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举办首届“金核桃”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日前(12月26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首届“金核桃”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向全球直播。校长张树庭、副校长王晖,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学校优秀人才代表等在线下参加主论坛,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线上参会。

  

  张树庭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向参加论坛的专家和海内外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张树庭校长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传媒事业,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树庭校长指出,当前,学校正全力打造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科研平台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未来,学校确立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融媒体教育。全校师生正在为实现“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跨越”的“三个跨越”奋力拼搏,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发展目标阔步前行。

  最后,张树庭校长希望各位青年学者通过“金核桃”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深入了解中国传媒大学。他表示,学校将为优秀青年学者提供快速成长的发展平台、丰富的科研资源、良好的薪酬待遇、贴心的生活保障,热切期待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入中传大家庭,在“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氛围中尽情发挥创造力,在中传这片热土上成就人生梦想。

  

  王晖副校长从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和人事人才政策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学校情况。他指出,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确立了以“文工艺管”为主体、多门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形成了“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小综合、大专业”为特色引领传媒教育发展,完成面向未来的结构性布局。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全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特色,以丰富的科研资源及完整的创新平台体系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王晖副校长重点介绍了学校的人事人才政策。学校构建了“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的十字方针,破除“五唯”顽疾,打造贯穿毕业生招聘、师资博士后培养、“青拔”人才培育、“金核桃”人才计划点线面结合、链条完善的人才引育体系,并从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环境建设和服务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高质量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各类人才更加安心、专心、静心地做学问,持续激励人才潜心教书育人、勇攀学术高峰。

  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殷复莲从科研机构建设、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三方面介绍了学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舆情实验室、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三位一体”的科研平台布局,体现了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术发展前沿,科教融合、协同发力,扎实推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创新,高效助力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三位优秀人才代表分别进行主旨发言,分享自己在中传的成长成才之路。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代表任孟山教授从研究兴趣、学术贡献、教学与学生培养、社会贡献与影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在中传的成长感悟。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代表姬德强教授以“中传,一个梦想起航的地方”为题,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学校战略规划、国家重大需求的密切结合作为切入点,从媒体融合到数字平台、从舆论治理到国际传播、从域外理论到自主知识,多角度讲述了自己在中传的奋进故事。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金核桃”人才计划入选者代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苏建勋教授重点讲述了学校各项人才政策支持与自己成长的密切关系,在青年拔尖人才培育项目、“金核桃”人才支持计划等政策支持下,自己拥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较短时间里,从一名刚毕业的博士,快速成长为敢于挑大梁的年轻教授。

  主论坛在三位优秀人才的精彩发言中结束。此次论坛受到海内外青年学者的高度关注,同时在线人数最高时接近1000人,线上直播累计观看量接近3000人次。

  中国传媒大学首届“金核桃”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学者来校工作,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随后几天里,相关单位还将组织举办媒体信息计算与智能处理、数据智能与社会治理、国际传播、品牌学与设计学四个分论坛,来自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近百位优秀青年学者将在分论坛共同研讨。

  来 源 | 中国人民大学 人事处

  通讯员 | 胡洪春

  摄 影 | 王雷亭

  编 辑 | 夏玙璠

  责 编 | 王雷亭

  编 审 | 袁 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