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河南14岁神童高考750分上清华,赴美留学后至今不愿回国
2000年7月,高考放榜,何碧玉凭借标准分满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并被清华大学录取,而做到这一切的她,当时不过才14岁。
大学毕业后,这位备受关注的“神童”选择赴美留学。正当所有人期待她学成归国时,她却拒绝回国,并取得了美国国籍,成为了美国公民。
如今,22年过去,当初的高考神童现在怎么样?
何碧玉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学东西又快又好,很多人认为,除了天分,也跟她的家庭教育有关。
1985年12月2日,何碧玉出生于河南新乡。她的父母都是华北石油地质局的高级工程师,家境殷实。
和其他父母一样,两位大人“望女成凤”,还把这份期望寄托在女儿的名字里,希望她能够如美玉一般绽放光彩。
大家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两位父母都非常清楚教育的重要性,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花了不少心思。
在何碧玉小时候,他们就让她看书识字,背记古诗文,练习数学题。即使平时再忙碌,他们也会在周末抽出时间带她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参观学习。
何碧玉的母亲说,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远比教她学本书要简单,但是关键看做父母的能不能坚持,良好的习惯会让一个人终生做事有条理、有恒心。
他们鼓励女儿积极获取知识,多思考,多提问。日积月累下来,何碧玉小小年纪已经能识字过千,熟读几百首古诗。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育方法,她培养起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性格开朗大方,有主见。一家人相处时,氛围也是其乐融融的。
书架上的绘本逐渐换成文学名著,有人问她,书里讲了什么,她也能头头是道,说出个一二三来。见女儿这么聪明,父母把她送进了幼儿园。
可能是遗传了工程师父母的聪明脑子,也可能是掌握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其他小朋友来说非常困难的学习任务,何碧玉总能超额完成。
当老师要求熟读古诗时,她已经可以背下来;当老师要求计算十以内加减法时,她已经可以进行数值更大的计算。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们即兴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小朋友们大都推荐了简单的绘本。但是她一上台就背了一段《好了歌》,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红楼梦》。
这可把老师给吓了一跳,下台后,老师单独找到她,问了她书中的人物关系和关联情节,结果何碧玉对答如流,老师这下才相信她读过《红楼梦》。
会不会是父母强制她阅读的?老师打电话问了才知道,她读的书都是她自己挑的,他们平时不会横加干涉。
等到幼儿园结束,她已经可以背诵一千多首古诗词,认识4000多个汉字。
5岁半时,何碧玉开始读小学一年级,而天资聪颖的她很快就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有人戏称,如果哪次第一名不是何碧玉,准是她生病了。
1996年,新乡一中在教委指导下开设“少年班”,专门招收智力非凡的孩子。
这是河南省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每届面向全省招收30个学生。要想进去,得通过一系列考试,包括:初试、复试、智商测试以及综合评定等等。
在老师的建议下,父母替她报名了少年班。何碧玉不负众望,年仅10岁的她当时还在上小学5年级,却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进少年班。
这可把父母和老师高兴坏了。
可是少年班人才济济,都是从各个地方选拔上来的天才儿童,原来在班里独占鳌头的她,没法儿再像之前那样突出,有时甚至考不进班里前五。
父母虽然对女儿有要求,但进了少年班之后,他们在成绩方面要求比较宽松。比起排名,他们更看重女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份信任给了何碧玉很大的鼓励,很快她就调整好心态,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精力,随时迎接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
她曾经说:“我比聪明的同学努力,比努力的同学聪明。”为了赶上其他人的进度,每门课程,她都会超前自学。
先查阅教材以及拓展材料,对知识点进行结构上的把握,接着通过大量练习试题,用答案举一反三,达到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她就会求助老师,直到弄懂为止。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她的成绩很快就有了很大提升,在班里名列前茅。
一学期下来,用过的习题册,写完的墨水笔芯装满了一个个蛇皮口袋。即使那么辛苦,她也不喊苦喊累,只笑着说,她对每门科目都感兴趣,除了语文。
凭着这一股子冲劲,她用4年时间学完小学六年级到高中的所有课程。期间还参与过各种竞赛,拿过省级奥数比赛第一和全国奥数比赛第三。
但她可不是书呆子,课余时间她还培养了音乐方面的兴趣,在学校的晚会上登台表演时,赢得阵阵喝彩。
2000年7月,何碧玉踏入高考的考场,当时她还不到15岁。
按照当时的计分制,她以标准分750的满分,成为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
此消息一出,何碧玉“神童”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媒体记者争相上门采访,但当事人非常低调,没有在闪光灯中迷失自己,只是在镜头面前谦虚地说:“我会继续努力。”
面对记者的追问,两位父母也很从容,觉得他们的教育没什么特殊的,能考那么好,主要都靠孩子的个人努力。
何碧玉的履历太亮眼,大家都觉得这个天才少女未来可期,将来绝对是个建设祖国的科学家、大人物。
令人意外的是,何碧玉最后的确成为了一名科研人员,不过服务对象不是祖国,而是美国。
在一群大学生中,年仅14岁的何碧玉显得特别稚嫩。
