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古典美学的诗意美
《小城之春》:古典美学的诗意美
山东师大新传学院戏剧影视文学2020级1班 郭凯悦
破败不堪的房屋,野草横生的庭院,疾病缠身的丈夫,故事就发生在一个被战争洗劫了的江南小城,时间背景是春天,可是万物并没有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复苏,周玉纹只有在每天去买菜的路上才能感受到“生“的力量,而握在手里的菜篮子则时刻提醒着她家庭的束缚和无望的婚姻。戴礼言整日沉浸在门第衰败的落差感之中,长久被病魔缠身的他变得乖戾,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直到戴礼言昔日的朋友章志忱的到来打破了这原本死气沉沉的生活。
时至今日,中国第二代导演仍被西方电影界公认为华语电影的最高峰。《小城之春》更可以是被冠以“最伟大”之名号的不朽之作。导演把视点放在女性在面对“情与礼”时如何做欧美剧出抉择,与周玉纹处境相似的我们不难想到潘金莲,两人都有着一个“不如意”的丈夫,夫妻间相敬如宾却无感情可言,平淡无味的日子被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男人打破。潘金莲的结局我们不言而知,而周玉纹如何抉择?她的旁白既是在阐述剧情,也是在向观众传输她当时的心理活动与内心情感。周玉纹在“情”与“礼”的界限中徘徊挣扎,一面向往着得到自由与爱情向往着城墙外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新世界,一面又恪守着对礼言的责任。最终选择“发乎情,止乎礼”。作为从小熟读唐诗宋词深谙孔孟之道的费穆导演来说,他想要弘扬的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美,在面对情爱时,仍坚定地站在责任的那一方,不越底线,不超原则,重新定义爱与责任,令人动容。
影片一开始,在明媚的阳光野外的风景里,主人公玉纹向我们款款走来,颇有一种草长莺飞之感,但音乐忽而由明媚变得缓和低回,画外音——周玉纹的独白响起,在一个长镜头中伴随着主人公的靠近我们似乎也被带进了那个衰败的小城,故事的背景是抗战刚刚结束,经过了战争的重创四处了无生机,这个小城也不例外,曾经的富户戴礼言整日坐在院墙上发呆,深陷于门第衰败的落差感之中。此时的音乐转为扬长婉转的小提琴,充满着沉闷与哀怨,烘托了他此时因病魔缠身和门第衰落所产生的乖戾与哀愁无奈之感。镜头一转,戴礼言的妹妹出场时,欢快的管乐也衬托了人物的性格,正值妙龄的少女,喜欢新事物期待新生活每天都在寻找生活的乐趣,这也为后来她对志忱产生情愫埋下了伏笔。
另外,旁白作为影片的一大重要“道具”,既阐述了剧情,又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影片所带来的一种压抑感沉闷感,是影片具有高度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主人公周玉纹的旁白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视角不同于所谓的上帝视角而是带有浓厚的主人公的个人色彩。它不仅以一种当时少有的视听手段阐述了剧情,而且事无巨细地向观众传达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
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破败不堪的院墙城墙,其实也是隐喻着周玉纹与戴礼言之间的隔阂像一堵墙一样始终横在两人之间不可忽略,而两人的关系也正像那破墙残垣,在风中摇摇欲坠不攻自破。周玉纹与章志忱之间也有着一堵不可忽视的“墙”——伦理道德。两人虽是昔日的恋人但是现在周玉纹是他好友的妻子他的大嫂,纵使两人因误会分开但是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周玉纹现已是他人之妻的事实。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颇有意味,中景镜头里,章志忱,戴秀,周玉纹是一个三角形构图,戴秀唱着“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过玛瑞亚。”看着章志忱,而志忱则看着正在给礼言倒药的玉纹。三人之间的复杂的三角关系导演就凭借画面语言与音乐阐述地淋漓尽致。第二次唱歌时,四人外出划船,礼言难得的兴致高涨,跟着戴秀一起唱歌。另外,歌词的内涵力也极为巧妙,当唱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时戴、章两人不自觉都看向玉纹,夫妻之间情似连还断,情人之间丝连情牵,唱到“总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时玉纹复杂地回头看了一眼志忱。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借歌词的内涵力巧妙地传达给观众,这时三人之间的窗户纸还尚未被捅破,隐忍的爱意越发浓烈,主人公深陷于个人幸福和道德枷锁的巨大挣扎中。
影片最值得关注的是导演基于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深刻的把握上所营造出来的一种“诗意美”。不少人觉得在这部1948年的电影中看到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的氛围,压抑隐忍沉重的阴柔情调,人物欲说还羞的情感,相似的爱而不得,相互隐忍的爱意。不过,《小城之春》几乎更胜一筹,《花样年华》很好的地拍出了泥潭般的纠结,但《小城之春》在神态方面极具中国古代诗词的造诣,这是其它国家地区电影所没有的,是一个国家、时代独一无二的含蓄。女主周玉纹独自在城墙上的小路漫步,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旗袍,加上玉纹颇具东方女性美的脸庞无论是远景、近景都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美,这种美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温良美”“内敛美”,这种美不够惊心动魄却足以摄人心魂。伴上玉纹有些许婉转愁思的旁白,让观众心中由内到外泛起一圈圈涟漪。导演下足了功夫极力烘托一种东方女性独有的“含蓄美”,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她的脚步永远都是轻轻慢慢,含蓄婉约。有一个片段是玉纹吃醋志忱带着妹妹出去玩去房间里找他,这里的玉纹一直手缠着丝巾遮着面,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我们所认同的中国美人不一定是衣不蔽体的狂热美,但一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这种美不单纯来自于外在,更是美在骨子里。
《小城之春》是在战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不朽影片,这部影片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电影艺术的结合。诗意化的环境塑造使影片本来传达的哀思更是蒙上了一股朦胧雾感,营造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达到了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成为电影人至今仍在研学的佳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