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浅谈家庭教育——父母或许才是更需要被教育的对象?

  很喜欢写随笔,因为兴之所至随想随写,“挥斥方遒”十分畅意自由。慢慢“集腋成裘”就有了篇幅。

  譬如在某视频下方看到某位仁兄回复热评“爱国教育俄罗斯比国内做的要好”的一段话,让我联想到很多,就随手写了一小段。

  后来由点及面(由所谓爱国方面的教育引申到早期幼儿启蒙教育及家庭教育)我有很多很多长久以来压抑的看法需要慢慢倾吐。主旨围绕我自己对于“国内教育中对父母家庭教育的盲点”的一些看法。

  如果有人能忍耐我的无聊谈吐、枯燥的内容及可怜的文笔耐心看完,那我将十分感谢并希望没有花费您过多的时间,毕竟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啊-_-||。

  某视频热评:“爱国教育俄罗斯比国内做的要好。”

  某位我不太苟同的仁兄原回复摘取如下:

  【中国百年来挨的打,受的苦难已经把自尊心磨得差不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教育出现了问题,被西方的价值观渗透太严重了。

  包括鲁迅先生,我尊敬他,但是我们真的不应该再读他的作品了。他们那一代文学大师,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崇洋媚外,尽其所能地贬低中华,有日报记者问鲁迅先生他觉得应该读什么书,鲁迅答:多读西方人的书,别读中国的书。又在狂人日记里写到:满纸仁义道德,背后全是吃人。

  我堂堂中华5千年文明全是吃人,那西方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们闭关锁国 愚昧落后,所以丧权辱国合情合理了吗?到现在为止,教育部取消这种软骨文居然招致骂声一片。归根到底我们教育出了一堆恨我们国人,恨我们中华文化的人,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难道不是中国政府只会干活不会说话的锅吗?每天评论那么多,我不是闲,跟你们一样,我是真的很愤怒,比起外面那些满嘴喷粪的人,我更恨这些跪着谢恩的人。】

  ………

  这言论,真的让人没办法忽视啊,窃以为这样理解鲁迅过于片面和狭隘了,溢于言表的激愤之情像不像当时的“打倒孔家店”的当代青年们的心情?

  诚然,五四青年们错了吗?孔儒错了吗?鲁迅错了吗?如今教育取消那些又错了吗?……都不尽然,不客气的说拿今代比前代简直“耍流氓”,近代确实愚民极多非痛批呐喊不能觉醒,他初衷是让人们站起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非上面仁兄说的让人们“软骨”学西方崇洋媚外贬低国民(虽然不排除那时候确实很多文人如此),更并不代表鲁迅要负责呐喊几十年后现代的人们能不能站起来自信骄傲,每个时代的人们思想都有其局限性,国情也不同,这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伟人,须用运动变化辩证的思想看问题。

  我们四千多年有实体记载的文化都在大一统和民族分裂时期交替过渡中度过,有多绚烂就有多矛盾和复杂,融合统一和谐尚且很难,别提思想文化了,如今我们的时代的确总体陷于浮躁,价值观趋向奇怪,毕竟物质和文化成长速度过于不均衡,需要慢慢调节,估计有一个很长时间的适应调节期,更甚至不破不立。

  很多西方文化也并没错,错在“乍富”后的误用曲解以及本土消化后的新并发症及副作用,或被有心人拿来当筏子和武器渗透。

  然而,很早我们便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言,故四书五经尊师重道等等传统文化不应丢,国外开明科学教育等等也可学,难道真如上面那位仁兄说的因为其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就全不学不看了?——事在“人”为,决于“己”心罢了。

  私以为《诗经》《易经》和“四书”尤其《中庸》《孟子》便非常值得一读,鲁迅的书也可以辩证的带时代变化眼光去看,虽有些词句有所偏颇,但也有很多话语现在读来依然振聋发聩。有一句我一直觉得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的话便出自《呐喊·自序》——“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至今依然可以不违和地套用在一些群体或个人身上。

