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沾益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主要做法
曲靖市沾益区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中国第三大河珠江发源于此,凭借“入滇锁钥”区位优势走在民族融合最前沿,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生产基地和交通物流枢纽,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居住着汉、彝、回、苗等民族共计4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7万人,占6.76%。 党的十八大以来,沾益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实施各民族“精神相依、幸福相守、互嵌相融、平安相伴”四项工程,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创建之路,全区呈现团结和谐、踔厉奋发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党的领导,夯实“齐抓齐创”的政治基础
把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政治工程”“思想引领工程”“生命线工程”,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全区重点任务、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
(一)加强政治引领把方向
落实各级党委(党组)民族工作政治责任、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督导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区委巡察、政治考察、综合考核重要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十四五”规划,编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互通情况、布置任务。区人大、区政协针对民族领域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情况开展5次专项视察,督促办理民族领域提案、建议18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二)加强思想引领筑根基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区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要点、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必修课程。组建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针对基层群众、村社干部、企业负责人等开展巡回宣讲2期11场次。通过邀请专家解读、组织交流学习,促进党员干部以“十二个必须”为引领,正确把握“四个关系”,确保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站位高、聚焦准、措施实。
(三)加强组织引领提效力
培养重用一批“四个特别”表现突出的领导干部,建设一支政策熟、业务精、作风实的民族工作基层队伍,把各级党组织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沿阵地,把广大党员培养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者。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党员教育、组织生活、先锋表率”的基层党建经验,依托“三会一课”集中学习700余次,利用主题党日积极开展知识讲座、政策宣传、党群联谊、为民服务等实践活动,督促党员争做共同体意识引导员、群众交心联络员、愁事难事调解员,突出党组织团结各族群众的“主心骨”作用。
(四)加强制度引领强保障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立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任务分解—清单交办—分类指导—督查问效”工作闭环机制,推行统筹调度、专题学习、分众宣传、定点包保、观摩交流、示范带动、总结归档七项举措。广泛开展“十进十创”活动,健全行业部门牵头、党政机关负责、社会主体落实的全域创建体系,命名区级示范单位74家,创成省级示范单位11家。围绕强化引导、搭建平台、联合共建3个角度高标准打造示范点,塑造民族团结进步珠江源品牌。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巾帼社、民族团结进步青年之家2个社会组织,带领各族妇女增收致富、增进情感,号召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奋勇强国,在全社会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
二、实施“精神相依”工程,夯实“自觉自信”的思想基础
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共有精神家园内涵,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一)深化主线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按照“阵地多、活动实、载体好”的思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3个、主题街区2条,以面向群众、服务社会、力求实效为原则建设区级教育基地,设立乡镇(街道)主题教育馆11个、村委会(社区)主题教育站105个、村(居)民小组主题教育点892个,健全主题教育基层阵地。开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线上展厅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课堂,在七彩云端、曲靖M等主流媒体开设信息专栏,拓展主题教育网络阵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喜迎新春共奋进”春节庆祝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法润珠源心连心”普法教育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童心向党绘明天”少儿实践活动等,组织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主题教育活动120余场。丰富“说写唱跳”宣传载体,在全社会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征集民族团结进步文艺作品500余幅,创作沾益创建主题曲《同心同行》,并编排成广场舞走进乡村社区、公园广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各族群众心中更有高度、更有厚度、更有温度。
(二)践行文明理念,培育道德风尚
按照“树观念、树准则、树典型”的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相结合,推动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并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作为文明村(社)评选重要标准。塑造群众身边先进模范人物,评选“道德模范”“珠源巾帼英才”“最美人物”“沾益工匠”等先进个人203名,大力宣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家顺、全国道德模范杜正云、全国劳模宋祝漫、残奥冠军邹连康等人物的光荣事迹和高尚品质,引领各族群众向上向善、团结互助、奋勇争先。
