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进行时】基于“双减”背景的入学准备教育之家长指导
(来源:微言常德教育)
原标题:【“双减”进行时】基于“双减”背景的入学准备教育之家长指导
幼小衔接相关利益者包括儿童、家长、教师、同伴、社区等,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环境、老师、同伴等都会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家长,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情绪态度、支持合作等是实现科学幼小衔接的关键因素。在开展科学幼小衔接工作时,武陵区中心幼儿园以家园共育为视角,着力研究家长心理,提供多方教育指导,力求为家长解忧、解惑、解困,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科学家教观、掌握适切的教育方法,助力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时期,夯实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础。
中心园大班孩子们的“毕业倒计时”活动展板
武陵区中心幼儿园团队通过阅读文献、总结经验、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等途径发现:家长没有随时代变化的陈旧教育理念、家长因时代变化催生的教育焦虑是助推幼儿园“小学化”的主要成因,甚至,“幼小衔接时期家长的教育焦虑”成为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成人职场的竞争压力不断下移,家长对提前学习文化知识的执念因“剧场效应”日益加深,以前,一所幼儿园的拼音、数学、识字教学效果甚至成为家长评价的重要标准;近年,限于幼儿园不能开展“小学化”教学,部分大班家长于是白天送孩子上幼儿园,晚上带孩子上文化知识培训班;当下,“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针对学前儿童教授学科知识的培训班取消后,家长们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甚至群策群力如何让大班的孩子尽量多提前掌握学科知识,避免学习成绩在小学跟不上。
同时,调查问卷显示:10%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的责任者是小学,53%的家长认为是幼儿园,仅有37%的家长意识到自己才是幼小衔接的真正责任者。
中心幼儿园幼小衔接家长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鉴于以上现状,武陵区中心幼儿园团队在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时,除了突出儿童准备,辅以组织准备、环境准备、师资准备,还将家长指导纳入重要内容。
系列讲座解惑
家园校的协同合作,是实现儿童科学幼小衔接的重要途径。家长与老师的共同点是爱孩子,为孩子的未来施以教育,但不同点在于家长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基于经验与功利,缺乏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尤其是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如何对家长施以科学、有效的指导成为中心园面对的难题。
针对家长的痛点,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 武陵区中心幼儿园团队决定利用腾讯会议的方式,以“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为主题,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每周一到两次,包括“听专家说”、“听校长说”、“听园长说”、“听老师说”、“听家长说”等。
首场讲座由常德市教育科学院教授、心理学专家刘忠义开讲,刘教授以《长长的路,慢慢地走》为题,从树立正确的理念、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学习、激发孩子的向往、保持孩子好奇心、支持孩子的探索六个方面,语重心长地告诉家长,幼儿园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对于文化知识建议家长不要让儿童刻意学习、提前学习、过度学习。
刘忠义教授的专题讲座:《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第二场讲座是武陵区北正街小学 副校长马阿妮带来的《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怎么“接”》,采用访谈的方式,以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双减”助力推动教育评价新变革、入学适应探索教育新路径、家校同心激活教育新磁场、书香浸润拓展新天地。
北正街小学副校长马阿妮主讲《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怎么“接”》
“听园长说”放在第三场,由武陵区中心幼儿园 园长杨锦华主讲,首先解读了科学幼小衔接的政策,然后指出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儿童的长远伤害,最后聚集于“大班家长基本核心素养”,指导家长坚持学习成长、珍视童年价值、树立科学理念、确定适切目标、力求知行合一。
中心园定期召开大班家长会,缓解家长的焦虑
第四场、第五场为“听老师说”,包括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的专题讲座。武陵区第一小学崔娟老师立足于班主任与语文老师的经验,先强调了家长要重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作息时间、教育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变化;再指导家长要基于“双减”的现实,从心理情绪、自理能力、健全人格、社会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着手,倾情陪伴,用心培养,让孩子能够在充分的准备下良好适应;最后友情提示家长还需要保持与老师的良性沟通。武陵区育英小学谢杨老师从资深数学老师角度指出幼儿超前学习所获得的数学知识通常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系统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并传授家长幼小衔接时期幼儿数学学习宝典,即: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唤醒孩子对数的感知,对数的应用。幼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带领全体家长学习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指导要点后,重点解读了中心园的入学准备方案,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活动充分了解并提供支持与配合。
多次邀请小学老师与大班家长交流幼小衔接
亲历者的体验是焦虑的幼儿园家长最信服、最需要的良方。“听家长说”邀请了从中心园毕业的小学生家长邱薇羽妈妈、陈思睿妈妈分别以《家长的自我修炼》《陪孩子一起成长》为主题,娓娓道来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发生的适应困难、家长采用的教育理念和陪伴技巧等,并友情提醒家长如何避“坑”,修炼为成长型家长。
系列专题讲座得到了家长及时正向的反馈:一是认识到自己急功近利的焦虑心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二是从内心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三是明白了重视孩子的品行与习惯比文化知识更重要;四是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孩子因夸奖而优秀而非因优秀而夸奖;五是了解了知识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六是知道了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七是懂得了言传胜于身教,要做爱学习的家长,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断自我修炼......
