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机构真的要凉了吗?
和其他宝爸聊天,说是即使教育机构凉了,
也可以出现 Xx沙龙,交流会,兴趣组等等其他形式的补课,
除非被举报,否则几乎没法监管
现在重新来看这个问题,恐怕有点讽刺。即便是最激进、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预想到国家会出台现在这样一份“减双负”文件。
“减双负”文件的全称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先说结论:这份文件直接给教育培训机构判了死刑。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替大家解读这份文件,看看我之前的结论是否是危言耸听:
校外培训机构将由营利性机构变成公益性机构,这是机构性质的重大变更。这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别想继续赚钱了。罗永浩老师当初在新东方用麻袋装工资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将由银行监管。这可是釜底抽薪之策。这一条和第一条将保证校外培训机构的命脉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从此,校外培训机构的每一笔钱都将在国家的监管下来使用。这也意味着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身份不是说说而已。如果校外培训机构胆敢另立小金库,或者伪造账目,他们面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被监管的对象不只是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甚至是思维类培训也被囊括在本次整改之中。国家在出台这份文件之前显然是下了大力气研究中国的教育市场。几乎所有的教育产业链条都在这次监管的范围之内,就连小猿搜题和作业帮这样的搜题软件也在打击范围之内,可见国家的意志之坚决。所有资本必须与教育机构脱钩。已经上市的要退市,已经融资的要退股,不允许外资接盘。对于老板和投资者们来说,这应该是最大的瓜了。也许普通人还没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可是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很明确地给出反应了。昨天美股开盘,新东方狂跌60%,投资人对于中国的教培行业什么态度,还用再说吗?最最重要的是,这份双减文件的发布单位不是教育部,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这两家是什么单位?一家是党的最高机关,另一家是政府的最高机关。而且,其内容并非某个部门制定的局部政策,而是国策。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从上到下都要不遗余力地认真贯彻文件内容,尽快让教培机构转型成公益组织。
教培机构的未来已成定局。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快乐学习匠”,让我们一共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二次更新
感谢大家的抬爱,尤其要感谢那些关注公众号“快乐学习匠”的朋友,你们的关注是我前行的动力。看了大家的回复后,我感慨万千。这次的教育改革引发的争议很大。大家在这个回答下面的讨论也非常激烈。
显然,任何改革都会有受益者和非受益者。考虑到双减政策波及面太大,这两方面群体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不在少数。仅国内注册的教培机构从业人员就多达千万。何去何从的确是个问题。
评论区里几位朋友提到韩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当时的韩国也是决心取缔教培机构和校外补课,但经过20年的改革,教培机构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越来越兴盛,最终改革宣布失败。所以,这些朋友认为针对中国教培机构的改革也有可能重蹈覆辙。
在这里,我想简单说说我的看法,一家之言,纯属瞎聊。
首先,大家不要把这次的双减文件当做教培行业改革的终点。改革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化的过程。一周之前也没有人能预料到双减文件的出台。这次双减文件发布后,国家肯定还会有后续政策出台。那些死扣文件字眼,认为教培机构仍然可以在文件未涉及的夹缝领域中生存的朋友,显然把事情想简单了。
国家为什么要出台双减政策?为什么对教培机构下这么重的手?原因无非有五:
