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全国化学竞赛革新中的机遇与选择

  第36届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于近日落下帷幕,已取消的自主招生和全国竞赛高考加分政策依旧未能阻挡学生参加竞赛的脚步,近3届中学生化学竞赛总奖项数逐年增加,本届化学竞赛共有480人获奖。

  

  1. 2022年总奖项数较上年增加近10%

  近3年,一等奖和二等奖奖项数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增加,2022年三等奖奖项数较上年减少近15%。

  图 1 2020-2022年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获奖数

  

  数据来源:2020-2022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名单

  2. 浙江省蝉联三届冠军

  由于近3届化学竞赛决赛奖项名额逐年变动,现选取2020-2022年各省市总得分占比对比各省近年的化学基础学科发展情况。从各省总得分占比可以看出,各竞赛省市发展相对稳定,2022年浙江省总得分再创新高。

  表 1 2022年排名前10省市近3年总得分占比

  

  数据来源:2020-2022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名单

  注:总得分=一等奖获奖数*3+二等奖获奖数*2+三等奖获奖数*1。

  3. 浙江缺乏化学学科顶尖培养中学

  近3届化学学科竞赛浙江省总排名全国第一,但2022年浙江省未有中学进入全国前10。衡水第一中学近3年始终保持全国第一,衡水第一中学建于2014年8月,是一所由衡水中学、泰华公司合作建设的民办高级中学。

  表 2 2022年排名前10竞赛学校近年的排名波动

  

  数据来源:2020-2022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名单

  注:1.排名依次按照总得分、一等奖获奖数、二等奖获奖数、三等奖获奖数进行排序;2.总得分=一等奖获奖数*3+二等奖获奖数*2+三等奖获奖数*1。

  4. 化学竞赛二等奖及以上获得者可直接入围强基计划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会确定50名学生加入国家集训队,国家集训队成员具有保送资格。虽然教育部已宣布取消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但对于未进入国家集训队的获奖学生也会有相应的政策优惠,其中国家新设立的为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基计划对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较为有利。根据大多强基计划招生院校的招生简章可知:学校强基计划招收高考成绩优异(第一类)或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第二类)的考生,一般要求学生在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荣誉且高考成绩达到本省一本线即可入围,其中第二类考生不占用第一类考生的入围名额。

  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均开放化学专业在强基计划招生,其中厦大以化学类招生,该专业类包含化学、能源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测量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以成绩入围强基计划的考生来说,学校的入围分数线一般至少超过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一本线90分。压线考生的复试成绩要求一般在80分以上(百分制)。

  表 3 2022年化学专业强基计划录取分数

  

  数据来源:院校本科招生网

  注:1.线上分差=入围分数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一本线;2.校最低成绩要求通过“综合成绩=高考成绩/7.5*85%+校考核成绩*15%”求得,其中高考成绩代入入围分数线。

  5. 化学相关专业发展现状及热门高校

  化学竞赛三等奖的学生虽然无法直接入围强基计划,但在竞赛过程中建立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科成绩,进一步提升高考分数。此类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当更适宜于专业类和试验班培养模式。以下展示了相关化学本科专业近3年的招生计划,化学类专业隶属于理学门类,下设化学、应用化学等6个专业小类,其中化学测量学与技术于2021年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近年,化学类计划逐年攀升,2021与2022年的招生计划增幅分别为0.25%和2.73%。化学类专业招生集中于化学和应用化学,这两个专业2022年的招生计划占全部化学类计划的84%。

  化学招生除专业小类外,还通过专业类即化学类和试验班招生。近年由于生源质量、院校综合实力等原因,部分学校逐渐取消专业类和试验班招生,2022年专业类计划较上年减少10%。

  图 2 2020-2022年化学类招生计划

  

  数据来源:2020-2022年普通本科批招生计划

  注:1.以上不含试验班;2.其他包含分子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化学测量学与技术。

  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多会开设基础学科类本科专业,985院校化学和应用化学的报考热度为第一梯队。化学和应用化学的招生规模相近,报考难度基本一致。对化学相关本科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可根据个人成绩和倾向选择适合的院校,更多院校及专业录取难易度排名详见易度排名。

  表 4 2022年化学和应用化学录取难易度排名前20高校

  

  数据来源:易度排名

  6. 小结

  在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未来高校或将进一步创新选拔方案、扩大招生规模、调整培养方式。

  ?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了解历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