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阅读!——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亟须回应五大关注(四)
人民视觉供图
优质有益的读物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让学生有好书读、会读好书,从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命题。
青少年实际阅读情况如何?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如何提升青少年阅读素养?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在吉林、内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8万余份。
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读物多局限为课标推荐书目。课标推荐书目缺少分级分类,存在与考试挂钩、读物选择“应试化”等现象。课题组建议应加强读物分级分类指导,拓展学生阅读兴趣;规范出版市场,鼓励经典及优秀原创作品;建立电子读物准入机制,多媒介融合提升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意义。
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
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缺少基本的时间保证。样本中近1/2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近1/3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2小时之间。分学段来看,小学生中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占比36%,1-2小时之间的占比27%,仅有7%的学生能保证每周7小时及以上的阅读时间;初中生中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占比43%,35%的学生阅读时间在1-2小时之间,仅有3%的学生每周阅读7小时及以上;高中阶段学生阅读时间进一步下降,5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另外,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学生阅读时间和作业时间负相关,即作业时间越多,课外阅读时间越少。
课题组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学生关于最喜欢读物的回答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多为课标推荐阅读书目,如《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值得注意的是,有近1/10的学生表示“我平时不太阅读”。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群体中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占比更高。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曾针对全国国民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读书的原因主要为“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
课标推荐书目分级分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读物的实际选择中,最具影响力当属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所附的推荐书目,是大多数学生最喜爱读物的来源。课标推荐书目虽然数次更新,但总体上仍以文学类经典作品为主,具体书目变化不大。关于其他类型的读物推荐,比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仅以“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等意见带过,而无具体指导。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自然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课题组对于青少年最喜爱读物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自然科学类、科幻类作品也是比较受欢迎的读物类型,分别占总样本的13%和15%。这一部分需求,是目前的课标推荐书目无法完全满足的。另外,课标推荐书目并没有明确标明阅读难度。有学者对课标推荐书目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进行阅读分级测评,发现存在部分书籍难度超出对应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现象。
读物选择也出现“应试化”现象
将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写入语文教材标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希望学生“少做题、多读书”。但是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却存在读物阅读与考试挂钩、“为了考试而读书”的现象。以2020年某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著题”为例,题目要求选出有关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该选项为《简·爱》中男主角“双耳失聪”,事实上原著中是“双目失明”,考核的目的就在于能否识别。仍以《简·爱》为例,另一地中考题要求填写出主人公童年所住居所的名字“盖茨海德府”,实属对于考生记忆力的考查。
课题组认为,这类题目过分关注记忆细节,而非对于名著所蕴含思想的探讨,既无助于学生对于名著的理解,也无法启发学生思考,反而可能导致学生以考试为目的进行读物的选择和阅读,不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出版市场鱼龙混杂,优质青少年读物缺乏
读物与考试挂钩,也为某些不当出版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比如有些出版社在图书封面标有“新课标课外指定阅读丛书”“中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系”“教育部重点推荐”等信息,故意传递有关图书为官方权威指定的虚假信息。诸如此类的现象严重误导消费者、造成市场混乱,使家长和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抉择。
这一现象背后同时折射出我国青少年读物市场的巨大需求。少儿图书目前占据我国图书零售市场中码洋规模第一,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对图书市场造成较大冲击的情况下,教辅图书和少儿图书的需求仍旧热度不减。在市场呈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大量跟风出版、低端重复的现象。究其原因,莫过于优质青少年读物的缺乏。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米小圈上学记》是小学生最喜爱读物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两部作品,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曾引发过激烈争议:有专家、读者对其内容及儿童价值观引导提出质疑。尽管如此,这两部作品还是长居青少年畅销读物榜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可供中小学生选择的优质、有趣的精品读物较为有限。
数字阅读对读物监管带来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接触以智能设备为载体的数字阅读。根据课题组的调查,64.4%的被调查学生拥有个人专属智能电子产品。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8-2019年的调查数据也显示,相较于纸质读物,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中学生的数字阅读内容主要为网络文学。课题组对学生最喜爱读物的调查发现,排名最高的非课标推荐书目为《斗罗大陆》。这是一部在青少年群体中广受欢迎、首发于网络的连载小说,足以见得电子读物的影响力。
相较于传统读物,电子读物具有速度快、渠道多、范围广的特点。数字媒介在给青少年提供便捷阅读渠道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等习惯的养成。面对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信息,青少年如果不能及时有效鉴别,很可能会受到不良内容的干扰。而目前的青少年电子读物市场,并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与相应的管理政策,各地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中,只简单提及“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电子读物”,并没有涉及读物内容的规范。青少年在网络上获取的阅读相关信息鱼龙混杂,这也对市场监管和正确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读物管理的建议
(一) 加强读物分级分类指导,拓展学生阅读兴趣
部编本教材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并不断强调语文和阅读的重要性,这固然有助于学生对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但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为了考试而阅读,将兴趣变为“应试”的现象。课题组建议,在对学生阅读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应多注重对书籍的理解、体会、感悟和分享,避免对具体情节的机械性考核;同时建议明确课标推荐书目的功能,课内培养阅读能力,课外拓展阅读兴趣;拓展并定期更新《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增加文学类之外书籍的比重,或单独设立不同类别推荐目录;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阅读分级测评研究,进一步拓展、甄选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纸质和电子读物,帮助其选择。
(二)规范出版市场,鼓励经典及优秀原创作品
当前市场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图书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但学校、家长和学生往往感到无从判断质量优劣、难以选择。课题组建议多部门联合发力,首先在出版环节把好青少年图书质量关:第一,做好青少年出版物监管工作,防止不良价值观书籍进入市场;第二,规范出版行为,不可随意标注“指定读物”“必读书目”等具有误导性的用语;第三,鼓励出版社策划高质量、高水平的经典读物,杜绝低端重复。
其次,抓好青少年读物的原创工作,借鉴国际“安徒生奖”,设立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儿童文学奖”,扶持、鼓励优秀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家。打造本土优质原创精品,源源不断地推出贴近青少年实际生活、了解青少年所思所想、受到青少年欢迎的书籍。通过有品质有趣味的读物吸引青少年、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帮助青少年通过读物了解、习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建立电子读物准入机制,多媒介融合提升阅读体验
有研究者利用2018年PISA数据对我国学生阅读素养进行分析发现,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其关键在于结合学生背景特征制定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培养方案和提升策略。在数字阅读已发展成为必然的今天,课题组建议有的放矢,在做好电子读物的准入与监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电子读物动态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激发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阅读课程设计,融合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不同媒介带来的多元阅读体验,进一步探索电子读物交互体验的场景化应用,可尝试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将优秀的作品通过立体、丰富、多样的方式呈现给中小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阅读。
(四)家校社合作,引导学生享受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意义
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与社会良好阅读氛围的浸染。课题组建议学校可与家委会合作,成立青少年读物推荐小组,定期开展老师家长联合读书、荐书与书籍分享活动,一方面及时了解青少年读物内容,结合青少年兴趣甄选出有益、有趣的课外读物,丰富、引导青少年选择;另一方面鼓励家长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阅读品位、培养家庭阅读习惯、创设良好阅读氛围。鼓励学校、家长充分联动社会资源,组织“读书节”“分享会”等相关阅读活动,将阅读习惯的养成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以社区为辐射中心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纯粹的阅读体验中领略“阅读之美”,充分享受阅读乐趣。
(丁沁南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夏彧为该研究院博士后,钱冬明为该研究院副院长;陈嘉晟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丁沁南 夏彧 钱冬明 陈嘉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