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陕西援藏人:他们让当地群众吃上“阿里牌”新鲜水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累计实施援建项目101个,累计援助资金12.44亿元,助力阿里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医疗
● 陕西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队帮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申报区地两级科研课题38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168项,成功实施1321项重大手术,填补307项医疗技术空白
● 陕西10家三甲医院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建立会诊系统
● 目前,411种大病、中病不出阿里地区就能得到治疗
教育
● 陕西先后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等形式,累计选派84名优秀教师和8名教育援藏干部赴藏支教
● 陕西组织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阿里地区青年骨干来陕研修培训,共培训6批次88名青年骨干教师
● 2012年,陕西协调投入1.87亿元,建成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先后有3000多名西藏各族青少年在陕求学
脱贫
● 陕西以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农牧区聚居社区建设等为切入点,全力推动脱贫攻坚
● “十三五”时期,陕西援藏用于脱贫攻坚领域资金达5.21亿元,建成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
陕西援藏人,在艰苦环境中绽放最美丽的雪莲,彰显“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的豪情。
挥洒青春与汗水,他们无怨无悔、勇毅前行。正如一名援藏干部所说:“既然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担当。”
一次援藏行,一生阿里情……
这里是一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土地,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149天,年平均气温0摄氏度,即使人处于静息状态,心脏压力也相当于在平原负重30公斤。这里是西藏阿里,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生命的禁区”。
这里有一群人,告别故土,扎根高原,把阿里当作“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各族群众当成亲人,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辛,因信仰而忠诚,因使命而开拓,因责任而担当。他们是陕西援藏干部,28年不间断对口支援阿里地区,和阿里人民一起携手共建幸福家园,在服务阿里、建设阿里的过程中,写下了真挚感人的壮丽诗篇……
让雪域高原洒满吉祥
“看,以后这里就是我的新家,面积90平方米,我们家4口人足够住了。”6月15日,阿里地区噶尔县左左乡朗久村村民尼玛加措站在一处工地上,喜笑颜开地给记者指新家的位置。
尼玛加措即将乔迁新居的幸福,得益于左左乡公路沿线提升工程的实施。左左乡公路沿线提升工程是陕西省“十四五”援藏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资金分3期到位。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资金3000万元已经到位,将用于新建住房5773.35平方米及其配套设施,今年10月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惠及农牧民群众79户。
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时任噶尔县委常委、副县长惠瑞瑞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住上满意的新房,项目统一规划为框架结构住房,设计有45、60、75、90、120平方米5种户型可供村民选择。整个工程将于2024年完工,建设完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首批住户尼玛加措高兴地说:“从工程开工第一天起,我们全家人每天都要来工地看看。这房子太好了,亚古都(藏语‘好’的意思)!”朗久村村支书格玛丹增说:“以前我们村没有规划,有块地就随便盖房子,越盖越多,有的把路都堵上了,环境也是脏乱差。以前的房子是土木结构或砖混结构,抗震性差,既不安全也不美观。现在的新房统一设计,外观漂亮,而且规划了村内道路和公共设施,布局非常合理。我代表村民感谢陕西,感谢陕西人民,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房子。亚古都!”左左乡乡长索多参与了项目设计规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看着即将竣工的新房感慨地说:“新房很快就盖好了,真心替村民们高兴,也真心感谢陕西。陕西的援藏干部都是好样的。扎西德勒!”