  这也涉及到人之初学要先立原则然后知变通,先立后达(国内很多家庭忽视太过,这点留后再表)。只有不轻易让自己转移前提下灵活变通处事,能看到更多的问题,让自己更豁达。立身做好自己就不会被外物轻易转移,也就不存在担心看了“糟粕”听多了某些言论会动摇三观,反而能从中反思岀不同的哲学与处事(然而国内跟风现象太普遍)。如今谁还记得并践行“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妨学学何炅为人处事,高情商待人和善还懂自省。对于我而言也很难践行,只是尽量去做。

  ………

  由此我个人浅见而言,我们的教育最大的误区在于总体趋势下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对“教”“育”的概念理解很模糊——把教育对象等同于“未成年”人,把教育内容等同于“教授知识学习技艺”,把教育手段全交给“国家及学校老师”,而对教育方法“无从学起”,因为没有正规具体、科学专业系统、普及化的父母课堂。于是孩子品行及个性方面成长好坏有点靠概率和运气的意思在,存在太大偶然性,而非有效有意识的引导。

  不得不说很多人深受其害——因“性格缺陷”“情绪管控失常”导致苦闷压抑、自卑、厌学、甚至抑郁、犯罪等。

  诚然坏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及父母行为引导的影响不一定造成坏结果或犯罪(——没有必然性),而一旦有坏结果及犯罪,追溯起来不同程度都跟家庭教育(尤其0-7岁早期教育)有关(——有必然性),对于这点我一直有关注。更何况新闻报道中层出不穷的少年犯罪甚而杀人的案子,讲诉前情因果的不少(天生杀人狂毕竟极少数),未曝光的更不清楚有多少,大基数下比例还是挺惊心的。——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当然,这种现象是往严重里说,事实上哪里都有,哪国都一个道理。往轻里说就是一代国民素质相关。

  不得不说,不单纯狭隘定义为“知识”教育的话,欧美日等教育体系真的优于我国。他们的家庭教育普遍更开明民主独立,甚至有些有免费的父母课堂。论总体(划重点)他们更加乐观积极自信,幸福感更高。

  我们物质水平已经越来越高,但欧美日等总体国民素质目前依然高于我国(即使有人喷也无法了,就总体而言这是实话,并非崇洋媚外,而是亲身经历,有不少朋友在别国(德英美),自己做外贸时也接触很多欧美人,虽然也有个别不好相处的,但人际交往方面下来感受还是比较直观。至于日本,堂哥有一对人品学识素质都很高的好父母[八十年代大学生],从小到大被教育的教养和修养在同龄孩子们中出类拔萃,而且谦逊有礼能吃苦,这样一个人留学日本除了饮食其他体验据说十分良好评价很高)。

  不提现实接触,哪怕网络上的喷子群体对比,他们(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即使也吐露十分恶毒难听的言语,但更多针对政治或者言之有物的批,很多是真有素质有见地的留言(当然我们也有,但少,多在玩梗还很自豪,更可惜的是除了b站其他平台有些不忍目睹,尤其一些浏览器平台和wb)。究其原因,他们的教育文化多是本土顺其自然和谐发展,而我们是更多被“驱使”着改gé,最后造成我们的教育理念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中不中西不西中途还有断层最终有些不伦不类。

  这跟我们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国情有关,从被迫打开国门历经打压传统向学西方的鼓噪期以及国难烽火期,后脚还有大跃进文gé期,造就一(二)代人文化断层,后来改gé春风吹满地后又是埋头高速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远不匹配物质的发展反而堪称史无前例的低靡(个人浅见)。

  而原生家庭父辈的素质直接关系下一代。

  我一直以来特别想说的是,父母家庭教育(尤其早期启蒙教育)的普及其实挺迫切的,这才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少年强则国强”,而少年们的整体素质教育应该交给家庭而不是国家和学校,因为最主要人格成型并影响深远的关键期是0-7岁,这时候家庭占绝对主导地位。然,道理浅显却不知为何也未有重视(只有冰山一角小部分专业知识群体重视起来了)。