校外培训产业加重了家长负担,不利于三胎政策施行。校外培训让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家长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校外培训行业的逐渐普及,已经严重影响到公立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进而导致不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根本无法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这也是教育内卷的典型表现。教育在本质上是由国家提供的公益性服务。但是校外培训产业的存在,已经逐渐覆盖了这种公益性。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最终由国家来买单。而资本却可以通过贩卖焦虑获得真金白银。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大量使用境外教材,同时雇佣外籍教师授课。这对国内的意识形态宣传是肉眼可见的冲击。这五条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三胎政策事关国本,为了确保三胎政策的施行,国家可以忍受相当大的代价。教培机构改革只是落实三胎政策中的一环,这与韩国的教培机构改革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韩国不敢采取的强硬举措,中国敢采取;韩国不敢付出的代价,中国敢付出。因为二者的政策出发点有很大不同。
教培机构转化为非营利性机构后,原有的资源和从业人员肯定会发生大规模转移。至于转到哪里去,还要看国家后续的政策怎么出。
部分家长担心机构培训虽然没有了,可是私教没有办法被禁止,内卷还会继续,而且是以更惨烈的方式继续。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也的确也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针对一对一补课的治理方案。最多就是禁止正规学校的教师补课办班。不过,一旦私教被确认为非法,必然会大幅减少私教行业的从教人员。毕竟,如果有合法渠道赚钱,谁也不愿意担着违法的风险顶风作案。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
从需求方来说,因为教培机构的转化,会有更多的人希望获得私教服务。这部分需求在短时间内会急速增加。
从供给方来说,因为国家禁令的存在,即便不会导致从业人员大幅减少,至少也不会怎么增加。
这样一来,供需平衡就被打破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定会带来私教价格的升高。对于私教从业者来说,当然是好事,不过他们获得超额回报也是以违法为前提和代价的。
而对于家长来说,如果真的想让孩子继续补习下去,就必须忍受不断被市场推高的私教价格。最终能承担这笔费用的家庭只是极少数,对普通收入家庭的孩子冲击不是很大。当然,我做出上述论断的依据也只是我目光所及的教培市场状况,考虑到全国各地的私教价格存在很大区别,大家也可以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并聊聊自己所在地区的私教价格。
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改革。也很少有能让所有人受益的改革,游戏规则的改变肯定会带来很多影响,关键是我们如何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次更新
有些朋友很想知道实施教育新政后,校外机构、家长和学生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于是就有了第三次更新。
校外培训机构被全面禁止后,短期内,培训需求会极速涌入以一对一为代表的私教培训。目前国家只是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可是校外教培机构被禁后,非公办教师参与校外有偿补课的规模会极速增加,最终会逼迫国家扩大打击范围,不允许机构和个人提供校外文化课补习。因为非公办教师没有国家编制,部分人不受教育局的监管,所以只有把校外补习培训定义为非法,以便管理。
届时,一少部分学生要花费高价偷偷地下补课,而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无力支付日渐高昂的补课费用,只能选择在校内和家庭努力学习。
在此期间,私立学校会因为在学校层面可以延长补课时间而备受家长青睐。从而导致私立学校招生日趋火爆。觉察到这一点的国家必然会出台相应政策规范私立学校的补课行为,甚至会有意识地缩减私立学校的数量和规模,最终实现公立学校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家长们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转变思想,将过去一味鸡娃逐渐转变成鸡自己,会有大量家长亲自加入到对孩子的辅导之中。谁的辅导策略更科学,学习方法更出色,将直接左右新一代鸡娃的效果。
至于原来的教培机构,可以朝着三个方向转型:
一、可以转型成成人教育培训机构
二、转型成艺术、体育类等非学科性培训机构
三、转型成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如果以上三条路都不愿意走,也可以就地解散。尽管不舍,但是对于很多机构来说,第三条选择也许是代价最小的。
关注中国教育,传播学习方法,我是公众号“快乐学习匠”的作者,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谢谢大家。
2021.08.02第四次更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大多数人对于教培行业的全面整改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抱有侥幸和幻想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
现在,问题又有了新的进展。这一步国家打击的是教培,那么下一个又是谁呢?