援藏,不只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是情感上的共鸣。
在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安置点,总投资为1715万元的供水保障工程已完工,达瓦加参和他的乡亲们不用再去400米外的河里挑水了,在家门口就能喝上自来水。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时任阿里地区水利局副局长梁林江说:“实施这个项目,就是为了以稳定可靠的水源对现有分散且缺乏净水设施的水源进行置换,彻底解决甲岗村安置点居民的饮水问题。我们不仅要让村民喝上水,还要让他们喝上放心水。”
在普兰县科迦村,这个有着153户农家的村落共养了400多头牛,对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小的影响。为了让科迦村在旅游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陕西投资3000万元,建设人畜分离试点项目,新建连栋牛舍13栋,并配备有防疫兽医站、水泵房、粮食打晒场等配套设施。陕西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专技人才王伟杰说:“下一步,我们将完成电网配套以及牛棚圈舍周围的道路硬化,尽快地将人畜分离项目投入使用,为科迦村农牧民群众带来便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传承发扬“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不断分析援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发挥陕西人才、科技、文化等优势,不断加大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教育援藏、医疗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等工作力度,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累计实施援建项目101个(含计划外3个),累计援助资金12.44亿元(含计划外2.35亿元),助力阿里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截至2021年底,阿里地区生产总值77.65亿元,是2012年的2.92倍,年均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3亿元,是2012年的2.35倍,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6亿元,是2012年的2.36倍,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620元,是2012年的2.15倍,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收入达到15959元,是2012的2.93倍,年均增长12.7%。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保障,是陕西援藏干部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群众的笑容是最高的褒奖
“感谢陕西援藏医生,我代表全家人感谢你们挽救了我父亲的生命!”6月17日下午,患者达杰加措的女儿拉姆,向普兰县人民医院院长孟浩等陕西省第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成员当面致谢。
6月15日下午,78岁的达杰加措在家中摔倒,家人紧急将其送往普兰县人民医院就诊。时任普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业务主任陈艺在做检查时,患者一直说自己腹痛腹胀。经验丰富的陈艺随即让患者去拍片子。果不其然,达杰加措患肠扭转及脓毒症休克,被确诊为肠梗阻。随着患者腹痛逐渐加重,援藏工作队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后确定,必须为患者实施手术,否则将有生命危险。
但是,普兰县人民医院没有实施此类大型手术的经验,而且患者是78岁的高龄老人。最保险的办法是转院,但普兰县距离阿里近400公里、距离拉萨1300公里,转运风险太大。怎么办?6月16日上午,团队经过权衡、研判以及和家属充分沟通,孟浩最终拍板——就在普兰县人民医院开展手术。
6月16日16时30分,手术开始,行剖腹探查、坏死肠管切除、肠管吻合术。在陕西援藏医生近5小时的共同努力下,手术成功完成。看着病床上转危为安的父亲,两天来焦虑不安的拉姆和哥哥姐姐终于放下心来。此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眼神中饱含着感激。
这份幸福和感激,我省累计派遣的组团式医疗援藏人才7批169名医护人员感触至深。时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业务主任王小娟在援藏工作结束前,深情地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满腔热忱投入援藏,脚踏实地传帮带。因为援藏,更加充实;经历援藏,更加精彩;选择援藏,无怨无悔!”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持续加大医疗援藏工作力度,推动阿里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我省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队帮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申报区地两级科研课题38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168项,攻克技术难关81个,成功实施开颅、髋关节置换、腰椎、脊椎等1321项重大手术,十余种手术在阿里首次开展,填补307项医疗技术空白。我省10家三甲医院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建立了会诊系统,指导开展远程诊疗。目前,411种大病、中病不出阿里地区就能得到治疗。
援藏,是携手征服落后的勇气,是逆境中矢志不渝的坚持。
在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的操场上,一群校服上印有学校名字的小学生正在进行各种体育锻炼。11岁的扎西自豪地说:“我知道我们的学校是陕西建设的,花了很多很多钱。我们的学校非常漂亮。我会努力学习,将来去西安上大学!”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时任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校长邓付宽欣慰地说:“刚来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为改变藏区教育面貌贡献我的所有,让这些孩子享受和内地孩子一样的教育。3年时间,我时刻不忘自己的誓言,竭尽所能干好工作,学校在教学质量、规范化管理、升学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没有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没有给陕西援藏干部丢脸。”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始终把教育援藏摆在显著位置,着力提升阿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陕西先后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等形式,累计选派84名优秀教师和8名教育援藏干部赴藏支教。