  近代及当代西方教育成功在于因地制宜且没有水土不服,中途没有严重的理念矛盾改gé融合期。而我们国情复杂,不止“未成年”小辈需要教育,成人尤其做了父母及老人一辈也一样需要教导。父母老人宠坏孩子的不胜枚举,家庭教育理念不合及矛盾也是影响下一辈深远。

  而目前最多的情况是,很多家庭的早期引导不立原则不修身,所谓“放养”也并非有底线原则下的“放养”,而是真正几乎甩手掌柜的“放养”,待孩子长大一些普遍送到学校接受“知识填充式随机教育”或者学习班“技艺教授”教育(至于品行学好学坏看概率),抑或囫囵套用一些似是而非自己都不清楚真伪的理念灌输下一辈却又不以身作则……最典型且形象的比喻大概就是“一对鸡·爸妈不停催促自己蛋里的宝宝快点成龙化凤”吧。

  可能也因为很多我们祖辈父辈文化某些程度下断层故而迷茫无所措的原因(毕竟文gé那么多年,也是时代局限了),然而,知识的不足尚可弥补,品行的修养影响更深远。

  孩子生下来没有携带一份养儿说明书,也没有人教一对准父母应该怎样成为好父母,所以大家对孩子的引导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太多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和不确定性,有的家长愿意去学习了解,也愿意和孩子一起摸索成长,而有的家长独断专行一言堂拥有绝对权威,如果父母本身素质高以身作则且好说,如果遇到蒙昧还强势且品行不行的父母,真的很容易给孩子留下一些伴随终生的隐患,随时可能爆发。

  所以,既然有教育孩子的学校,为何不能有教育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机构(谁也不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当父母呀)?更甚至父母如果也需要考取“父母资格证”会如何?当然这是我随意妄想罢了,不过却也难保未来时空是否存在罢。

  ………

  言归正传,翻阅文献,纵览古今,古代的知识普及远不如现代,且既有时代局限又有体制的局限,文化发展依然灿如繁星花开不败,何为?古文人其实在很小就开始学立身修心,开蒙才授课学艺,立而后破及通达……重视家庭及环境教育,参考老久远著名的“孟母三迁”,再参考文人们担心溺爱孩子管束不够的“易子拜师”。这些跟国外奉行的“科学早期教育”不是如出一辙吗?而国内有时候过分拿来主义抛弃很多好的传统,会发现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学西方,也不需崇洋媚外,因为我们本身也有这些“精华”,只是被遗忘或与“糟粕”一起过分束之高阁。

  无论条件限制还是思想限制,古人远严苛困难于如今,却依然还能如此博学多才,文坛且繁花似锦,这才是最该反思的点吧,如今我们有什么呢?国外文化奖认可的凤毛麟角的寥寥作品吗(并无冒犯之意,奖项及作品都顶厉害,这里只是说明一种意识情态吧)实在悲哀,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好的作品,但小小匹夫如我“咸吃萝卜淡操心的”真就有一种“文化断层”“后继无人”的感觉。

  古人教育上“仁义礼智信”入内里,涵养知识技艺讲究同修,现代最注重的却是成绩和排名,嘴上说着“德智体美劳”,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的有几何?

  好的素质是一代代传承下来,并非一蹴而就。那么为何不从我做起呢?即使还未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哪怕青少年呢,也一样可以去稍加了解。总有一天会有所需求吧,甚至“书到用时方恨少”也不一定。

  我们没有国立的专业父母培养系统,那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

  除了《育儿百科》,更建议了解下蒙特梭利、皮亚杰(心理)等关于早期教育的书,还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心理)、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著作也可以斟酌选看。

  有些理念值得参考。另,国外的一些科学家研究的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科普向文章视频等等也很有趣。婴儿按摩小儿体操孩子运动等也可以多了解学习。

  树立理念,补充知识,配合科学手段,如此对自己孩子的早期引导就有一个整体概念和规划,分阶段性的家庭教育便可“按部就班”,心有成算不慌不忙,做一个理性的父母便手到擒来。

  亦有些好书启发不小,例如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海姆·G·吉诺特(准父母期),《越动越聪明》[澳]萨瑟(婴幼儿期),《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日]鸟居昭美(1-3岁)等等都是好书。

