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同济大学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政策专题研讨会举行

2020年12月6日,由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和里瑟琦智库共同召开的以“基础教育减负增效”为主题的政策专题研讨会在同济君禧大酒店三楼多功能厅举行。为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本次会议采取线上(腾讯会议)与线下两种方式同步进行,来自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各中小学和社会各界的近200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老师、家长和学生们出席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给此次研讨会作了会议致辞。蔡三发在致辞中表示,已经成功召开了四届的“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政策研讨会”体现了同济大学对于基础教育的积极探索和参与。在过去六、七年的时间里,同济大学面向基础教育设立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项目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同时也开展了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工作,希望今后也能继续发挥同济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对于基础教育的贡献作用。蔡三发还认为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将会给今天的研讨会带来新的启发,希望在研讨会上基础教育减负的话题可以和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相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吴群英十分重视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并给会议作了重要致辞。吴群英首先表示依托高校办学可以使基础教育发展更上一个平台,“减负增效”四个字实际上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每一个教育人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可能非常关注的话题。吴群英认为,在当前变革和国家政策导向的背景之下,“基础教育减负增效”中会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我们讨论和研究,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会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们的工作提供新的指引和参考。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江波通过线上的方式作了“从PISA到GTI”的发言。江波从国际视角的角度,给参会嘉宾们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1月下旬发布的全球教学洞察的报告GTI,向大家分享了这个报告是如何看待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问题和报告对于我们的借鉴意义。江波最后表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GTI报告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副校长刘育蓓作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慧学课堂建设”的发言,分享了同济附一中这些年来实践成果。刘育蓓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推进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回归到真正学习的导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握教育、学习和学科的本质,通过提升激发学生的新动能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其思维品质,真正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刘育蓓也表示,希望通过代表学校跟相关专家进行研讨的方式了解更多教育的新兴理念和研究动向。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发表了以“看见每一个孩子”为主题的发言。丁利民强调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童年成长的重要性,家长们应当真诚地去倾听和陪伴孩子。她认为简单去讨论减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并没有意义,实现满足个性差异的教学是我们每所学校、每个老师的使命,但是当减负聚焦的是成长,我们会发现成长需要承受必要的负担。同时,家长和教师需要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看到每个孩子的需求,看见每个孩子的鲜活、蓬勃、万千可能,用爱和陪伴来赋能,让成长充满力量。

上海市虹口区教研室,三皮英语教学法创始人芮学国发表了以“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助推学生减负增效”为主题的发言。芮学国经过观察,发现多媒体是一个有利有弊的双刃剑。他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确定选择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黑板教学,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实现优势互补或取长补短。芮老师也期待老师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两者的关系,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能够使多媒体的运用既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英文化教育集团的申丽霞作了“第三只眼看减负: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减幅”为主题的发言。申丽霞认为,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真减负的基础,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减负的终极之路,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单纯考虑减掉考试和作业不是一条完整的出路。当前在优化学校教育的同时,更要纠正家长的无知和盲从,采用更人性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减负和家庭教育带来的温暖。

家长代表、“去你的牛蛙”微信公众号创始人朱洁作了以“新中考政策下的减负”为主题的发言。朱洁认为校内的减负带来的是校外的增负,家长们由于“抢跑理论”,很怕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于别的孩子并遭遇“淘汰”,因此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许多课外作业,孩子和家长们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朱洁认为,新的减负政策需要家长看的更远,做的更多,有更高的格局。教育工作者们和家长们在今后仍然任重而道远。

上午部分的会议发言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朱益明教授对上半场的研讨会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为关注基础教育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和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凌晖作为会议下半场的第一位发言人作了以“我们如何帮助教师提高面对新变革的胜任力”为主题的发言。田凌晖通过给大家分享她进行了5年的研究,展示了一些她的研究帮助教师提高面对新变革的胜任力的最新成果。田凌晖认为需要给教师创造一种个性化的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形成使教师学习、研究、践行一体化的模式。她认为,通过努力,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来激发教师的激情。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李俊给大家带来了以“在鸡血和佛系之间,有着丰富的可能”为主题的发言。李俊认为由于教育在社会财富创造和社会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教育资源本身的分配不够均衡也不够平等,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当前社会,人们总是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感到焦虑。但是他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有多种角色和功能,家长在追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时候,总是站在物质生活的角度并追求效率的价值,但是我们生活其实不只是物质生活一个维度,还包括社会生活的价值与正义的维度。

上海市特级校长、原杨浦少科站站长胡建民作了以“从人的多元成长议减负与升学考的改革”为主题的发言。胡建民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减负的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减负必须与升学的考试体系要挂上钩才是真正的减负。他认为改革升学体系可以有效的推进减负的作用,而升学体系的改革又需要教育部给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

天津金伦教育创始人、原河北涿鹿县教育局长郝金伦作了以“加强方法研究推广,让减负提质比翼双飞”为主题的发言。郝金伦认为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的中小学生的负担整体上比以前略有上升,原因是学生成绩受疫情的影响普遍下滑,导致家长甚至是老师焦虑增高。接下来他指出了当前基础教育减负政策中的一些问题。郝金伦也提出了他的一些建议,他认为国家层面当前应该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普及和应用。

来自钛氧(上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方元元作了以“小学家庭减负增效探索分享——科技服务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发言。他分享了他和他的团队近一年来做出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果。他认为,科技的手段能够给家庭教育的减负提供支持。方元元还表示非常希望能够和专业的专家们进行合作,融合创新,使更多的智能技术降低家庭教育落地难度,从而为基础教育减负增效做出新的贡献。

雅乐图书有限公司CEO水纯作了以“要减负,做教辅,做优秀的教辅是最大的减负”为主题的发言。水纯提出当前孩子压力太小而不是太大。他认为,小学、初中、高中,本身对一个人来说就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就是最适合学习的时候,因此没有什么减负的必要。但是他也赞同此次基础教育减负增效的议题,如果真的要给孩子减负,就要去做优秀的教辅。而优秀的教辅有几个特点,全、新、真,内容很全,可以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钱,这其实就是一种减负。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在专家发言环节结束后为参会嘉宾作了最后的研讨会总结。张端鸿首先代表同济大学感谢有这么多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和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此次政策研讨会。张端鸿重点提出,同济大学“减负增效政策研讨会”今后也会继续办下去,因为“减负增效”话题是事关所有中国学生或者是整个教育领域公共福祉的一件非常重要的议题。他认为,在今天的会议上,发言人的目的主要不是聚焦在减负而是增效上。通过增效来减负,这是今天的会议大家最关切的内容。张端鸿也希望在今后能够引导我们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去进行安排,希望我们整个教育教学的安排能够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希望我们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我们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在经营、安排一系列工作的时候也能够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同济大学基础教育减负增效研讨会”已顺利召开第四届,本次会议是在克服新冠疫情影响下召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次“特殊”的研讨会。在全体参会代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作者 | 刘思雯,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编辑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