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江泽民视察上海交大,拜访95岁恩师朱物华:代我问二婶好啊

  1996年4月29日,江泽民视察上海交大,拜访了时年95岁的退休校长朱物华。四十年代江泽民在上交电机系就读时,朱物华是他的老师,此时师生相聚,江泽民感慨万千。

  他俯身握住老师的手,大声道:“朱老,代我问二婶好啊!”

  

  看来两人的关系还不仅仅是师生。

  事实上,江泽民家与朱物华家是三代世交,两家几代人之间,既有邻里之谊又有同窗之情,既有师生之谊又有革命战友之情,谱写了一段跨世纪的佳话。

  

  朱物华的名字很多人或许并不熟悉,但提起他的兄长恐怕人人都认识,那便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

  如今,位于扬州安乐巷的朱自清故居已经被划为文物保护单位,正门的“朱自清故居”匾额由江泽民亲笔题写。

  两家的交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一十年代,最开始两家只是邻居。

  1915年,江家搬迁至扬州城内居住,住处与朱家相距不到百米。不过当时朱家的住处并不在如今的“朱自清故居”,朱家搬到这已经是1930年了。

  

  乔迁新居后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拜会邻居,由此认识了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就是《背影》中那个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在火车站给朱自清买橘子的父亲。

  江石溪与朱鸿钧都出生于1870年,同岁的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巧的是,两人的长子江世俊与朱自清也年龄相仿,后来两人同时考入两淮中学堂,成为同班同学。

  1916年,两人高中毕业,朱自清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前往北京深造,江世俊则进入南通通明电力公司,参加了工作。

  

  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两家的缘分却没有结束,江世俊的次子江泽民与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年龄相仿,同时考入扬州八中,成为同班同学。

  朱闰生就是《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当时朱自清身在西南联大,朱闰生与家人留在扬州生活,同学俩经常结伴上下学,放了学一起写作业。两家人父子两代都是同班同学,这样的缘分可说是很难得了。

  然而还不止于此,就在江泽民与朱闰生读书的同时,江世俊的六弟江上青与朱自清的长子朱迈先一起投身革命,两人共同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在扬州的活动点。

  

  在江上青的影响下,江泽民与朱闰生也是从这时起就开始接触到共产党的先进思想。

  不同于江泽民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朱闰生高二时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辍学了,为贴补家用,朱闰生先到镇江农村一所小学教书,后来又到南京一家报馆工作。

  当时抗战已经结束,全国上下都盼望着能过安生日子。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疯狂迫害进步人士,悍然发动内战。

  朱自清做为一名民主人士,不顾个人安危,为反对国民党暴政四处奔走,因为长期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1948年,美国持续扶日、援蒋,为坚守反对美国的立场,朱自清在有胃溃疡的情况下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面粉,胃穿孔而死,年仅五十岁。

  消息传到南京,朱闰生悲痛不已,收拾心情后,他毅然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

  朱闰生后来回忆说:“是父亲的死使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从此就开始了我的地下工作。”

  1949年一月,渡江战役前夕,扬州地下党组织派朱闰生和武乾潜入南京,参与保护国家物资器材的工作。

  两人通过关系打入南京一家报社,朱闰生做编辑,武乾做记者,两人以此身份为掩护进行活动。多方打探之下,他们得知一座江苏省直属粮库内存有1000多石大米。

  

  朱闰生通过一番努力,暗中策反了仓库的一名会计。后来解放军兵临城下,仓库的几个头头都自顾自跑了,这名会计按照朱闰生的指示,将粮库牌子摘下,门窗严密关闭。

  南京解放后,朱闰生、武乾立即与南京市军管会办公厅取得联系,第二天,军代表便接管了这个粮库,1000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全国解放后,高中辍学的朱闰生想要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山西,进入山西省财政厅工作,直到退休。

  之前由于连年的战乱,朱闰生与江泽民一度失去了联系,直到七十年代,朱闰生在读报时偶然看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江泽民”的消息,朱闰生十分欣喜,辗转获得了江泽民的联系方式,两人这才恢复了联络。

  

  后来在担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时,江泽民曾以晚辈的身份去清华园探望了朱自清的夫人、朱闰生的继母陈竹隐。

  1988年朱自清诞辰90周年时,扬州市准备举办关于朱自清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朱闰生写信邀请江泽民来参加。

  不巧的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当时工作繁忙。但接到信后,江泽民还是在百忙中挤出时间,给朱闰生写了回信:

  “我因公务繁忙不克来扬参加纪念活动,现特附上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诗一首,以表心意。

  “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坡〕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江泽民又写道:“毛选四卷《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歌颂了朱自清先生的民族气节。他所著《宋五家诗钞》、《十四家诗钞》为先生教学科研之力作。我虽非专攻文艺专业,但亦十分爱好。月前碰到您二叔朱物华教授,谈起家父与令尊及二叔在第八中学之情景,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这里提到的朱闰生的二叔朱物华,便是开头提到的江泽民的老师,当年江泽民在上海交大读书时,私下也管朱物华叫二叔,两人的师生之谊,同样是一段佳话。