(三)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按照“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思路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讲好党维护民族团结的沾益故事。将播乐“九五起义”纪念馆、玉林山烈士陵园打造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依托大坡红军庙、九龙山抗战纪念馆、新发村小红军墓、菱角桂涛声纪念馆等红色阵地,组织党员干部、学校师生、企业职工等3万余人次,开展听红色故事、重走长征路、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等活动1500余场。开展伟大精神教育,传承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引导群众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担当使命、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
(四)弘扬优秀文化,涵养精神源泉
按照“传经典、增内涵、凝共识”的思路将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教育重要内容。持续开展“道德讲堂”“诵读经典”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节庆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度共乐条件,根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烙印。推进 “五旗五徽”进校园,广泛宣传展示长城、华表等中华民族形象符号,把“珠江源”“小粑粑”“辣子鸡”等元素打造为各族群众共有共享文化印记。挖掘培育非遗传承项目27个、非遗传承人31名,建设中华文化民俗博物馆、文化传习所15个,鼓励开办传统文化培训演绎机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族群众心中大放光彩,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文化依托。
三、实施“幸福相守”工程,夯实“富裕富足”的物质基础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区各族群众整体实现共同进步,努力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推进共同富裕,共建“美好家园”
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促进效率、体现公平”,推动各民族发展同效。优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一园三片”工业集群,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城市经济、电子商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54亿元,排名全省第18名,人均GDP达87768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各族群众携手共进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实施“城镇化发展行动”,统筹修编城乡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规可依,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对接,通乡镇(街道)油路率和通行政村路硬化率均达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9%,城市、集镇实现5G网络全覆盖,2021年城镇化率51.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42952元、18540元,收入之比从两年前的1:0.4缩小到1:0.43,各族群众齐头并进的前后距离不断拉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一平台三机制”守住返贫致贫底线,实施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项目100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22个。发展热水农旅融合、大德种养循环等特色产业盘活资源禀赋,培育新型主体、有序流转土地完善群众利益联结,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就业稳定群众收入渠道,各族群众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步提升。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如期兑现,各民族在跨越发展中进一步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二)改善民生福祉,共建“幸福家园”
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坚持“提升质量、完善体系”,推动各民族保障同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曲靖市民族中学、曲靖一中沾益清源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校布局调整、教师竞聘上岗、消除“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5年。新建区第二人民医院,提升改造115个卫生院(所),建设紧密型医共体促进乡村诊疗水平不断提升,15.5万重点人群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2%。打造曲靖老年公寓养老示范样板,完善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推行“救助+服务”多维救助方式提高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全区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达99.3%。各民族生活保障不断巩固、公平公正不断彰显,在幸福美好中进一步坚定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信心。
(三)守护生态安全,共建“绿色家园”
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导向”,推动各民族宜居同住。坚决保护好占全区国土面积近四成的生态红线区域,筑牢珠江源头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实施石漠化、坡改梯等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65%。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6%,6个河(湖)入选云南省最美河(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光伏发电项目4个,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96MW。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0%,淘汰落后产能41万吨,单位GDP能耗5年间累计下降23%。各民族共同守护绿水青山的意识不断加强,在生态宜居中进一步坚定一定能过上更好日子的决心。
四、实施“互嵌相融”工程,夯实“和谐和睦”的社会基础
积极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搭建互嵌式关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交错互联促进空间嵌入
实施“互嵌式安置行动”, 全面完成135个行政村村庄规划,通过易地搬迁、移民安置、棚户区改造等措施,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巩固各民族融洽无间的居住形态。引导各族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完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区乡村为民服务场所设立“一站式”民族事务窗口,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健全落户、就学、就医、就业、创业等服务举措,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社会保障权利。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通过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将基层党组织力量下沉到社区,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1685件,全力打造共居共融、和谐共生的社区环境。
