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不是我们摆烂的理由,也不是变平庸的借口

  基因不是我们摆烂的理由,也不是变平庸的借口!

  作为新手父母,孩子爸经常满怀期待,说以后咱们孩子一定要上北大清华。我总嘲笑他咱俩没一个北大清华,凭什么要让孩子考上,考不考得上要看他是不是学习那块料。

  和同事聊育儿时,发现身边不少家长也都有相似观点。自己资质平庸,孩子大概率也是普普通通。即便有可能比自己更优秀,但也会很有限,很难成为那种被誉为天才或有天赋的人。

  一旦当父母发现孩子在学习、体育或者音乐没有天赋时,便开始放弃自己原本的高期待,接受孩子随自己是个普通孩子的观念。

  在生物学上,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总结出了遗传规律,对孩子为什么像父母作出了科学解释。

  英国的高尔顿发表了《遗传的天才》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这也是基因决定论的由来。

  基因决定智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不是那块料”似乎也成了孩子变平庸的借口。

  而英国作家戴维·申克在《别拿基因当借口》这本书中提出了颠覆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他提出天赋不是出生就决定的,它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

  书中给出了丰富的案例并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驳斥了基因决定论的荒谬观点。并在G*E(基因*环境)动态模型的框架下提出了4大指标和10大窍门。

  这本书可以帮助你重新认知自己,也给父母育儿和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01 智力是个过程,并非结果

  新兴的基因互动论认为基因和环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G*E(基因*环境)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模型下,基因差异仍然非常重要,但基因并不优于环境。基因并不能决定我们是谁,人们之所以彼此不同,不仅是因为我们那一点点的基因差异,还因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基因表达。

  书中有个出租车司机的例子。伦敦曾是出租车司机的噩梦,因为其城市结构大而庞杂,道路相互重叠,又相互环绕。为了拿到驾照,出租车司机必须了牢记所有的道路信息。

  英国神经学家埃莉诺·马奎尔对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进行了核磁共振后发现,与其他人相比,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的后海马区明显增大。并且发现司机驾龄越长,后海马体越大。

  这一研究表明从事与空间有关的工作让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发生了积极变化。

  这也意味着我们大脑具有可塑性,智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变化。

  02天赋的来源

  莫扎特、贝多芬、爱因斯坦通常被认为是天才,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而申克在书中说,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缓慢而无形的技能积累。

  书中举了莫扎特的例子。莫扎特被誉为传说中的天才,3岁就被公认为音乐大师,5岁就被公认为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这种超常的音乐能力只能被解释为天生的,连他的父亲都称赞他是“上帝赐予萨尔茨堡的礼物”。

  但是考虑到他的家庭环境,这种超常天赋似乎也合乎常理。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教师,莫扎特还没出生就沐浴在音乐之中。

  自出生后便接受了拥有一流的家庭教育以及大量的练习。

  从3岁起,整个家庭便开始全力培养他,从技术讲解到督促他进行高强度的练习。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指出,“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正是凭借长期的努力和大量练习,莫扎特才取的了非凡的成绩。

  可见“是不是那块料”并不是由父母遗传出生就决定了的。而是在基因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形成的。

  自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练习时间和练习方式的约束条件下大量练习,你的孩子也可能成为天才。

  03家庭教育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从受孕之初,父母对胎儿的影响就已经产生。

  不论是在孩子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的阶段还是在学校教育期间,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就像书中提到的,父母对孩子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因素包括:

  ?尽早地和孩子多说话。

  ?早读书,常读书。

  ?养育和鼓励。

  ?设置较高的期望。

  ?拥抱失败。

  ?鼓励“成长型心态”。

  看完这本书大大缓解了我的育儿焦虑,让我坚信资质平庸的孩子也能成材。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引导和自身的努力。在漫漫育儿道路上,家长任重而道远。基因不是我们摆烂的理由,也不是变平庸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