目前业内很多人都猜测有可能是民办学校。最近几年,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设立,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如果国家真的打算对民办学校动手,那么地震的规模将不亚于这次的双减政策。
据说,某些地区的公办学校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收编民办学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官方文件正式发表关于民办学校下一步如何发展的意见。以上这些只是猜测。不过部分高校学者已经开始为民办学校发声,力图在政策出台之前尽量提出不一样的声音。
近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吴华教授就提出看法,言辞相当激烈,直言“用计划经济思维管理民办教育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全文不便贴在此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自行阅读。
吴华:用计划经济思维管理民办教育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民办学校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教培?中国的教育格局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还要继续等待时间给出的答案。
2021.08.05第五次更新
近日,一则《重磅!民办将转公办或停止办学:两年左右,再无国有民办小学初中》的文章在网上被纷纷转载。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份八部门共同起草的文件,即《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公参民‘)。很多朋友误以为这份文件是自双减文件之后,国家颁布的新举措。我查了一下,“公参民”文件的正式发布日期是7月8日,差不多是一个月前。
通知中对名校办民校(公参民)的范围做了界定,通知中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为公办学校;
2、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六独立”可以继续举办民办,但对使用公办校名和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后退出。
3、对于不符合“六独立”要求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视情转为公办或终止办学。
4、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或转为公办学校,或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
5、不再审批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6、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
7、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合作或挂牌的)公办学校校区、分校的名义招生,也不得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
8、名校办民校(公参民)的治理,力争用2年时间,理顺机制体制,实现平稳过渡。
为什么一个月前发布的文件却在今天掀起了广泛讨论呢?显然这还是双减文件的后续影响。
继教培行业被打击后,大家纷纷猜测下一个被打击的行业是谁,有人猜是游戏行业。恰好前几天有媒体点名腾讯,说其旗下的手机网络游戏是精神鸦片。但是笔者认为游戏不太可能是国家重拳出击的产业。
相比之下,民办学校被整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今,有了这份公参民文件,民办校被集中整治已经不是可能,而是正在进行时了。重庆市赫赫有名的七龙珠据说要收归国有,杭州市的民办校也在集中转型。未来,以公办校名义建立的民办校要么回归公办,要么转型成纯民办。而离开了公办校名号和管理团队的加持,民办校再想挑战公办校已无可能。像美国那种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学费昂贵的民办学校的现象有望在中国消失。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大好事。
2021.08.11 第六次更新
不知不觉,追更的人竟然翻了1倍,感谢大家的关注,今天再更一段儿。
由于国家对教培行业的连续打压,很多人都预测师范院校的报名人数会大大减少。已经从事教培的老江湖都找不到工作,还会有人往师范院校这个“火坑”里跳吗?
这种猜测在本回答的评论区里也能看到,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现实却与人们的猜测完全相反,师范专业成为了2021年高考专业选择中最热门的那个仔。
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高达692分,只比北大的705分低13分,这分数足以“碾压”很多“985”高校。
东北师范大学的分数线高达687分,与北京大学仅相差仅18分,不输东北任何一所“985”高校。
根据浙江提前批录取情况,640分以上的考生,不少人弃选“985”、“211”高校,转而报考既非“985”也非“211”的浙江师范大学。其中,一位661分的考生成为热议焦点,最终选择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定向师范生。661分在浙江省位列3886名,这样的名次本可以选择一所“985”高校。
说好的大家都不报师范院校呢?为什么这么多高才生都争着往“火坑”跳呢?
难道说,大家都看透了国家的政策,发现在教培机构倒台,私教被禁以后,唯一可以在内卷中胜出的方法就是父母教自己的娃吗?
老爸考个师范院校的理科专业,老妈学个文科专业,夫妻俩再各自念两个其他科目的双学位,这不是无敌了吗?我还以为只有我看透了这个财富密码,原来高手在民间啊~~
咳咳咳~~~
刚才只是给大家开个玩笑,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师范专业的火爆有很多原因,但教育内卷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起码目前不是。大多数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要参考父母的意见,所以目前师范专业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高中毕业生的父母对未来行业发展的预判。
教师这个行业,属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类型,如果只是正常在学校教课,收入有限,但是要说收入最低也排不上。而且这份工作极其稳定,第一天上班就能看到自己退休那天啥模样。这个行业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
最近疫情折腾得紧,且目前看完全摆脱病毒影响尚需时日。很多行业都因为疫情迅速垮掉,“今天看他起高楼,明天看他楼塌了”的现象绝不鲜见,家长们大多希望孩子能找一份安全、稳妥、最好是防内卷的工作。这样一来,老师就成了香饽饽,虽然它上有封顶,但同时也下有保底,不像其他行业一样变化剧烈。当大家都寻找避风港的时候,港口的价位自然水涨船高。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快乐学习匠”,那里有更多干货等着你!
