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保险转型思考:康养战略的可为与不可为

  

  文字整理|北镜

  

  “保司涉足康养领域,要聚焦客户的“真需要”,做到“用得到、帮到你”。要做广做宽,面向社会大众,扩大客群基数,在更广的范围中聚焦公司要去服务的客户群体;

  要做精做细,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重点聚焦某一类或几类特定客群,精细化地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匹配。”

  在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今日保》举办的2022中国保险与康养产业论坛上,安永保险行业战略与转型咨询服务合伙人杨本心作题为《对保险公司在康养领域开展转型的观察与思考》主题演讲。

  这几年,无论是讨论在供给侧,保司自身转型找新出路的需要,还是讨论在需求侧,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健康与养老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其中,保险公司布局康养的战略、方法和路径很重要。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是我观察到的保险行业布局康养的现实情况;二是与大家共同探讨保险公司如何在康养领域开展转型实践;三是对于保险业布局康养的可为与不可为的看法。

  22:44

  以下为杨本心在“2022中国保险与康养产业论坛”上的发言实录(有编辑):

  1

  -Insurance Today-

  保险行业涉足健康、养老领域概况

  台湾剧

  近年来,保险业中已经有20多家公司涉足康养领域,尤其是近三年这种涉足更是明显加速。各家公司的康养建设、运营模式或有不同,主打客群也有差异,但毫无疑问,行业正在努力将康养开辟为一个新“战场”,期望通过“保险+服务”来助力行业转型。“赋能”是保险公司谈到“康养战略”时最常出现的词。

  我们在看到行业布局康养热情高涨的同时,也看到一些保险公司看待健康、养老领域方面存在一些惯性思维,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个点:每当讨论起保险公司“康养战略”,首先被提起的话题往往是选择“轻资产”模式,还是“重资产”模式。

  这种看法下,保司往往没有认识到负债端、投资端的不同作用。谈起做康养,就把产品供给、服务供给、投资三者混在一起。

  第二个点:每当讨论实践中的困难,总是无法回避内部保险版块与康养版块之间的赋能、计价、分润等问题,争执永远在路上。

  这种看法下,保司没有想清楚在服务供给的角度保司应发挥的价值。保司作为服务供给者要考虑链接资源、打造平台,而非局限于内部分账。

  第三个点:每当讨论起如何让自身康养战略更有竞争力,大家首先讨论的是要自主掌控,在这方面,之前多是讨论要买地、建养老社区,现在多是讨论要建自营队伍。

  这种看法下,保司没有找准自身在产品供给、服务供给、投资三个不同方向中的定位和参与方式。投资康养不等于买地,实现服务供给不等于保险公司要进入物业/公寓管理行业。

  今年9月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给保险公司的五个建议中提到,保险公司要紧紧围绕主业,非主业必须是对主业的补充和增强。因此,如果投资康养,是不是要自己去买地、盖房子?如果要实现服务供给,是不是要自己去干物业管理、公寓管理?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上述这些点要不要考虑,当然要。但这只是具体战术的问题,我们要跳出这些战术细节,先在战略层面考虑清楚。

  要在战略层面找到一个坚定的方向,用来指引保险公司从康养的角度进行业务转型和保险主业的经营,这才是根本。

  2

  -Insurance Today-

  保险公司如何在康养领域开展转型实践?

  

  保险公司在战略层面寻找布局康养的方向,关键点是“客户价值创造”——这是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先生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这是行业转型破局的关键点,我对此非常认同。

  徐敬惠先生将“客户价值创造”总结成三点:“真需要、用得到、帮到你”:为客户创造他们“真需要”的价值,为客户提供“用得到”的保险,客户经营全程做到“帮到你”,其中“有用、值得、适合”是关键要素。

  在负债端和投资端,保险公司可以从产品供给、服务供给、投资三条路参与到康养领域中,对于不同的路,保险公司的定位和作用都不一样。但归根到底,康养服务最终是要与保险产品相结合,作为综合解决方案给到客户。

  那么,保司涉足康养领域,究竟应该对客户发挥什么价值?我理解其中有两层含义,也是对战略方向的两个考量:

  一是要聚焦客户的“真需要”。在康养领域,客户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保险公司需要做的是在更广的服务范围去覆盖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他们“真的需要”这部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商业保险在健康、养老领域有服务社会的使命,有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是要做到“用得到、帮到你”,其中“有用、值得、适合”是关键。这需要保司提供的康养服务要让客户感受到“有用、值得、适合”。也意味着保司需要主动作为,让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匹配。

