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背点古诗,也是一种减负
滕云
近日,一则“厉害!8岁小朋友以一敌百挑战飞花令”的新闻,冲上热搜。被网友称为“中华小诗库”的小男孩?,再次登上舞台,以一敌百挑战“姓氏飞花令”,全程对答如流。
据说,以一敌百挑战飞花令的小朋友,是诗词大会的回头客。第一次登台时,他5岁,能背5555电影网80多首古诗。如今能背多少,新闻没交代,但以580多首为鉴,应该不少于千首了吧。就算这孩子生下来就能张口说话,千首除以8岁,等于他每年要背会100多首诗,每三天就要背会一首古诗。但1000首古诗中,他又背懂了几首?这个新闻也没交代,所以我只能说,他背会了1000首,而不是学会了1000首。
平仄、对仗、押韵、章法,是古诗形式上的不二法门,稍有逾矩,便成笑柄。而自古学诗的门径,又只是背,以图在大量背诵的过程中,发生量变到质变,让古诗的形式规范慢慢在脑子里固定下来。然而,形式规范也是把双刃剑,它固然可以帮你吟诗作对,却也可能限制你的思维,背得越多,脑子里的条条框框也越多越坚固。也因此,现代新诗的诞生,与淘汰八股的白话文交相辉映,在运动中留得青史美名扬。
搜索网页,诗词大会上“以一敌百”的神童,还不止一个。当背诗变成一种才艺表演,变成了娱乐他人的“节目”,即便以传承文化论,也已经与目标渐行渐远了。2010年,当时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就曾经提出,“三四岁背古诗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她举证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理解力,也没有长期记忆的能力,大量背古诗不但不会使孩子长大以后文采飞扬,反而会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结合当下的双减政策,刚刚摆脱了学科类课外压力的孩子,少背点古诗,是否也是一种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