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诗,千古咏美人诗之祖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用桃花喻美人的当属《诗经》了。在《国风·周南·桃夭》中,鲜嫩的桃花娇艳美丽,待嫁的新娘面如桃花,娇美动人。

  桃花盛开与新人成婚都是一件令人欢欣的美好事情,是热闹盛大的场面。诗中这样写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资讯影评,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于是,这首诗就成了民间婚礼歌,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婚礼进行曲,行嫁娶之礼必唱《桃夭》三章。

  你听,迎亲的锣鼓喧天,唢呐激扬,你看,新娘面若桃花,娇羞亮丽,光彩照人。大家诚挚祝福,饱含着浓浓的爱意,为新娘唱这样一首赞歌,洋溢着喜气洋洋的婚礼气氛。

  这是多么幸福美好啊!

  全诗短短的,我们多读几遍就会发现,看上去好像只变换了几个字,第一章写“花”,第二章写“实”,第三章写“叶”,其他诗句都是重复的,实际上这正是诗歌巧妙的写法。

  《诗经》中的诗都是和乐而歌的,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就像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我们称它为重章叠句。

  这样的章法,使《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如这首《桃夭》,全诗三章都用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复沓回环,一唱三叹,朗朗上口。

  为什么诗名取作“桃夭”呢?

  原来,诗歌是没有名字的,编成集子时便取了首句“桃之夭夭” 中的两个字做诗名。

  “夭”字的含义之一就是指初生的草木,这里是说桃树开花、结果、长叶的过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讲

  “桃性旱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

  告诉我们桃树的特点:

  第一,桃树耐旱,易于繁殖,果实众多而且气味香甜。新婚的姑娘到了婆家,环境变化,家人们希望她像桃树一样易植,早早适应新角色、新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多子多福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家人们希望新婚的姑娘像桃树一样易繁,绵延子嗣,传承血脉,果实累累。

  第二,桃花艳丽,很多诗人将美人比作桃花。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大诗人崔护就将所遇的心仪女子绛娘比作了桃花。

  而且桃果甜蜜,我们最喜欢的美猴王不就快把玉皇大帝的蟠桃园吃光了吗?

  第三,桃木辟邪。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赐予纣王一把桃木剑,用来辟邪狐狸精妲己的妖气。

  今天,我们常说“一个人走了‘桃花运’”,就是说他遇到了美好的爱情。这都是从《桃夭》这首诗而来的。

  你看,“桃”这个字寄托着古代先民们生命强健、生活幸福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桃夭》是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

  自此以后,世代文人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

  阮籍的“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陈师道的“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柳如是的“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都受到了《桃夭》这首诗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到“面若桃花”、“艳如桃李”等词句,而“人面桃花”更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经典意境。

  最典型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黛玉人美如桃花,诗艳如桃花,却命运飘零亦如桃花,这点与柳如是极为相似。

  让桃花流芳千古的还有的一个人,那就是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呈现了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

  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直到今天,“世外桃源”仍是人们心中最美好、安宁的境界。

  这首史上第一首以桃花比美人的诗,你喜欢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