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决定孩子一生? 育儿书让年轻妈妈犯晕
如今各种育儿书畅销,80后妈妈陈果家里以“成长关键期”为卖点的就有近10本,她不知道该听谁的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为了养育好孩子,父母们花费了不少心思。可如今,众多畅销的育儿书籍和各种早教班、补习班,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眼花缭乱。到底该听谁的?到底哪种比较好?
其实,专家说,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育儿方法需要在实践中灵活掌握。
故事A
书上说儿子可以玩电子游戏
可他的视力怎么下降了?
教育孩子是件大事,可年轻的妈妈们经验都不多,80后妈妈陈果,买上一堆教育类书籍,准备按书上说的来开展家庭教育。
可买的书多了,陈果却更迷糊了:不同书的作者常常有不同的教育观点,甚至有的专家的观点还互相矛盾,到底该听谁的呢?
家有五十几本育儿书
陈果从怀孕就开始买各种育儿书,如今,3岁的儿子即将读幼儿园,作为育儿书籍的忠实粉丝,她家里的育儿书籍也已经有50多本。可是看了这么多书之后,陈果却越来越迷糊,“我是觉得越学越难了。”
最让陈果纠结的,是困扰了她许久的一个问题。儿子快两岁的时候,陈果看到一本育儿书上说,玩电子游戏有许多好处,比如益智类的电子游戏,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陈果顶住家里其他人的压力,让儿子每天玩一阵IPAD里面的小游戏。儿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自己开关IPAD。
可几个月后,陈果带儿子去做儿保,医生检查视力后告诉陈果,孩子的视力已经不太好了,一定不能看电脑、电视,连手机也不能玩。这件事,让陈果自责了很久。
前两天,陈果整理家里的书柜时发现,以“成长关键期”为卖点的图书就有近十本。《0岁,孩子成长的关键期》、《3岁前,孩子成才的关键期》、《7岁前决定孩子的一生》、《13岁孩子不可忽视的关键期》、《1-2年级,孩子一生的关键期》……陈果也迷糊了,到底哪个是真正的关键期?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记者在一家大型网络书店搜索发现,出版育儿类书籍的出版社至少有50家,这一类的书有3000余部,其中有不少畅销书。
重庆市仙童家教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肖亨利老师说,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具备共性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表现也各有不同。
肖亨利说,从育儿书中获得一些经验是积极的做法,但育儿方法还应该灵活掌握。看育儿书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走进误区,当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引导,但不能把书上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生搬育儿书上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故事B
妻子花9000元送孩子上补习班
罗先生和她吵闹大半年
在家庭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妻子花9000元,为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报了补习班,这让罗先生很不解,并为此与妻子争执了大半年。
他觉得妻子花冤枉钱
去年,罗先生的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当时,家里经济情况正好有些拮据,罗先生东拼西凑借了5万元钱,准备装修房子。
谁知道,妻子拿到钱后,没有与罗先生商量,交了9000元给一个培训学校。孩子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培训学校继续上课。星期六星期天等节假日不休,暑假更不休息。
对于妻子的这个做法,罗先生很是生气,他与妻子吵了一架,并要求妻子把钱退回来。“说实话,一是心疼这个钱,二是觉得孩子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么小的时候,去上什么补习班。”
而面对丈夫的指责,罗先生的妻子则认为,儿子成绩一般,现在学习竞争这么激烈,光课堂上那点时间根本不够。因为观点不同,夫妻俩吵闹了大半年,至今没有一个结论。
父母要统一教育目标
巴蜀小学田冰冰老师说,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见不同,且让孩子有所感觉,反而会产生负作用。父母意见不同,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好的办法是,先无条件地听其中一方的,另一方不同的意见要隐藏起来。
比如上补习班的问题,可以先采取一方的意见,也就是“上”或者“不上”。之后,父母双方就要找个时间,就此问题好好商量,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以后就按这次商量得出的结果去做。
专家说法>
对于3到6岁的幼儿来说
吃喝拉撒就是学习
昨日,渝中区教委在全市率先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说,对于幼儿来讲,吃喝拉撒睡就是学习。
去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指南》把常喝白开水、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这些小事也纳入幼儿学习的内容,有些人感到不能理解。”李季湄说,幼儿阶段,学习的概念跟中小学不一样,不是拿到书本去学习,要树立广义的幼儿学习观。“生活课题就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课题,所以吃喝拉撒睡就是学习;把常喝白开水写到国家文件里不是小题大做,现在中国儿童肥胖的太多了。”
“现在一些幼儿园有一股歪风,比如教孩子学成语,那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够理解,都是些无聊的语言教育活动。要么就是比算术,3岁的孩子手的握力都不够,就开始写数字,幼儿园俨然成了一个大杂烩。”李季湄认为幼教工作者要把握幼儿学习的特点,即: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小学化的倾向。(记者 林祺 实习生 李赛)
(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