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哲学泰斗冯友兰 重返开封 执教“中州大学”(河南大学)

  1923年,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冯景兰也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冯友兰同弟弟乘船经加拿大回国。大约在8月初,冯氏兄弟一起回到河南开封。

  

  冯景兰

  当时,中国留学欧美的归国人员还不是很多。河南地方选派的留学人员中,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归国人员更是稀少。

  冯氏兄弟回到开封,对于唐河祁仪镇冯家和河南教育界都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他们受到了河南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冯友兰在北京大学的同学杨育森,在开封办了一所黎明中学。冯友兰回到开封不久,杨育森即在黎明中学筹办欢迎会,邀请冯氏兄弟到黎明中学演讲。中州大学也正式聘定冯友兰为该校文科主任、哲学系系主任兼教授。文科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州大学决定让冯友兰担任文科主任,实际上是决定由冯友兰主持全校的文科建设。

  

  冯友兰在中州大学的教学工作是从1923年9月份正式开始的。当时,中州大学文科除哲学系外,还设立了文史系、英文系,后来又增设了教育系,系科比较齐全。

  

  冯友兰先是在文科各系调整职工队伍,同时多方联络,尽力为中州大学文科各系聘请学有专长的教师。

  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马非百、汪敬熙等人先后执教于中州大学文科各系,即与冯友兰主持中州大学文科的工作有关。

  由于中州大学文科的教师队伍日渐整齐,不断壮大,使得中州大学在当时国内的省立大学中,位居前列。

  冯友兰作为中州大学文科的教授,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方面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为学生讲授中西哲学,贯通古今中外,深受学生欢迎;

  

  他给师生们作《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别及其原因》的专题演讲,努力和师生们交流自己在海外的所学所思与所得,拓展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品味和层次。冯友兰在中州大学还曾经亲自教学生们学习英文,指导学生做英文翻译练习,并且积极支持学生们组织文艺研究会,创办会刊,开展国学与文学研究,以便使学生们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增长学识和才干。冯友兰在教学方面的工作,深受师生们的好评。

  重返开封以后,冯友兰一方面积极投入中州大学文科的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积极联系过去在学术界、教育界的朋友和同学,筹划《心声》复刊。

  1923年11月,冯友兰和他的同道们在《新中州报》上宣布《心声》复活,并声称,复活的《心声》,在内容方面将兼顾学术与批判现状两个方面,以便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要。

  《心声》复刊以后,冯友兰除自己撰稿和联络同学、朋友们撰稿之外,也得到了他妹妹冯沅君、弟弟冯景兰的支持。冯沅君专攻文学,冯景兰在美国学习地质学,这使得《心声》杂志上常常刊载冯沅君的诗作,也辟有冯景兰主持的“科学丛谈”。由于冯氏兄妹的努力和支持,《心声》杂志,在内容和学术层次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与进步。

  

  冯沅君

  冯友兰在开封的学术活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积极参与当时国内开展的人生观论战。

  1923年暑假,冯友兰应邀到山东省的曹州中学演讲,内容即是关于人生观问题。

  他讲到了人生真相与人生目的,讲到了人性善恶与人的理性,也讲到了人生的永恒与价值等。依照冯友兰后来的说法,人在道德观方面的最高标准是“和”,在真理论方面的最高标准则是所谓“通”。人们在道德问题上求“和”,正如同人们在认识问题中求“通”。求“和”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欲望尽可能得到实现和满足。因此,一种社会制度,满足人们的欲望愈多,这种社会制度即愈好。

  冯友兰曾将这次演讲内容整理成《一种人生观》一书,交由商务印书馆于1924年10月出版。

  这一年,冯友兰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更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文出版后,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授予冯友兰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冯友兰又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把他的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的内容改写成中文,以《人生哲学》为书名出版。此书为冯友兰早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作者:田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