给出了几种算法,通过进行可行性分析加上大量的数据对比,魏诗卉最终敲定了一套科学的精准度评定体系。
她提出将研制定制放在基础的位置上,而后用抽检的方法进行初次筛选,类似于一种预处理方法,最后根据导弹实际的发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形成对武器准确度的精确测量。
过程听起来简单,但是里面融合了大量运筹学的内容,课题组中会运筹学的成员很少,所以这部分工作的担子大多落在了魏诗卉身上。
肖龙旭院士将课题送往军区,这项研究成果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战告捷打消了魏诗卉心底的畏惧,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导弹之路的憧憬。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魏诗卉就时刻秉持着这一观念。
在一次导弹实射的现场,魏诗卉也守在一线采集数据。
虽然导弹成功发射了,但是魏诗卉却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导弹内部一些关键性器件的保持期短,以至于导弹部队实射训练时都得先检查一遍导弹关键器件。
如果这是在实际战争中,将会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回到实验室的魏诗卉,便向肖龙旭院士提出了这一问题,肖龙旭听完后觉得魏诗卉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他让魏诗卉暂时放下手上的课题,专门攻克这一问题。
魏诗卉翻阅了相关资料,她认为我军正在使用的相关成果已经极其落后,于是经过数个熬夜加班的夜晚,魏诗卉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全新理论。
根据魏诗卉的算法和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导弹器件的保存。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让魏诗卉在导弹研发领域开始小有名气,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魏诗卉仅仅33岁,与她相仿年龄的同学还在为毕业论文而奔波着。
解决这一难题后,魏诗卉又投入到了新的课题组中,这一次她要就缩短某型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进行研究,这是魏诗卉读博期间接手的最棘手的课题。
她相继走访了数家研究院,从研究院抱回来的资料堆满了她的整个书柜。
她和课题组一行人吃住都在实验室,本着人休机不休的原则,魏诗卉和众人轮班进行演算实验。
那一段时间,他们打印出来的参考论文堆起来可以达到2米之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诗卉在完成最后一步算法后,终于推导出了全新的参数误差分离模型。
以这一模型为基点,可以对火箭的发射系统进行更新换代,从而达到缩短火箭发射时间的目的,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魏诗卉及其课题组研发出来的成果,均被成功地应用在了我国军事领域,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因此毕业进入研究所没多久的魏诗卉,便升为火箭军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
升为高工后的魏诗卉第一年便接到了上级的紧急任务,我军某型导弹在实射中发生严重偏差,上级领导要求魏诗卉带领团队找出问题所在,并且进行解决。
此时的魏诗卉已经怀孕,但是她还是选择每晚在办公室里的行军床睡觉,只为能够时时刻刻看着实验进程。
在实验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遭遇了瓶颈期,国内的资料根本无法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魏诗卉怀着大肚子拜访了国内数位专家,终于找出问题所在,很快她的团队便交给了第一套解决方案。
可是方案很快便被退回来了,上级反馈该方案在实训中的效果依然不好。
一头雾水的魏诗卉决定亲自到现场观测,原本科研观测所的位置距离发射点有着几公里,可以有效应对突发问题。
但魏诗卉为了能观察得更加清楚,她不顾众人的劝阻,守在了距离导弹发射车仅仅100米的位置。
魏诗卉仔细地注视着导弹的发射过程,已经全然忘记自己是一位孕妇。
回到实验室的魏诗卉脑海中一遍遍过着导弹发射的场景,结合团队采集到的数据,魏诗卉终于确定了问题之所在。
他们在验证第一套方案时,全部采用的是实验室条件,并没有将自然因素考虑进去,找到了问题的源头,魏诗卉带领团队又苦战3个月,终于将拿出了最新的成果。
这套成果,不仅解决了困扰我军五十年来导弹发射的准确度问题,还填补了这项技术在国内的空白。
随后魏诗卉又将自己研发的椭圆弹道理论融入其中,开创了我军新一套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有助于帮助我军导弹破开地方空中拦截,精准击中目标。
这套理论的成功问世,相当于继钱学森弹道之后,魏诗卉帮助导弹安上了第三只眼睛。
美国军方对于魏诗卉的研究成果也颇为震惊,因为这样以来,他们在导弹制导领域的技术便落后于我国,所以美国对这套技术的渴望对“眼红”来形容都不为过。
虽然课题攻克了,但是魏诗卉的身体却垮了,她熬了三个月,视力大幅度下降,身体免疫力也直线下降,更何况她还是一名孕妇。
在领导和家人的劝说下,魏诗卉才决定后面的日子里安心待产。
大国与小家对于投身于祖国事业的建设者们而言,是一道必答题。
魏诗卉和其他建设者一样,选择了国家,魏诗卉生下的是一名女儿,结束完哺乳期后,魏诗卉便将女儿交给父母照顾,重新投入到科研领域。
女儿上小学后,魏诗卉一次次缺席了她的家长会,小的时候女儿总是两眼泪汪汪地质问母亲是不是不爱她。
这时的魏诗卉内心也充满着自责与惭愧,她无法向小时候的女儿解释何为国家。
好在魏诗卉的丈夫和父母比较理解她,义无反顾地支持着她的工作,女儿渐渐长大后,也终于明白母亲是一位光荣的导弹工作者。
2019年,北京举办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此次受奖者一共只有十位女性,魏诗卉着一身军装站在其中,无比耀眼。
她的人生中,一共获得过26项国家发明专利,业内称她为导弹的“大脑”,曾经那名立志报效祖国的小女孩真正实现了她的梦想。
2022年,魏诗卉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如今她还坚持在导弹之路上,为我国制导理论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1]《中国妇女报》,《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公布》
[2]《科技日报》,《这群军中“女诸葛”,让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