(二)互鉴互赏促进文化嵌入
鼓励文艺创作融合各民族文化,丰富表现形式,举办“珠江源之声”民族音乐会,编排舞蹈《珠源盛开团结花》,音乐剧小品《珠源情歌》深情演绎脱贫攻坚时期党群齐心、干群齐力,创作《包粽子》、《老有所乐》等温暖沾益摄影作品,2020年以来共推出兼具地域性、时代感、生活化的戏剧曲艺、舞蹈摄影、书法雕塑作品1000余件。汇聚各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沾益代表文化,展现好探寻珠源“霞客文化”、红色旋律“涛声音乐文化”、驼峰航线“抗战文化”、红军长征“革命文化”、娄家大院“古建筑文化”五大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深度融合,增进文化认同。
(三)利益关联促进经济嵌入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整合各类资金2.2亿元投入到民族地区,实现各族群众同步发展。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长江经济带、滇中城市群、麒沾马一体化等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建设以6条高速、2条铁路、1条高铁为支撑的对外交通体系,骨干水源、输水管网保障周边地区饮水用水安全,打造重要能源基地守护大西南能源安全,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交往交流交融时空距离。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省外投资商落地127户,抓好劳动力集中转移输出,组织23批次3251人输出省外,与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形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
(四)政策保障促进社会嵌入
健全教育、就业、婚姻、户籍等方面政策支持,定期选派干部对外交流,实施“筑巢引凤”“珠源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机关事业单位、区属国有企业招考录用禁止设置户籍、民族成份条件,全面保障随迁子女就学,能源技术学院、工业技师学院等院校招收外地学生2424人,“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参与乡村规划198人次,不同民族间结婚登记4072对,本地与外地结婚登记3976对。沾益常住居民民族种类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0种增加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40种。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结构。
(五)增进共识促进心理嵌入
结合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倡导“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达成的“共创未来”宗旨,鼓励经济主体“走出去、请进来”。结合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搭建“同饮珠江水、共护珠源美”情感纽带,举办以溯源、探源、护源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大学生社会实践,促进沾益与珠江流域各地青年深入交流。结合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举办珠江源马拉松、登山越野等体育赛事以及帐篷音乐节、朝阳节等大型活动,丰富珠江源全域旅游内涵。支持本土作家围绕沾益民族融合史开展创作,《充军云南》《汉族移民入滇史话》《珠源梦》等5部反映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行。在博物馆、文化馆定期举办历史文化主题展,充分展示秦修五尺道、诸葛亮南征、安氏土司改土归流、红军长征两过沾益播洒革命火种等历史,多角度、多层次阐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脉络,激发各族群众情感共鸣。
五、实施“平安相伴”工程,夯实“共治共享”的法治基础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守住意识形态底线,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维护“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良好局面。
(一)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把法治思维贯穿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过程,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民族领域法律法规,根据上级政策法规调整情况及时完善落实措施。深入推进“八五”普法,落实“双普法”责任制,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扫黑除恶、征地拆迁、安全生产、婚姻养老等热点难点,开展主题宣传60余场,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典》《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群众学法、守法。
(二)让司法服务温暖人心
通过巡回审判、模拟法庭、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律知识教育,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提高诉讼便利性、自主性。积极推广“云解纷”平台开展在线调解,将司法调解窗口前移,引导群众采用非诉方式化解纠纷。充分整合法律服务资源,设立149个公共法律服务团队网络化服务点,巡回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顾问、合同审查、司法公证等法律服务,引导群众尊法、用法。
(三)让社会治理团结人心
创新“一核统领、三网融合、群策群力”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按照区、乡、村、组设置四级网格,选聘专职网格员4216名,解决信息上不来、力量下不去、合力形不成等问题,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健全基层调解场所和队伍,发挥村社干部、乡贤、群众代表作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大化解”活动,2020年来,未发生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
(四)坚守意识形态底线稳固人心
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推进宗教活动场所“五进”活动,大觉寺、保家乡清真寺被评为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做好舆论监测引导,加强重点人员管控,坚决抵御境外思想渗透和“三股势力”入侵,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平安沾益”“法治沾益”建设,2021年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排名全市第一。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过程中,沾益区探索出一条坚持党的领导,重在基层、重在发展、重在示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举全区之力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凝聚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的精神源泉、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