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云》里的共和国往事,何以牵动90后年轻人的心?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日的当口,五星红旗在世界版图上又插上一旗。9月21日下午,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所罗门群岛外长签署两国建交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放眼世界,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寥寥无几。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太平洋上一个岛国和中国建交的新闻很难刺激到他们神经。但是中国的大国地位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几代外交人筚路蓝缕开拓而来的。

  在电视剧《外交风云》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和国领袖们,在开国大典之后愣是一宿未眠,直到在第二天清晨等来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建交电报,才长舒一口气。新中国外交第一功给开国领袖所带来的激动与喜悦,或许是今天的人们很难感受到的。

  剧如其名,《外交风云》以宏大的格局展现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风云变幻。对于当下的年轻观众,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似乎不是他们的菜。但事实上,这部被贴上“中国硬核外交”标签的电视剧在年轻观众中反响强烈,他们沉迷于剧中解密的共和国往事,用弹幕、超话、表情包等时代符号来互动交流,并由衷感慨,“太不容易了,我的国。”

  钱穆先生说,“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应该略有所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七十年风云激荡,我们从头细看。

  勾连近代史:从“紫石英号事件”到“两颗子弹”

  开宗要明义。第一集讲述辽沈战役后,沈阳军管会没收美国驻沈阳领事馆涉嫌间谍活动的电台;第二集又对准了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之间发生的“紫石英号事件”。《外交风云》开篇就上演了中国与美英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正面“刚”。

  由于涉及的历史背景有所重合,《外交风云》和当下热映的电影《决胜时刻》都提到了“紫石英号事件”。《外交风云》表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史,在拍摄上面有所侧重,剧中的战争场面大部分使用的是之前相关影视剧的素材,但是却专门拍了这场发生在长江上的炮击战。

  “紫石英号事件”承上启下,既勾连了中国百年近代史,也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场戏给《外交风云》定了基调。在剧中,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闻讯赶来,毛泽东说,“他们打错了算盘,以为现在还是1840年呢”,而周恩来则联想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在大沽口炮战清政府的惨败。

  “紫石英号事件”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的新政权刮目相看。当获悉毛泽东下令向英国皇家海军开炮,斯大林表示,“我们过去对这个东方人,还是了解太少,此人身上不仅有傲骨,还有虎胆。”美国驻华大使也基本认同新华社的评论,“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舰炮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剧中对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感怀还不少。解放军进入北平,毛泽东坚持参加入城式的部队一定要经过东交民巷。1901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成为事实上的“国中之国”,这是中国人的屈辱史。

  除了真实历史人物之外,《外交风云》还虚构了一个“外交世家”——民主人士凌嘉图。凌嘉图的父亲曾在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差,自己先后在北洋政府和国民革命政府从事外交工作,而他的两个女儿则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

  这个虚构的“外交世家”在剧中的作用有三。第一,在领袖们的宏大叙事之外,加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丰富故事内容。第二,《外交风云》涉及的外交事件纷杂,凌家两个女儿作为外事人员随时调动,在戏剧结构上起到了“串戏”的作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近代中国外交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从直观上感受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新气象。这种感慨集中体现在凌嘉图讲述的“两颗子弹”的故事。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大展风采之后,凌嘉图为两个女儿赶上好时代而高兴,动情地给她们讲述了“两颗子弹”背后的外交往事。

  第一颗是1895年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刺客打入其脸颊的子弹。为了利用国际上的同情获取一点外交上的筹码,李鸿章当时忍着剧痛拒绝日本医生取出这颗子弹,想用这种苦肉计来迫使日本让步。

  第二颗是1928年日本军人杀害国民革命政府外交处处长蔡公时的子弹。大革命时期,北伐军节节胜利,日军在山东竭力阻碍中国军队前行,蔡公时奉命赴济南与日方交涉,据理力争,竟被日寇割鼻挖眼,残忍杀害。

  历史课本多是“弱国无外交”的理性结论,缺乏有血有肉的感性故事。而《外交风云》正是通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新组合,真正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这句话背后中国外交人付出的惨痛代价。不破不立,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

  大国始末:外交群英显风采,故国历史有所思

  温故而知新。出生于物质富裕的和平年代,当下的年轻人容易把所享受的一切便利看作理所当然,比如中国的大国地位。事实上,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扩散,是千万外交人步步为营、折冲樽俎博弈而来的。《外交风云》追溯到建国伊始,让年轻观众一睹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的风采和魅力。

  外交部挂牌,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身份前来讲话,“外交群英”揭开神秘面纱。我们只知道夏衍是著名的剧作家,其实他曾任新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因为历史课本那张著名照片“乔的笑”,我们知道乔冠华见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他先后在清华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图宾根大学就读,拿下哲学博士的“学霸”经历却鲜为人知。

  事实上,乔冠华的家属不少也从事外交工作,这一点在《外交风云》也有展现。乔冠华的夫人龚澎是外交部的情报司司长,龚澎的姐姐龚普生也是外交部的一位女司长,而龚普生的丈夫章汉夫是建立外交部时三位副部长之一。

  历史课本讲到新中国奉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但既然国民政府的外交人员不再续用,那么新中国面临的外交人才缺口从哪里补齐?《外交风云》对此进行了“揭秘”:从解放军中的优秀将领中调拨,新中国因此也产生了不少“将军外交家”。

  新中国外交还实行向社会主义阵营倾斜的“一边倒”政策,会不会影响中国的独立呢?在剧中,老外交凌嘉图对毛泽东直言不讳,“一边倒,会不会使我们从美国的附庸,变成苏联的附庸?”毛泽东也坦言相告:“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都不能操纵中国的命运,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全国人民,更对不起九泉之下的革命先烈。”

  尽管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但在和苏联交往时,毛泽东特别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刘少奇访苏,为中国争取到了利息减半的贷款,但是毛泽东则坚持利息维持原来的比例,并以俗语“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来自我警醒。

  在《外交风云》中,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为代表的大国沙文主义正面较量,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不仅显示出了领袖高瞻远瞩的气势,也“刚”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近年来,《战狼2》《流浪地球》等主旋律类型片之所以能够取得票房突破,关键在于它以一种艺术虚构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向上涌动的国民心态。而从虚构回归真实,在历史的天空中,《外交风云》所表现的“敢于亮剑”精神,也会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同身受。

  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人们对于历史的解读多种多样。但看待历史,一定要回归历史具体的情境中去,不能用今天的某些观念去对历史想当然,《外交风云》为年轻观众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正如钱穆所言,“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什么不趁势收回香港?建国后百废待兴,为什么不发展民生反而为了一个邻国去招惹超级大国美国?中国人都还吃不饱,为什么要勒紧裤腰带发展核武器?中国人自己也都不富裕,凭什么要花大力气在非洲援建坦赞铁路?凡此种种问题,在《外交风云》中都会找到答案。

  “我们都有一个偶像,名字叫阿中。”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在增强。这种朴素的爱国热情混搭着“饭圈文化”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我不相信90后、00后不喜欢《外交风云》。

  【文/杨文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