  在聚焦客户“真需要”方面,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在不同细分领域,在客户不同的生命阶段,健康与养老类需求客观存在且类型丰富,这里面有广阔空间

  康养“真需要”客观存在且类型丰富、体量庞大。更重要的是这种需求应该、也必须更进一步地按不同类型、按客户不同生命阶段等多种维度,立体地细分和展开。

  比如:在健康领域,对于全年龄段的人群,在医疗、护理、康复、药品、膳食、健康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非常细分的服务需求;

  在养老领域,不仅仅是需求类型多,对于活力长者、高龄长者等不同的群体,具体的服务需求也不一样。有的注重“乐享”,有的注重养老过程中健康服务的配套,例如护理、健康监测等。

  当健康和养老二者相结合,又会衍生出更多的变化。保险产品需要和这些多样性的具体需求逐一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出丰满的市场机会,这是进一步挖掘客户“真需要”的过程。

  虽然在国家有关健康、养老的顶层方向中,保险业有自己的使命。然而就目前来看,无论在提供保障的总量覆盖上,还是在额度覆盖上,还是在细分领域的深度挖掘上,都不够,保险业还要加油。

  国家的顶层导向指引保险公司从更广的角度去挖掘客户的“真需要”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两大方向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决心 。反映出保险公司,面向社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风险保障功能的迫切需要。

  对保险公司在康养领域的转型而言,要做宽做广。要从更广的角度去挖掘客户的“真需要”:可以考虑扩大客群基数,面向社会大众,在更广的范围中去聚焦公司要去服务的客户群体。

  做宽做广:面向社会大众,从更广的范围中聚焦公司要去服务的客户群体

  过去大家都去抢“高客”,这里的“高客”主要指的是“高净值客户”。建议大家把“高净值客户”替换成“高价值客户”。

  过去大家都在既年轻、又健康、还有钱的群体中去挖掘机会,其中,高净值人群也确实容易脱颖而出。但市场走到今天,还需要扩大客群基数,在更大的范围里去寻找和聚焦“有价值”的客户。

  从大面上讲,扩大客群基础无非是三条路,就是沿着健康、年龄、财富这三个维度去做拓展,也可以说是去“放松要求”,去瞄准那些不那么健康、不那么年轻、不那么有钱的客户群体。

  例如为带病体客户提供“保险+健康”服务,再如针对大众普惠客群提供“保险+养老”服务。当然,探索方向、探索程度要结合公司的资源、能力来斟酌。但是把潜在客群“做宽”、“做广”、“做久”、“做深”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

  在做到“用得到、帮到你”方面,要把握以下几点:

  监管的方向指引保险公司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对保险公司提出的五大建议中的“保险公司要细分市场,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即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特色化的经营策略,在特定客户、特定地区、特定产品和特定业务方面精耕细作。

  这里又给到保险公司一个重要的方向,那就是做精做细,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重点聚焦某一类或几类特定客群,精细化地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匹配。

  聚焦特定客群,精细化地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匹配怎样做精做细?健康和养老是两个范围特别广的领域,而且中间有交集,健康、养老以及健康的养老,这是三大市场,背后是不同客群的不同需求。

  其中“健康的养老”,就可能是值得保险公司优先探索、能够“做精做细”的领域。因为这里聚焦的需求是养老的“真需要”,强调的是养老离不开健康服务的配套,这也是近期国家很多顶层政策的鼓励方向,是国家强调的“健康老龄化”。

  保司可针对老龄化人群,以满足其居住需求为前提,链接医、药、健、护、养全程,形成覆盖老人全生命旅程的产品与服务。

  从调研数据也能看出“健康的养老”需求空间很大。

  例如,全球15%的老年人占用了65%的医疗费用;60岁及以上人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的3-5倍,平均每位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照护与医疗成本开支约为65-74岁老人的14.4倍。

  这都能反映出,“健康的养老”是社会的“真需要”。

  保险公司在康养领域开展转型的一些做法:

  下面谈下保险公司在康养领域开展转型的一些做法。此处我们选取了市场中的三个典型案例。我们看到从打造品牌服务,到产服一体运转,再至经营效果提升的三个层面的递进关系。

  打造品牌化服务方面,康养是客户的“真需要”,在此前提下,有的公司依托康养打造品牌化服务,通过三类服务锚定三个不同层级的客群,帮助公司树立健康、养老服务标杆。

  比如某头部保司打造了三大标志性的服务,包括高端养老社区、特色的健康服务、普惠的健康服务,让服务与不同的产品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生态,对应服务高、中、低三类不同的客户群体。