2021.08.12 第七次更新
据媒体报道,北京新东方最近成立了素质教育成长中心,其中下设的优质父母智慧馆牵动了众多媒体人的目光,因为这意味着新东方很有可能借此完成一次重大转型——由培训学生转型为培训父母。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新东方就成立了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部门。不过此次新东方的调整之所以能牵动大家的目光,还是因为前一段国家针对教培机构出台的双减政策。
据业内消息,很多在线教育机构和中小培训机构已经开始了集体办理离职。尽管这个行业曾经的辉煌让人难以割舍,但是眼下的政策环境已经不允许这些教培机构再做他想,长痛不如短痛,关门越早,损失越小。
但是新东方不是一家中小培训机构,它是中国教育培训业的龙头企业。是一家拥有数十家旗下机构和5万多名员工的企业。想要让新东方说再见很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新东方都必须咬着牙挺下去。
这次的经营转型是新东方强烈求生意志的展现。用我们中国人的老话来说,就是死马当活马医。
部分媒体在得知新东方转型家长培训后,用耸人听闻的口吻说,家长们好容易通过补课上了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后却还要继续补课,看来补课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宿命了。
这样的玩笑对于新东方来说,显得过于残忍。事实上,我一点都不看好新东方的这次转型。
我毫不怀疑新东方在教培业务上的能力。我也明白,新东方之所以转战家长培训市场,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海量的家长资源。过去,他们的培训课程就是直接面向家长销售的,家长才是买单的决策者,而不是学生。这一次转型,他们面对的还是同一批人,买单的还是这些家长,只不过是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发生变化罢了。
如果你也这样想,就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家长培训”,或者说“家庭教育”市场,不是什么新兴市场,而是一个在中国业已存在多年的陈旧市场。在新东方还没出现之前很多年,中国就有很多企业在其中深耕。新东方即将进入的,不是一片蓝海,而是红海。像新东方这种体量的企业,如果突然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红海市场,其结果只是惨烈的竞争和内卷。这个结果无论对新东方还是该行业原有的企业,都不是什么好消息。除非有资本的力量加持,通过烧钱和免费开路,新东方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而资本介入教育,正是国家出台这次双减政策的原因。如果新东方继续依靠资本的力量在家庭教育的市场里攻城略地,失败了还好,如果成功了,很有可能会遭遇国家的下一轮精准打击。
更关键的是,家庭教育是个非常小的市场,且未来的前景也不是非常美好。可能有人会说,中国14亿人,有一多半都是家长,就算按一半算,也有7亿人,这个市场还小吗?
是的,中国的家长为数庞大。可家长多并不代表家长市场庞大。衡量一个市场的规模,要看这个市场的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有多少。我们暂且不考虑家长消费能力的问题,单纯就消费意愿讲一讲。
白天996的家长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有功夫去参加培训呢?双职工的家庭连接孩子都忙得焦头烂额,你让他们去参加培训?恐怕想多了。
有人可能会说,过去陪孩子穿梭于各个补习班之间,家长们不也做得挺好的嘛?怎么现在给家长自己培训就没时间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过去家长们陪着娃参加补习班,等于变相看孩子,另一个家长可以做他想做的事。现在的家长培训就是家长纯粹的脱产培训,如果他接受培训,就没有办法同时看孩子,那么孩子势必需要另一个家长来照看。这等于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占用了家长可支配的时间。
当然,也有人可能辩解说,那我直接带着孩子去参加家长培训不就行了?