  

  朱物华是一名电学、声学专家,很多人在介绍他时,会说他是朱自清的二弟,但其实在电学、声学领域,朱物华的名号丝毫不需要借助大哥做背书。

  他的学生不仅有江泽民,杨振宁、朱光亚、邓稼先都曾听过他的课,马大猷、严恺、刘恢先、张维都是他的学生。

  朱物华从小成绩优异,丝毫不亚于兄长,只不过朱自清长于文科,而他长于理科。

  朱物华中学同样就读于扬州第八中学,高考时,他同时报考了南京高等师范和上海交通大学,都被录取了。

  

  父亲希望他去读南京高等师范——朱家家境并不好,读师范能早点毕业,早点挣钱。

  但朱物华却想要去上交读他喜欢的理工科。

  关键时刻,朱自清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出一部分钱供弟弟上学,就这样,朱物华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在大学里,朱物华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正如朱自清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物华很快就掌握了学校所教的课程,甚至觉得这里的课程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了。

  朱物华意识到国内在理工领域存在很多空白,因此他决定留学。

  1920年,朱物华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选择水银整流器的电耗计算做为硕士课题。

  1924年,他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哈佛大学,1926年凭借论文《滤波器的瞬流》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论文解决的是当时电气领域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发表后很快引起了美国、日本科学界的广泛重视。

  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一年里,朱物华走访了英国、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等9个国家,参观了先进的工厂和实验室,国外大学实验室的先进和完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他并没有留在发达国家享受唾手可得的优质生活,他留学这些国家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把科学知识带回祖国。

  1927年,朱物华回到国内,入职广州中山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

  1930年他入职唐山交大物理系。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高薪聘请他,但他反感那里乌烟瘴气的氛围,没去。

  1933年他入职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开设无线电原理、应用电学课程。

  抗战爆发后,朱物华随北大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系任教。

  抗战结束后他回到母校上海交大,任电机系教授。

  

  朱物华的课堂上,从来不照本宣科,而是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他尤其重视实验,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是理论与实际两手抓,两手硬。

  江泽民1945年转入上海交大学习,师从朱物华,朱老师用流利英文讲授《电力传送》的场景,给江泽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建国后,朱物华服从祖国需要,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兼副校长,并参与国家十二年远景规划会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上军事工程是我国亟待发展的一个领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极为稀缺,尤其是其中的声学部分,相关人才更是一个没有。

  关键时刻国家想到了朱物华,希望朱物华能够从无到有,把水声领域的人才梯队搞出来。

  可朱物华此前一直是电学专家,对声学从未涉猎,也就是说他自己也要现学。此时他也年纪不小了,从头开始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朱物华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声学的研究中。

  1963年,国家成立了国防科委水声专业组,朱物华是组员之一。如何从无到有给一个学科建制奠基呢?

  朱物华把建设实验室看作重中之重,在六十年代初的艰苦条件下,朱物华克服重重困难,为上海交通大学建成水声工程实验室和声学实验室。

  深入学习了声学知识后,1964年,朱物华开始在全国招收水声学科研究生,后来又招博士生。

  朱物华为该领域培养出16名硕士,6名博士。他领导的团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我国某项重要的国防项目开发了声呐系统。

  他培养出的这些人才此后分散到各个院校和研究所,继续开枝散叶,说朱物华是中国水声领域的“祖师爷”丝毫不为过。

  1978年,朱物华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并在任上退休。

  1987年1月4日下午,这一天是朱物华的生日,上交教师活动中心为他举办了“执教60周年暨85寿辰庆祝会”。

  正在上海市委开会的江泽民得知这一消息,特地请了一个小时的假,驱车来到活动现场。

  江泽民进入会场径直走到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拱手表示祝贺,坐在轮椅上的朱物华连连点头,伸手去握江泽民的手。

  在场的人们都被这深厚的师生情谊打动。

  江泽民此后又多次拜访过朱物华老师。1998年3月,朱物华去世,家属收到的第一封唁电是江泽民发来的。

  1998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以及清华大学筹划举办朱自清的百年诞辰活动,时任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得到消息后,希望见一见朱自清的家属。

  朱闰生为此赶到北京。两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相见,只见对方容貌虽然苍老,但乡音未改,一幕幕年少时的画面浮上心头。

  江泽民为朱自清百年诞辰欣然作了一首五律: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其中“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讲的正是江泽民与朱闰生小时候,早上一起去北门方向上学的往事。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诗虽短而情更长,道不尽的是印在江泽民心中对朱自清的敬重亲切之情,对江、朱两家世交情谊的珍视。

  参考资料

  解密:江泽民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