  这个案例说明,正因为康养是客户的“真需要”,以此为前提,保险公司可以依托康养去打造品牌化的服务。尤其当产品都同质化的时候,当客户对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感知不强的时候,可以将“服务”作为一个抓手,去打造服务的品牌,树立公司的特色标杆。

  在服务与产品结合方面,康养“真需要”涉及的场景丰富、组合多样,因此有的公司通过康养服务与产品的结合,形成康养产服体系,帮助公司丰富客户经营的场景。

  比如某头部保司从高端康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三大核心服务入手,构建康养服务闭环,形成服务与产品相匹配的体系,进而帮助公司在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等10大场景开展客户经营。

  保司要做好服务与产品的结合,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可以简单总结为“2+2”,也就是绘好两张图,建好两套机制。

  两张图,一是“服务资源全景图”,保司要体系化地梳理和整合服务资源,对服务资源分类、分层,弄清楚自己手上不同的服务在客户经营全流程中能够发挥的价值点。对保司而言,普遍的问题不是没有服务,而是服务太多,怎么多中取精、做出特色,让服务在建立联系、启发兴趣、促进购买、维系忠诚等多个角度发挥立体的作用,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是“产服经纬匹配图”,保司需要体系化地梳理服务与产品的关系,结合特定客群的需求和偏好,研究和开发服务与产品的组合、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逻辑。

  两套机制即生产机制与运营机制,解决服务产品如何生产、产服一体如何使用、如何进行效果评估等问题。这一点,保司可以向既有的、成熟的保险产品运转体系学习。

  养老服务与特定客群和队伍恰好匹配方面,有的公司基于公司特色的养老服务精耕细作,恰好匹配了一类特定客群和一类特定队伍,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效果。

  比如某个以养老为特色的大型保司通过实践摸索和沉淀,用服务恰好匹配出了一类特定的客群,恰好匹配了一支特定的队伍。以养老服务为起点,让产服一体发挥了作用,让客户经营和队伍建设“活”了起来。这家公司探索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收获了不错的经营结果。打造出了自己特色的服务以及产服组合,聚焦出了自己的重点客群,有针对性地吸引和培育了一支与客户经营相适配的、且能力出色的队伍,最终在保费规模、客户数量、队伍产能等经营结果上有了回报。

  背后的原因很明确,就是康养“真需要”的内容足够细致,有空间让保险公司去钻得更深,去找到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特定客群、特定队伍精耕细作。保险公司应该、也值得去做这样的尝试。

  从上面三个案例中,我们一方面能看出同业在康养领域沿着做宽做广、 做精做细两个方面所做的尝试,另一方面也能给我们思考转型路径带来一些体会。

  总之,康养转型的核心就是找到满足客户“真需要”的方法,让客户能够切实感受到“有用、值得、适合”。从这个角度出发,“产服体系”可以作为保司转型探索的新起点,让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匹配,构建客户经营的场景,从实践中找出可经营的特定客群去精耕细作和放大,进而形成公司的经营特色。

  换言之,康养领域有着丰富的服务内容,具象的场景,以及吸引客户的主题,这也正是康养主题和保险公司经营之间最具潜力的连接点。

  保司可以:首先扩大客群基数,面向社会大众寻找适合自己公司的服务对象,不要只将目光锁定在红海去竞争;然后用公司特色的康养服务去挂钩适当的产品,去找出可经营的特定客群,进而精耕细作。

  3

  -Insurance Today-

  保险行业布局康养的可为与不可为

  

  现在正是保险行业重新校准定位、重构路径的时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政策趋势、监管导向,主动适应更新的规则。在思考康养领域转型方向的同时,也要思考布局康养的可为与不可为。

  战略定位上,要牢记保险主业是永恒立场。正如肖远企给保险公司的五个建议中提到的,“保险公司要紧紧围绕主业,非主业必须是对主业的补充和增强”。

  在负债端,沿着做宽做广和做精做细两个方向看。对于做宽做广,要去考虑扩大客群基数,面向社会大众,从更广的范围中聚焦要去服务的客户群体。相反,要注意“高净值客户”不等于“高价值客户”,不可一味地追求服务“高净值客户”;

  对于做精做细,要聚焦客户的“真需要”,重点关注“健康的养老”,让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匹配,围绕特定客群精耕细作。此外,在提供康养服务时,要特别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能将服务作为营销“噱头”,也不能将保单作为强加给消费者获取服务的“门槛”。

  在投资端,保险业应发挥保险资金长周期特点,用活保险资金支持实体、支持健康、养老产业。例如,投资产业基金、投资养老地产类金融产品,也许是对保险公司而言比直接买地建设更有意义的选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