喂,朋友,醒醒,国家现在打击的是什么?你是嫌新东方死的不够快吗?瓜田李下这个成语你总听过吧?只要孩子参加了培训,即便培训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是针对家长的,也难逃变相给学生补课的嫌疑。这样的风险,新东方是绝对不会冒的。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市场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市场。新东方原有的家长资源能够转化为实际客户的数量非常有限。想要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大力开拓新的客户资源,也就是要烧钱打广告,搞促销。而这需要资本的支持,抛开国家对待资本的态度不说,这个过于小众的市场是否能够让资本心甘情愿地把银子掏出来让新东方来烧,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常说“船大难掉头”,新东方这条巨龙现在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困境。转型家长培训只是情急之下的权宜之计,如果新东方想要继续走下去,还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权衡利弊,找出一条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注中国教育,传播学习方法,我是公众号“快乐学习匠”的作者,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谢谢大家。
2021.08.16 第八次更新
评论区很多朋友对双减政策是否能够真正落地存有疑义。毕竟,现在牵扯国家注意力的事情太多,如果双减也是一阵风似的来了又走,也不会让人太奇怪。不过最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的一则通知也许可以解开你的很多困惑。现将原文抄录如下:
为督促各地切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通知》明确,各省自2021年8月30日起,每月15日和30日前,报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汇总分析后形成专项督导半月通报。通报重点是各地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情况、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情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
《通知》强调,为加大工作督促力度,推动问题及时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建立“双减”曝光台,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相关问责程序。
2021.08.20 第九次更新
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学在即,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公立学校均已提供有偿托管服务,小学一般是托管到17:30,中学则稍微晚一些,最晚的是高中,从高一开始就托管到20:30。注意,这不是学校行为,而是政府的统一规定。虽然家长们是自愿参与,但是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很少有人不参加。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延长,在学校以外的学习时间大大压缩。这一趋势不仅存在于正常的学期之中,甚至会蔓延到假期。今后,传统的寒暑假很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假期托管服务。在自愿的名义下,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在学校学习。
在校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学校本身提供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在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教培机构的生死上时,有心的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未来就读的学校布局。其实择校这件事一直都存在,只是当下的形势会让择校竞争迅速升温。除了极少数有足够财力坚持一对一的家庭,大多数人可能还是要通过选择一所好学校来给孩子提供一条快速赛道。
当日再更新:最魔幻的一幕终于来了
刚刚得到消息,呼和浩特一初中生被母亲带到补习班后,反过来带着警察去查抄补习班。
据说,该学生是被母亲以参加夏令营的名义骗到补习班的。当他发现这里明显是补课场所而不是夏令营后,提出了质疑,结果遭到了几名高年级学生的暴力对待。随后,孩子联系警方查抄了这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夏令营”。
然而,当记者采访补习班的孩子时,他们却一口咬定这里时为期两天,主要在操场活动的夏令营。当记者询问桌子上的试卷是怎么回事时,孩子都表示不知道这是什么。
最终,这家名为“严师学堂”的补习机构被彻底关停取缔。
以上就是新闻的内容。上午我在写这篇回答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类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新闻跟进,这个世界太魔幻了~~
2021.08.23 第十次更新
这大概是信息量最大的一次更新,其内容可以用劲爆来形容。
一个月来,大家争执不休的问题今天可以暂时画上休止符了。比如,高中阶段的培训在不在双减调控范围内啊?一对一补课在不在禁止名单中啊,所有营利性教培机构都要变成非营利性机构吗?等等等等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次的上海市的双减政策细则得到解答。
上海市静安区、青浦区、嘉定区、金山区等地分别于8月17日至20日召集区域内教培机构负责人进行会议,对下周即将发布的上海市“双减”政策细则进行沟通说明。本周上海市政府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会后政策立即实行。
政策的信息量非常大,我归纳了一下,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审批
总的原则是,学科类培训机构要逐渐压缩数量,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再接受新的审批。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被限制审批的还包括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比如科技类、体育类和艺术类培训。线上培训机构将接受重新审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身份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而不是由机构自己出具证明。而且,细则还强调学科类培训机构不能同时经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
以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是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培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要逐步将教培机构的数量削减到政府满意的水平。
二、机构性质
2021年12月31日前,所有营利性培训机构必须转型成为非营利性培训机构。
上海市政府将对教培机构进行价格监管和资金监管。价格方面,培训机构必须采用政府指导价;机构初始资金必须来自赠予,后续受益必须由银行代为保管,每三个月划拨一次,且必须用于改善办学环境。
三、营销监管
不允许教培机构打包括网络平台在内的任何广告。已经发布的广告必须撤下,包括户外广告。
四、培训时间
寒暑假、节假日、周末均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只有周一到周五可以开展培训。学前儿童在任何时间都不可以开展培训。
XX少儿培训之类的机构估计要凉
五、政策涉及的培训机构和个人
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培机构要收到双减政策的调控外,学前培训和高中类培训这一次也被列入到了调控范围之中。
此外,备受瞩目的“一对一”等非班课培训,这一次也明确被列入打击范围。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得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
前一段大家开玩笑时说的针对家长的学科类培训,这一次也被明确列入禁止范围。几乎所有可能被钻的空子都被堵死。之前我在回答中一再强调大家不要在这个敏感时期耍小聪明,钻空子,很多人不以为意,现在新政出台,证明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只有摸清国家的政策逻辑,不抱侥幸心理,才能规避政策风险。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快乐学习匠”,我们不见不散!
