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新希望 ——三明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侧记

中国日报福州9月6日电 走进宁化县城东中学学生资助办公室,2019—2020学年度79名建档立卡、低保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一目了然,学生档案整齐摆放,各项制度分块上墙。在全县所有学校建设标准化学生资助办公室,是宁化县创新“三全三扶一档”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举措。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三明市把基础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深化“均衡发展、协同培养、正向激励”三大机制建设,着力补齐教育短板,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和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改革部分做法经验得到省教育厅充分肯定并推广,打造了山区教育的“三明样本”。

地处山区,三明市如何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质教育为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补齐短板,教育软硬件建设提档升级

打开建宁县客坊中心小学寄宿生宿舍房门,暑期刚更换的铁床架分两排靠墙摆放,崭新的杉木床板散发着清香味,县工商联捐赠的脸盆、牙杯等用具一字排开。

“每间宿舍住8名学生,学校免费提供开水,洗衣房有洗衣机,洗澡有热水。”客坊中心小学校长江德龙边走边介绍。

硬件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三明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重大的政治、经济、民生问题,先后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工作”,把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向教育倾斜,真正做到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满足、教育项目优先实施。

客坊中心小学距离建宁县城关50公里,作为全县最边远的农村寄宿制小学,近年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三明市重视教育的生动注脚。

在农村,三明市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幸福成长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100%完成“三房五室”建设,乡镇中心校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食堂100%达到餐饮服务量化分级评定B级以上标准,全市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已有1200多个开通“周末学生班车”。

在市区,开展17个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总投资14.66亿元,项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后,可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5075个。目前,已开工建设11个,累计完成投资约3.6亿元,梅列区沪明小学等8个项目将于今年相继投入使用。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并实施公办幼儿园、校舍安全长效机制、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及改薄提升、县级薄弱高中校建设等项目374个,争取补助资金9.86亿元,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67万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年增长分别达3.25%、12.62%、6.4%、6.08%。

硬件建设上水平,软件建设营造温馨育人环境

“我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活。”上学期,客坊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谢海华,在“吐真言”卡片写下自己的“微心愿”,她说,父母长年在厦门打工,爷爷奶奶要照顾她和妹妹,还要干农活,在村里打零工,非常辛苦,希望自己能以微薄之力减轻他们负担。

客坊中心小学有近300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是像谢海华这样的留守儿童。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各类文体活动, 全面实施“真爱6+1”管理模式,为关爱留守儿童进行了有益探索。

点上盆景成面上风景。目前,三明市出台开展贫困留守儿童“雏燕”关爱行动方案,针对2.7万名留守儿童、1613名贫困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全市11个部门共同对留守儿童开展专项关爱行动,实施全覆盖帮扶,让留守儿童沐浴着爱的阳光健康成长。

均衡发展,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至关重要。

今年7月,宁化县城东中学九年级(6)班贫困学生张雨欣中考取得627分,虽然没有被县一中录取,但对学校和老师们的关爱充满感激之情。

“孩子懂事,有吃苦精神,但文理科成绩不平衡,通过多鼓励加油,争取能考上更好的高中校。”去年9月,城东中学校长陈华沐作为“扶志”教师和三名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档案全程记录了和张雨欣同学的帮扶过程。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宁化县开展“三全三扶一档”教育精准扶贫,张雨欣成为众多幸运的学子之一。

目前宁化县有2325名建档立卡、低保、残疾贫困学生,如何做到“精准”?“教育系统全员参与,帮扶人员要详细了解每位贫困学生的情况,然后有针对性采取帮扶措施。”宁化县教育局副局长林安说。

全学段、多渠道、个性化、高质量帮扶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以来,宁化县有350名贫困生进入大学,其中1位贫困生考取北大医学部,160人顺利毕业、就业。

宁化县是三明市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缩影。2016年以来,三明市共落实各类国家助学资金14.27亿元,受益学生506万人次,实现了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有书读、读好书”“有学上、上好学”目标,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还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三明市开展基础教育“总校制”办学改革,推动总校与分校管理融合、教师互派、文化统一、教学同步、学科共研,全市已组建58个总校制学校,结对分校102所,实现各县(市、区)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受益学生占全市学生总数(含幼儿园)的22%,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各分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有效缓解了“跨片择校热”现象。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三明市大力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构建市域、区域、校本三级教研体系和联片教研共同体,正式组建三明教育学院,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充满活力,向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大步迈进。

创新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三明市建立教师补充调配、协同培养、“1+4”正向激励等多项机制,在师资配备、教师待遇保障和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实现再优化再提升。

“长期扎根山区,能够让孩子们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我觉得非常欣慰。”今年8月,客坊中心小学教师王竹金荣获省优秀教师称号,荣誉面前她挂念的还是大山深处的孩子。

1992年,王竹金从宁化师范毕业,成为客坊乡中畲村一名小学教师。1996年,王竹金从村小进入乡中心校任教至今。

“早年因为孩子在城里上学,也考虑过调动,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还是放弃了。” 王竹金说,现在乡村教师待遇提高,回城的交通也更便捷,更安心本职工作了。

与评先评优向乡村教师倾斜相比,乡村补助机制让王竹金老师他们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按规定,凡在农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及以上且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已取得中、高级任职资格可直接聘任,不占核准岗位数。同时,乡镇教师有工作补贴,客坊中心小学教师每月可拿到补贴1100元。

要鼓励乡村教师,更要激发全体教师活力动力。三明市按照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法定要求,建立基础教育“1+4”正向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以教绩为导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级绩效机制,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全市共追加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1.71亿元,根据教师工作绩效和质量,实行差别化发放,充分体现“优教优酬、多教多酬”“干好干坏不一样”。

开展教师协同培养,设立市委、市政府固定表彰奖励项目,启动市级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一项项创新机制落地生根,营造了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提升了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