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的高考史: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重塑了我的人生
1.
我家不算什么书香门第、富贵人家,爷爷和姥爷都是1949前的中专生,当年算是高学历,1949年以后也不过是普通国企干部。
父亲十几岁才被爷爷接到大城市,别说读书了,当地方言都听不懂。到初中毕业,父亲就不再继续学业了,当兵走起,这在当年是非常不错的出路。
母亲不一样,她是非常聪明的人,学习方面无论记忆还是理解,无论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都不是问题,且文理通杀,语文数学都非常好,妥妥的学霸,小学、初中、高中一路重点学校。
但她是老三届,1966年高中毕业时,正好遇上了十年浩劫,别说高考了,后来只能上山下乡。因此,我家就这样与第一个大学生失之交臂。
后来,我问母亲,如果那年你能参加高考,能考上大学吗?母亲还比较谦虚,说可能也就考个中专,本科没有把握。重点中学的学霸尚且如此,可见1966年以前的大学生质量真是杠杠的。
1977年,已经当了母亲的她也无法参加当年刚刚恢复的高考。对于无法参加高考,母亲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她考上进修大专,终于得到了高等教育文凭,也算是了却她的遗憾。
2.
到了我这一代,情况不同了。母亲的兄弟姐妹分布全国,他们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兄弟姐妹都很厉害,大部分都考上了好大学,这在上世纪80年代是很了不起的事。
我们家新一代大学生的期望,慢慢落在了我身上。爷爷属于1949年前的中专生,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出个大学生,只是从我父亲到姑叔,都被十年浩劫耽误了。因此,爷爷年纪大了以后,就把期待从儿女转移到孙辈上。
轮到我高考,已经是1990年代初的事了,那时高等教育改革刚刚开始双轨制,但录取率还是很低,一比六七的样子。
我属于严重偏科的学生,文科如鱼得水,理科一窍不通,文理分科时没有任何悬念,自然就选文科。
分科之前,因为理科拖累,我的成绩一直很差,徘徊在全班三四十名,等到分科之后就非吴下阿蒙了,一举进入全班前几名。
不过,我对考大学还是没什么概念,因为那时候人生的出路还挺多的。比如父亲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在一个企业任销售主管。
我就想着,考不上大学,大不了去跟父亲做销售,也是蛮挣钱的。
3.
但我姥姥不这么想,我是她一手带大的,和别的孙子不一样,她对我有着特殊的期望,希望我能像其他地方的表兄弟姐妹那样出人头地。
可惜我不太懂事,到了高三上学期还是吊儿郎当,随随便便。记得有一天,我和几个同学跑到家里附近打扑克,这是我们每天放学后的常规活动。谁知道这一天,刚好被姥姥抓了个现行。
平日对我千依百顺的姥姥,这回气得不轻,看着我这么不争气,活活被我气哭了。姥姥觉得她不辞劳苦地伺候我,真是把心思喂狗吃了。
这事对我触动很大,从此以后,我便不再玩耍了。还好,那时离高考还有一个多学期,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终于开始全力复习备考。
记得那时候整个人真是魔怔了,每天7点起床,中午回家吃饭,小睡一小时,下午在学校会一直呆到晚上9点,晚饭也在学校食堂解决。晚上回家之后,姥姥会给我做好夜宵,吃过夜宵,洗过澡,就好整以暇开始背书,一直背到凌晨。
虽然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但年轻啊,精神头是真的好,那大半年时间就这么一直循环,一点不觉得累。历史,地理,政治这几门很需要记忆力的学科,课本被我翻来覆去背了不下十次。
我有一个特长,就是语文特别好,这也是受妈妈这个文学爱好者的影响,从初中寒暑假开始,我便捧着她的文学杂志看小说,比如《收获》《花城》《小说月刊》,虽然大部分内容吃不透,全当故事书看也很有趣。
所以,无论阅读理解还是作文,我一直都没有任何困难,高考复习,除了留心一下课文底下的注释小字之外,其他都不需要复习。这让我占尽了便宜,相当于别人备战六门,我只要应付五门。
4.
我的高考语文有不少小插曲,比如语文试卷通常有两道背诵题,现代文学,古诗文各一道,总共4分。
我就琢磨着与其花时间背那几十篇上万字的课文,不如把这时间分配给其他课吧,这4分能蒙中就蒙中了,蒙不中拉倒。
语文考试前夜,母亲问我复习得如何,我实话实说,语文压根没复习过。又问我,背书呢?我把我的取舍跟她说了。
母亲说,这不行,临阵磨枪,不亮也光,就挑了三四篇古文,把里面的名句抽出来,让我背。实在没办法,这也是我唯一背的几句课文。
谁知道,第二天翻开试卷,偶滴神,古文那条背诵题,正好就考了屈原楚辞里的一句,“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记忆不一定准确,可能是这句。多年当语文教师的母亲功力了得,最后一晚帮我压中了一题。
考语文时还有一个小细节,也是很有意思,作文中记叙文题目是一家人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聊天,聊得很开心,然后要根据这个情形写一篇800字文章。具体不记得了,题目大概如此吧。
我突然记起了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正好和作文材料的梧桐树有点关系,于是在文章开始时写上了。
讲真,这句就是平时无聊时翻唐诗集看到的,感觉写得精妙,就记住了。但考试时也就记住了句子,连作者是孟浩然都忘记了。
所以还是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诚不欺我,真被我偷到了一句。
结果,几乎没复习过的语文,考了六门里的最高分。我猜是,这句偶然看到、偶然记住的诗句让作文拿了高分吧。
5.
这就是我的高考,其他都不记得了,人总是只记得高光时刻。
倒不是为了吹牛,我经常以这些事例引导女儿,语文的功夫就在平时,你没事把课文当故事读,多看看有用没用的文学作品,比往死里背老师给你列的几百条名人名言有用。
因为高考的超水平发挥,我也得以考上了北京一所比较有名的文科大学的中文系。
盼星星盼月亮家里出个大学生的爷爷,终于心满意足;对我有着无尽期待的姥姥,也终于得偿所愿。
后来我的表弟堂弟堂妹们,考大学就容易多了,都先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我家的高考史,也得以顺畅地延续了下去。
要说高考改变命运,我是非常认同的。倒不是说考上好大学,就把住了阶层跃升的梯子。
大学四年的熏陶,重塑了我的人生。它打开了我的眼界,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教会了我要有怀疑精神,对所有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都保持一份清醒——保持怀疑态度,努力寻找答案,绝非人云亦云。
ENG
熊飞白
不严肃观察家
带你张望真实世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