2021.08.30 第十一次更新
两句话:
1.北京市正在实施教师轮岗方案。
2.8月30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消息: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我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看,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句话意味着择校失去了意义。第二句话意味着择班失去了意义。
那些花费昂贵代价购入学区房的朋友要小心自己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那些正在打算购入学区房的朋友还是先观望一下为好。
至于选老师这回事,除非你有本事让孩子始终跟着老师调动,否则……还是省省力气吧。
从双减政策颁布到现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展开的——教育公平。
让一切有可能干扰到教育公平的因素通通消失,这就是本轮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尽管教师轮岗和重点班的取消对于成绩排在头部的孩子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公平,这也是不得不牺牲的代价。
孔老夫子几千年前就说有教无类,看来真的快实现了。
2021.09.06 第十二次更新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游戏业也配合着进行了整改。本想一本正经地介绍一下政策,后来一想,估计这消息现在都烂大街了,索性写了篇微小说,愿搏君一乐。
今天下班等公交的时候突遇暴雨,我几个箭步窜进了公交站旁边的奶茶店,抖抖身上的雨水,忽然发现了坐在一旁的马老师。
马老师对我抱以友好的微笑,并示意我坐下。
我看了看老板的脸色,本打算点杯饮料什么的,没想到马老师开腔了,“你听说了吗?”
“听说什么了?”我一头雾水。
“最严游戏禁令啊”,马老师神秘兮兮地说,“这么大的事儿,你这个骨灰级玩家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我整天忙着看教师培训视频,哪有功夫关注这些。”
“算了,我先不说,你看看这个。”马老师把手机递了过来。我看了下,里面大概意思是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一则文件,叫《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文件要求所有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的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这规定和我有啥关系?我从来不玩网络游戏,你又不是不知道。”
马老师撇了撇嘴,“你OUT了吧?国家所说的网络游戏是所有游戏的总称,包括你平时玩的那些单机游戏,都算网络游戏。”
“这算啥道理?”我不解。
“我问你,你的游戏虽然是单机,但都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是在网上下的啊。”
“那不就结了?这就叫网络游戏。”
听完这句话我陷入了沉思。沉吟半响,我又问,“为什么国家这次要拿游戏开刀呢?”
“亏你还写出了双减政策的百万爆款文章”,马老师一脸不屑,“这不明摆着吗?我问你,双减之后,孩子们是不是不补课了?”
“是啊。”
“那原本用来补课的时间会被用来做什么呢?”
听到这里,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国家担心双减给孩子空出来的时间被拿来打游戏!”
“孺子可教”,马老师笑了笑,“就是这么个理儿。要真是这样,那国家的初衷不就白费了吗?合着给孩子减负就是为了让他们打游戏?”
“嗯嗯,好像是不太合适。哎,还有个问题,国家咋知道是孩子玩还是我们大人玩呢?”
“有摄像头啊!现在人脸识别可发达了,你一边玩游戏,手机后台就识别人脸,发现你是未成年,立刻中断游戏,并提出警告。”
“对不起,我不玩手机游戏,电脑游戏才是我的最爱。”
“那也没用。以后出的游戏都要求强制开摄像头,不开摄像头就无法玩游戏,我看你怎么办?”
“哎呀,糟糕,昨天收拾抽屉把带三脚架那款老式摄像头给扔了,一会儿回去要翻翻垃圾箱,没准儿能给捡回来。”
“不用,我那儿闲了一个,你要的话可以去我那儿拿。”
“那为啥非得是周五到周日可以玩呢?为啥不能是周一到周日呢?”
“你想啊,孩子周一到周五都在干嘛?”
“上学啊。”
“对啊。你让孩子周一到周五玩游戏,还学不学习了?”
“嗯,也对。”
“其实周五到周日玩三个小时也不少了。你说说看,你家孩子一周玩多长时间游戏?”
“周六和周日各玩一个小时啊。”
“那你周五得给孩子加一个小时。”
“为啥?”