  除此之外,关于我国的传统教育文学,“孔孟墨荀 、董仲舒 、王充 、韩愈 、王安石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王廷相 、戴震 、张之洞 、严复 、张謇 、康有为、蔡元培 、章炳麟、梁启超 、陈嘉庚 、张伯苓、黄炎培”等人著作可选择性了解,都有具有一定参考性(准父母期)。

  再者中国“二十四史”可以稍加了解,正史让我们更明确自己的根源自何方,了解文化由来,意识形态形成,民族群体优劣势等等鉴古思今(准父母期);

  还有“四书”尤其《孟子》《中庸》,可学习其中修身养性知礼处事之道(准父母期至一生)——

  《中庸》提出“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很好的诠释。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都出自其中。

  《孟子》虽然阐述政治及治国,但也很多可以借鉴的哲理,除了语文课上学的““五十步笑百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天时地利人和”等典故,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神,“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警讯,“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提倡反省自身错误而非一味怨怪别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都很有可学及回味琢磨。

  加之《诗经》及各朝代诗词歌赋等(幼儿期),古“乐”之诗词等都可配乐演唱的,古人咏诗应该很有趣吧,再配合古琴琵琶箜篌编钟等(如今完全可以买些幼儿小乐器,如三角铁,铃鼓,沙蛋,迷你钟琴等),对于下一代涵养知识的培养及孩童兴趣的形成都是很好的。所以说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太棒了不是吗。

  由德国引入美国的的音乐早期教育理念体系我觉得简直和我们的古诗词教育不谋而合,只不过一个在于用“科学”解释,一个在于传统传承习俗。配合小乐器,传统文学和外国语早期教学真的可以齐头并进两不耽误,寓教于“乐”(快乐和音乐双关呀)大人小孩也能都得趣。

  其实,《礼记》《易经》也可以看看,尤其《易经》(可了解“十三经注疏”,还有一些大佬视频,也许讲坛之流食用更佳)。另外,汪涵(没错就是芒果台那个主持人)他出的书也挺不错的,感觉他本人很重视传统文学的教育本身具备较高文学素养,情商也高,还有黄磊的一些教养理念,很多都有借鉴作用,开明又不过于放松。至于电视上那些综艺节目,建议看看热闹就行,稳住自身观念再因材施教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书籍与知识,别人的理念包括我的叨叨blahblah……等等这些是死的,束之高阁毫无意义,生搬硬套盲目跟风亦不可取,生命在于思考(划重点)与践行(划重点),以上所有提议都需要各人自己去翻阅并且反复思考融汇,多与同行者交流沟通,“因地制宜”地去“切身实践”。

  否则都是枉谈。

  更千万不要偷懒,未来会成为父母、准备做父母抑或做了父母,便要担负相应责任,与其买电子产品送培训班一切向老师看齐等不如言传身教,孩子成长期短暂又迅速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这种遗憾是不可逆无法挽回弥补的。

  追逐金钱物质条件打拼事业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敷衍忽视家庭教育的借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啊。

  还是那句话——事在“人”为。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大言不惭引用于此,故而,哪怕仅有一人看了我的文章能够有所启发或收获为其可能的下一代或身边人少一些波折呢。毕竟“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也希望多一些人开辟关于这方面思索之路吧。同时也警醒自己,不要和一些人(譬如很多家长)一样妄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哎~

  ………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在《故乡》里说了和《孟子》尽心章句下之第二十一节异曲同工的话,故他也读四书吧,不然也无法去“抨击”所谓“仁义道德”“吃人本质”了,那个时代让他呐喊的,现在看来某些话语有失偏颇,但当代的我们便需要用发展眼光看待了。灵活变通也是可以的,但那是立存原则后的事啦,交给时间和阅历去教授吧。

  ps: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八荣八耻挺不错的哈哈,立身之基呀,如果教育小孩不是让他们只背词不达意的话。

  六一儿童节刚好,让????跟着孩子们????一起郑重念一遍唱??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