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注重知识,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外,还要充分挖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结合课文,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思想道德之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2.表演“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情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针对这一特征,把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同学们自编、自演,通过“演”与“看”,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3.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只有熟悉现实生活,才能使文章中的描写变为真的情、实的景。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敢爱敢恨,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与课文结合起来。

  二、注重基础,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使学生能认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听懂别人的话,说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要提高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2.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为此,教师要把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和大胆质疑、探究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才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和同学、老师争辩;并能发现和纠正别人的不足和错误;能从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创见。

  三、挖掘情感,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首先,要借助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借助语言信息去感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也就是要在语文课上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训练,做到触词生景、触词生情。读到文字,眼前便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画面,“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感受。其次,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出来,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出现分歧时,就引导学生去讨论、辩论,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并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身心素质。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意识非常淡薄。小学语文教学要提高儿童的劳动技能素质,首先就应借助教材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同时,素质教育又是一种强调实践的教育,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在亲身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完善,离开实践这个中介,任何发展都不可想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让学生制作一些教具外,还应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人格精神的培养

  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我们,应该力求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呢?我通过以下途径和思路进行了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冶炼教师人格修养

  语文教师要以顽强的意志、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乐观自信的上进心、宽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质;人本思想、开放的大语文观、终身学习等先进的教育观念;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学习品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并自觉地“向师”“亲师”“学师”,逐步健全人格。

  2、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的内容

  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教师应自觉把这些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形成健康的人格。

  3、探索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1)创设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敢说,想说,乐说,会说。心理学认为内化的必要条件是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

  (2)重视“合作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了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有合作价值内容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宽容、谦虚、互助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培养、提升。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孩子们合作,在完成小课题的研究中品尝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见仁见智的开放性题目中启迪思维;在充满竞争力的小组赛读中增强语感。

  (3)优化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为他们的发展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开放性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课堂上能尽情地展示自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尤其对于学生灵机一动的想法,不要不屑一顾;对于出人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见;对于不恰当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要让他们把各种想法都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十足地表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造就,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发展。

  (4)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学习的本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丰盈自己的人格。如采用辩论、演课本剧、朗诵大赛、词语揣摩、背功大比拼等教学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4、改进语文课外活动人格教育方式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停留于课堂。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学生往往对直接的人格教育灌输不感兴趣,甚至有逆反心理。如果在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学生将在活动中自觉地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获得经验。

  5、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中养成人格

  把健康人格的养成有机地融合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听说教学中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

  (1)倡导个性阅读、整体感悟的阅读教学法。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倡导生活作文教学法。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学中,竭力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3)重视听说教学。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听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听说活动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交际行为,学会听说,除了可以增长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涵养,陶冶情操,增强社会交际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拓展延伸、朗读训练、词句感悟、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加强听说能力的教学训练,逐步训练学生克服听说过程的各种心理障碍,改变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听说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要竭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让视野开阔起来“做人事”,让感情丰富起来“懂人情”,让思想深刻起来“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