讲座后家长的反馈
家长的反馈反映了在参加系列专题讲座后,幼小衔接重要的参与者——中心园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衔接困惑、明晰了衔接要点、缓解了衔接焦虑、形成了科学理念、塑造了理性心态、建立了协同共育关系。
指导手册解忧
部分家长因为不能掌握科学的幼小衔接的方法,或者人云亦云,往往就会进入幼小衔接阶段的很多误区,比如: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幼小衔接就是小学提前化;幼小衔接就是择校;幼小衔接就是多上“培训班”;幼小衔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幼小衔接的重点是物质准备,忽略心理准备。这些误区对幼升小的孩子来说不仅仅是片面的,而且还很可能因为没有提前进行科学的准备,给孩子将来的小学学习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为了让家长更全面地掌握科学的幼小衔接方法,中心园和育英、北正街小学联合编写了《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从认知、准备、适应、沟通、习惯五个篇章,详细阐明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与方法,旨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并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途径,实施科学幼小的教育方法。
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编写的《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
幼儿园利用家长会时间,引导家长学习了重点内容;指导家委会成员组织线上学习小组,固定时间学习与交流《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收集家长在学习与交流时的困惑,专家定期答疑解惑。同时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家长及教师反馈意见与建议等不断修改完善指导手册内容。
召开幼儿园家长代表会议,解答疑问,听取建议
比如指导手册“习惯篇”中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家长给出了建议:通过绘画等方式,与孩子一起制定在家中的一日生活作息表,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遵守,对孩子行为表现及时反馈,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
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与宣传,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家长们认识到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层面学习准备的衔接,还包括生活准备、社会准备、身心准备等素质能力的衔接。
亲子作业解困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一直是困扰家长的难题。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幼儿园(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就可以达到效果的。为了有效指导家长配合园校的教育要求,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中心园研制了“家庭好习惯亲子作业”,由家长评价儿童在家的各种行为,每周五上交,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总结每个儿童在家的一周表现,对优秀和进步大的儿童进行鼓励肯定,并结合儿童当周各方面成绩评选“每周闪亮之星”,于每周“闪亮星期一”升旗仪式上公开表扬。同时,根据家长的反馈,就某一阶段的突出问题再进行主题教育,这样,幼儿园和家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不断促进儿童形成良好习惯。
家庭好习惯亲子作业
为了做好家庭作业方面的衔接,培养家长在家陪伴儿童学习的习惯,幼儿园从小班开始设计由家长陪伴完成的“亲子作业”。亲子作业以游戏为载体如“听音拍手”“有趣的数字阵”等,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一周布置一次,家长在老师引导下陪伴幼儿完成。在幼儿园三年养成的良好陪伴意识,让家长和孩子面对小学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再紧张和焦虑。
家长陪伴孩子完成“亲子作业”
虞永平教授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关注儿童内在生命成长,这是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的责任。中心园积极开展家园共育,重视指导家长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来源:常德市教育局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微言教育公众微信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