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来看那些著名的“红色绘画”!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照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2周年,在国庆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有名的“红色题材”绘画。
红色题材画作,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民拿起画笔为社会服务,催变了中国绘画已传承千年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创立出全新的笔墨风格、构图形式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情趣,使“新中国红色绘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耀眼的部分之一。
“红色经典”题材画作带有特殊年代的印记,比如在构图上,突出领袖和英雄人物;在造型上,舞台化倾向明显;在色彩运用上,“红、光、亮”是其典型的特征。虽然表现手法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红色题材”作为那个时期的艺术产物,见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状态,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董希文?《开国大典》
作为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油画作品,由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它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刊登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画被大批出版后又被印制为年画发售,并进入中小学课本。
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第一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
?从前往后依次是:朱德、周恩来、林伯渠
第二排从左往右是:沈钧儒、郭沫若
从左至右依次是:李济深、张澜、高岗
蓝天与红柱子、红灯笼造成强烈对比,增加喜庆气氛
广场开阔,红旗如海
整幅画,场面恢宏热烈,凝结了人民热爱新中国的情感,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可鲜为人知的是,这幅名画竟有好几个版本,细心的人们会从中发现,不同版本的画中人物是不同的。
版本一?:
董希文1952年作《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版本二:
董希文1954年《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版本三:
董希文1972年《开国大典》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版本四:
董希文开国大典(复制品)1978年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李可染?《万山红遍》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这件创作于1964年的《万山红遍》,可谓其积墨山水艺术创作的巅峰。
钱松喦?《红岩》
五六十年代,由于对艺术的教育功能的倡导,山水画也在革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革命纪念地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其中《红岩》最具代表性。红岩村为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址,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亦寓此。当时年已花甲的钱松嵒满怀激情,以“红”为突破点,大胆地将原址的黄土化为岩石,将泰山的汉柏造型“移植”红岩纪念馆旁,以白描手法画芭蕉丛,避免了红绿对比而使红色得以纯化。那“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的五言题诗,正是画家所寄情怀及意匠经营的高度概括。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徐悲鸿以“九州无事乐耕耘”为此巨作的题目,并送给郭沫若,自有一番巧妙的用意:郭、徐二人亦是“儒臣”,却都有着一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的文人侠客之心,以此砥砺,共同为建设新中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
《毛主席诗意册》是傅抱石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其艺术生涯最后的杰作。作品呈现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以大胆而富于变化的构图、瑰丽而沉毅的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名篇。傅抱石开一代风气之先,他虽于“文革”刚开始便去世,未遭“文革”之祸,但他在建国之初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天才艺术能力开创的,以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写毛主席词意图画,以及用写生手段再现壮丽山河的表现方式,却开启了“文革绘画”之先河,其后众多绘画大家皆仿效借鉴之。
李可染?《韶山》
该作品创作于1974年,尺幅巨大,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文革期间的李可染,遭遇动乱冲击,画画一度被迫中断,获准对“韶山”题材的创作让画家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对艺术的探索。
李可染?《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是画家常用的创作题材之一。此幅《长征》中,景物横向展现,重山叠积,如犬牙高低,参差错落,雄奇壮丽。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画家成功地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浪漫色彩视觉化。
刘文西主要执笔?《幸福渠》
这张画在文革中的历史地位,仅次于《毛主席去安源》,简直可以称作文革后期的《毛主席去安源》。该作品创作于1974年,由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集体完成、刘文西主要执笔,作为重要革命历史创作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陈逸飞?《黄河颂》
《黄河颂》是1972年中国画家陈逸飞早年的成名油画,以宽银幕式绘画,描述一位红军站在黄河旁的山岭,眺望天际,该画作被视为文革后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作品。作品的形象塑造注重造型的块面处理和笔触表现;战士的腿部及其立足的岩石等受光面,笔刀兼用,积色较厚,刻画既结实又潇洒;色彩明亮,有着光芒万丈的金光感。
靳尚谊?《毛主席全身像》
《毛主席全身像》是靳尚谊创作于1966年的作品,是画家从艺60年的最重要代表作品。除了具有不可再生的历史意义外,人物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画家成熟的技法,还是有史以来尺寸最大的毛主席肖像画。
其他红色题材作品欣赏
靳尚谊《毛主席在炼钢厂》
沈尧伊《革命理想高于天》
程十发《万世同根》
傅抱石《煤都壮观》
江苏国画院集体创作《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
林风眠《冶炼图》
陆俨少《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成长》
石鲁《风雨将临》
吴作人《幸福院》
朱屺瞻《南翔风光》
胡若思《愚公移山》
关山月《榕荫乡风》
黄胄《上山下乡》
钱松嵒《果园飘香》
钱松嵒《红场》
钱松嵒《红岩》
钱松嵒《南湖》
钱松嵒《延安朝日》
钱松嵒《延安颂》
钱松嵒《延安旭日》
尚君砺《长江大桥》
尚君砺《钟山新貌》
孙敬会《运筹帷幄》
宋文治《瑞金云石山》
魏紫熙《报矿》
魏紫熙《搓草绳》
魏紫熙《红旗渠》
魏紫熙《黄洋界》
魏紫熙《黄洋界》
魏紫熙《麦收时节》
魏紫熙《天堑变通途》
魏紫熙《王家湾水库》
魏紫熙《田野识字班》
亚明《厂区新貌》
亚明《农业机械化》
亚明《绣喜图》
亚明《钟山新貌》
亚明《喜报传来》
赵望云《大地回春》
黄胄《日夜想念毛主席》
汤文选《说什么我也要入社》
周沧米《在阳光下》
于月川《翻身农奴的儿女》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
杨之光《矿山新兵》
张文瑞《大学讲台》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刘文西《祖孙四代》
陈忠志《黄河儿女》
郭全忠《万语千言》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