西藏拉萨阿里高级中学连续3年高考总上线率超过95%,实现了阿里教育的历史性突破。陕西组织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阿里地区青年骨干来陕研修培训,先后遴选11所优质基地学校(幼儿园)共同参与,累计投入900余万元,共培训6批次88名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陕西协调投入1.87亿元,建成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先后有3000多名西藏各族青少年在陕西求学。该校2017年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201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陕西援藏干部正在脚踏实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扎实做好援藏工作是陕西援藏干部责无旁贷的时代担当。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是所有援藏人一生的骄傲。
一次援藏行 一生阿里情
“满山不长草,风刮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陕西援藏干部米向明自己编的顺口溜,阿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从中可见一斑。
艰苦不怕吃苦。最艰苦的环境才能绽放最美丽的雪莲,最困难的时候才能彰显“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的豪情。就像米向明说的那样:“既然选择了援藏,就是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担当。”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
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雷刚,在他就职的阿里地区生态环境局是个“名人”。2021年6月13日,接群众举报,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发生重油泄漏事故。雷刚经过10多天的走访、调查、取证,确认是拉萨某公司装载重油的车辆罐体发生破裂导致重油泄漏,公司负责人授意司机将剩余重油倾倒在317国道路边草场上,造成大面积草场土壤污染。按照相关规定,该公司承担土壤污染的清理、处置、修复等全部费用。这起事故是全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发生的第一起生态损害赔偿案例。雷刚在这起事故的调查处理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藏自治区今后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及参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战成名”的雷刚毫不藏私,通过常态化培训将自己多年的执法经验教授给同事们,使大家在精准掌握政策法规、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强化打击违法行为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雷刚说:“阿里的生态非常脆弱,但越脆弱越是要倾力保护。3年援藏工作结束了,我很高兴自己作为陕西人,为建设‘生态阿里 美丽阿里’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海拔高境界更高”是一种精神,更是对陕西援藏干部的一种鞭策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以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农牧区聚居社区建设、精准扶贫项目等为切入点,统筹做好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大幅改善阿里地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牧民收入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陕西援藏用于脱贫攻坚领域资金达5.21亿元,建成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到2020年底全地区累计减贫6183户23159人,全地区所属7个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整体上消除了区域贫困和绝对贫困,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陕西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援藏,聚焦特色产业,着力提高阿里地区自我造血能力,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施蔬菜产业快速推进,建成普兰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噶尔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札达县大棚蔬菜产业园,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吃菜难问题;先后引进苹果、草莓、红提、葡萄、樱桃、百香果等新品种,让当地群众吃上“阿里牌”新鲜水果;实施碘盐配送中心、农产品初加工基地、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阿里地区工业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2亿元,是2012年的3.12倍;支持旅游业发展,2021年阿里地区累计接待游客13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20.07%,农牧民参与旅游业带动就业4768人,实现创收4965.3万元,人均增收10413元。
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时任阿里地区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张小平表示,截至目前,陕西省“十三五”期间规划的28个援藏项目全部完成,援助总资金超8亿元。3年来,我省协调计划内资金到位3.69亿元,争取计划外援藏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2.7亿元,用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边防支持、民生改善等领域。“十四五”期间,陕西在阿里地区投资建设4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5.75亿元,至少40%的项目已陆续开工。
张小平动情地说:“3年的援藏任务结束了,但援藏使命没有结束。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干什么工作,我都会心系阿里,关注阿里的发展。一次援藏行,一生阿里情!”
有句话在阿里流传甚广:阿里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冬季无疑是寒冷的,但陕西援藏工作犹如一股温暖的力量,给阿里这片高天厚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生机。陕西援藏干部在这里挥洒着青春与汗水,一同缔造着“天上阿里”欣欣向荣的春天……(记者 王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