可一到实验室,熟练的操作手法、丰富的知识储备,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成熟……这一些都很快让人忘记:其实这是一个小姑娘。
清华大学的学业压力比之前更大,学习难度也大幅提升,可是她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都做得非常认真。神童身份在这所大学颇有争议,但大家看见这样的她,嘴巴也都闭上了。
几乎泡在实验室里的她生活单调,时间一长,想来采访她,找噱头的人都丢下了手里的摄像机。这个天才少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脑神经领域精耕细作。
何碧玉在科研之路上奋勇前进,一转眼就过了4年。2004年,临近毕业,教授建议她留校读研读博,可她却悄悄联系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准备出国留学。
这时,闪光灯又来到她的面前,这个天才少女究竟是要待在国内还是外出留学呢?人们议论纷纷。
很快答案就被主人公揭晓,即使老师和父母都极力挽留,但何碧玉有自己的想法,一毕业就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在任何国家,人才都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天赋异禀的何碧玉在美国拥有很好的待遇。大学主动向她提供专供她一人使用的实验室,一系列精细的实验器材,还安排了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强大的物质支持,她的科研之路走得非常顺利,在国际期刊上一篇接一篇地发表论文,知名度越来越高。
2009年,她取得了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真正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但毕业之后,一方面,美国向她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如果她能留下的话,就能立刻拿到美国绿卡,而且美国政府会为她提供工作,包揽衣食住行一系列的支出。
同时,国内的父母打电话给她,让她回国。一边是优越的科研环境,一边是父母的催促,何碧玉纠结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收下美国政府的橄榄枝,留在美国。
她的选择引起国内舆论的轩然大波,很多人嘲讽她的父母:培养那么多年,结果培养出个美国的科学家。流言蜚语狠狠打击到了这对老人,他们打电话给女儿,希望女儿能早点回国。
可她对这种评价无动于衷,醉心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取得博士学位后,她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早期独立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
2009年,有记者在科研论坛看见许久未见的何碧玉,于是上前简单问候了几句。
当记者问起,她准备什么时候回国时。
何碧玉思考了一会儿说:“美国的科研环境比较好,在这里更适合做研究,至于回国是有在考虑的,但具体什么时候回还未有打算。”
记者从她的回答中,看出了几分犹豫,便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时间来到2022年,至于何碧玉的现况,她在2016年加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后,就一直在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到现在也没有归国。
在少年班的床头上,她曾经刻下“志在必得”的口号。
当时她对大家说,自己之所以想要报考生物科学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在21世纪最有前途,她想从事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如果有机会出国深造,她最后也会回来。
“毕竟我是中国人,再说还有我父母在这里。”
她的高考传说一直在国内流传,但对方已经忘记了当初的誓言。
无论坊间传闻如何,她选择留下应该也有自己的考量。或许是因为美国的科研环境优于中国,更利于科学研究。又或许是其他原因。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名义上,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由全人类共享,但科学家从小就受自己国家文化影响,有独特的行事风格和利益考量。因此,无论从什么立场出发,我们的立场都该是:爱国!
新中国刚成立之时,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突破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毅然决然地奔到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知识建设祖国。
钱学森1935年公费赴美进修,在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拒绝美国的高薪挽留。1955年,在伟人和周总理的争取下,以多名战俘交换回到了中国。
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共同合作下,中国研发出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以及人造卫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留学,为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从英国绕道回国,创立地质力学并成功预测松辽、华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从这些科学家的身上可以发现,他们虽然致力于科研,但始终把国家放在心中。
何碧玉留美是个人选择,相信她心中自有定夺,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批判。但她始终都是一个中国人,相信她的心中始终都有对国家深厚的感情,无论何时,祖国都欢迎她回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