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当中的数学映射思想(一)

  看到这个标题,你是否会觉得奇怪?语文和数学,一文一理,这二者之间还能攀上什么关系呢?其实呀,数学中的一些思想或许也可以成为我们语文作文思考维度的一些“终南捷径”。鉴于思辨类作文对“自我、他人、社会”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在新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不妨与同学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联动,借用高中数学中的映射思想对其三者进行逐层分析,以此更好地深化立意和主题。

  下面先来看一下这张图:

  

  我们将“自我”“他人”“社会”置于上下两端,并对上下两者之间的双向箭头标上了序号,因此,我们得到了六条线,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六条线之间探讨它们两两对应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挖掘我们作文可供选择的“深度”。

  

  第一条线:自我VS自我

  ①从时空概念出发:老我到新我、成长与稳重、思维固化和认知升级(求变与求不变)——自我进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层、认知层等环节)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022年上海卷

  譬如2022年上海卷作文,将“求问”与“重结论”置于“小时候”和“长大后”这样的时间鸿沟之间,对认知层之变提出了辩证的态度,从而体现了从自我到自我的思考。

  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利用的素材比如:尼采精神三变、《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奥罗宾多·高士“精神进化论”(整体吠檀多论)等。

  ②从宏观入微观出发:反躬自省;由随波逐流的人到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主体

  比如我们可以举苏轼的例子:早年官名显赫,却抵牾王安石新政,被贬杭州;后经宋哲宗提拔,累迁翰林学士;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屡遭贬谪,流于儋州;后逢宋徽宗大赦,北至常州,终卒于斯。

  苏轼在这样的颠沛流离中从少年英锐、意气风发的投身官场与社会,到最终观照内心、体察自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宏观入微观可以是从“乌合之众”中脱身,理性审度自我的反思;也可以是从“入世”的壮志豪情到最终“出世”的态度,淡泊名利、完成对自己的接纳,从而达到圆融的境界。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凡尘俗世中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与调整,更是一种获得“自我”所属权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自我(宏观)→自我(微观)的映射。而2022年江苏省百校联考就是一个案例,可见空山无人,心流花开——江苏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第一次考试作文深度解析

  可以利用的素材有:禅宗思想、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等。

  

  ③从微观入宏观出发:“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我们来看看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中一个很有名的片段: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所言的“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的过渡,也就是从“微观”入“宏观”的过程。此处的“有我”若处于一个极端的情况,就容易孤介偏狭、孤芳自赏,过分拘泥于自我的利害得失,而未曾观察人世变迁,未曾贴合万千世界。此处的“无我”可以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指的诗词里的自然之物,但不应局限于此,其更可以指“为社会扛鼎”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份“我将无我”慷慨豪情。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闺怨诗、怨刺诗、讽谏诗、贬谪诗、述志诗等多是“有我之诗”,而达到王维“去我执”“去法执”、由定入慧的通达的“山水田园”诗派则多是“无我之诗”。此时,一花一草皆与我相融,“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入世者”不可达到“无我之境”,忘怀个体得失,与人民血溶于水,为集体利益发声也是实现“无我”的一种可能。所以,从微观自我到宏观自我,我们可以有两个可思考的范畴。

  可以利用的素材有:大禹三过家门尔不入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梁漱溟之父梁济先生“以士己之性命,拼死保全风云乱世的一缕世道人必”等。

  

  第二条线:自我VS他人

  ①影响者与被影响者:

  与你相处的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对你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会体现在身体感受、情绪感受和思想态度上,从而一步又一步地影响个人认知与判断。每个人都是施加者,也都是被施加者,有时候,矛盾的发生源于以己度人的浅薄与无知,因此,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未尝不是一件理性、客观的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种双向的影响有好有坏,作为主体,你具有选择权,可以选择坚持自我,也可以适当的听取他人的意见,但归根到底,一定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做出的考量,这也要求我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学习孔子“知人论世”的法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作家与读者”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2019年浙江卷

  可以利用的素材有:《逍遥游》中大鹏不顾蜩与学鸠的嘲弄,坚持自我而游无穷;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

  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时候他人可以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认清现实,烛照当下。正如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镜我”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因此,只有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处在自我与他人的双向互动中,才能明晰自己,锚定方向。除此之外,我们在阅读他人的生活的时候,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反观自身,从而探索新的生命体验。比如下面这道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2016年上海卷

  可以利用的素材有:刘邦听张良之谋,最终成就帝业;而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自刎乌江;曹操善于听谋臣的意见,最终统一北方,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兵败官渡;唐太宗能听魏征之真,成就贞观之治;符坚丕听王猛之言,结果兵败瀝水。

  

  ③社会等级视角:

  自我和他人还可以放置在社会阶层的角度去考虑,此处的“他人”在社会层级上可以是身居高位的,也可以是贫贱低微的,也可以是与自己相仿的。那么这就引出了社会等级的命题,我们如何去对不同阶层的人?从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因此这告诉我们在面对身居高位之人时要做到不卑不亢,敢于发声,“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同时,也应学会灵活变通,提出合理诉求与建议,体会高位者的难处等等。面对贫贱低微之人,则要学会尊重他人,而不滥加廉价的同情,不戴有色眼镜与其相处,必要时给予帮助。除此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其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其摆脱困境才是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对自己而言,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可以打磨为人处世之道,同时秉持着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更好地推动社会向着合理有序、公平正义的理想前进。

  可利用的素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是公理的法则”;村上村树“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等等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今天暂时分享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这两个映射关系的分析,后续内容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陌上风尘

  文字丨陌上风尘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