“和国家保持一致。”马老师一本正经。
“好吧,我估计我家那小兔崽子爱死国家的这条禁令了”。
“还有,你最近也少玩点游戏吧。”马老师嘱咐道。
“为啥?”
“你没看今年3月的两会报道吗?”马老师显然高估了我的记忆力。
“你说哪条?”
“华南师大的教授建议完善网络游戏立法,对于成年玩家,规定在工作日期间,凌晨2点至早上8点,游戏企业必须关闭服务器,禁止对成年玩家提供相关服务。”马老师说。
“啊?管游戏管到老子头上来了?”我大惊失色。
“对啊,小子也管,老子也管。你想,你不让孩子玩游戏,自己却天天玩个通宵,孩子能服气吗?当然,这一条只是建议,暂时还没实施,不过看现在这形势,估计快了。”
天上的雨停了,我心里的雨却下了起来。辞别了马老师后,我开始扳着指头数自己电脑里那些还没通关的游戏,哎,得抓紧了……
2021.10.03 第十三次更新
近日,新东方发布消息称,将于年内裁员4万人。截止到今年5月份,新东方的在聘教师人数是5.4万人。这意味着有超过70%的新东方员工将失去工作,重新回到人才市场。
新东方是国内教培业的龙头老大,新东方的这一裁员决定也可以看作是整个国内教培行业的缩影。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教培机构纷纷转型,要么开展成人培训,要么转型成为纯粹的学生自习室。但是无论怎样,这些企业的营收能力都迅速下降。
K12原本是一条多金且包容性极好的赛道。除了像新东方这样的庞然大物,那些启动资金少,培训规模小的教培企业也可以活得非常滋润。双减政策的突然出台,让这些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现实,所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想要变换赛道。毕竟它们的盈利渠道就在这里,让它们脱离K12,还能做些什么呢?
新东方也面临同样的拷问。它曾经想过做素质教育,这也是国家的主导方向,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尝试,显然效果不佳。新东方也曾经想过以家长培训作为突破口,但是目前看这种擦边球不太具有可行性。
最终,新东方还是决定壮士断腕,打算彻底脱离K12这条赛道,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成人教育和出国教育。尽管目前国内新东方的分支机构还在为K12折腾,但是人人都清楚,留给新东方的时间不多了,就像俞敏洪自己说的,一旦新东方的账面上的钱折腾完毕,大家就喝一场大酒,散伙了事。
在如今的中国,最大的经营风险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些因素,而是政策风险。选错赛道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国家的意志凌驾于资本的意志之上,应该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共识。
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但愿新东方能替国内的同行们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喜欢我的文章,请前往个人公众号 快乐学习匠 点个关注,交个朋友吧。
2020.10.13 第十四次更新
最近《鱿鱼游戏》大火,几乎每个我遇到的人都会和我推荐这部美制韩剧。其实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这部剧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有些人说这部剧是抄袭赌博默示录,且抄袭得比较低劣。除了主演演技在线外,其他乏善可陈。其实,我觉得这部剧的导演显然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是潜藏在这部剧喧哗表象的底层的。我们可以把这部剧看成是一种隐喻。
整个韩国,甚至是整个世界,都在疯狂内卷。那些想要逃离现实生活的人,最终却不得不进行史上最卷的、最残酷的游戏,即便是战争,也很少出出现400多人只活一个的情况。然而只要参加这场游戏,最终绝大部分人注定被淘汰。
现实生活也许没有那么残酷,但是也差不多。最近,国家又出台了一项新的教育文件,到2023年将实现“中考”100%指标到校!
很多家长可能没弄明白这个政策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直升高中了呢?恰恰相反,这项政策是为了确保50%的初中生上不去高中准备的。简单地说,就是所有初中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排名,排在前50%的人才有资格上高中。排在后50%的人,无论成绩好与不好,都只能进职业学校继续就读。
这项政策对于重点初中简直是毁灭性打击。因为很多地区的重点初中是几乎全员上高中的。但是2023年的新政意味着,无论这些重点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如何努力,最终都要把后50%的人推向职业技术学校。这和《鱿鱼游戏》中的弹球游戏是不是很相似?
当然,有失意的就有得意的。那些平时生员较差,地处偏远的初中将获得非常大的优势,即使他们平时成绩再烂,也能有50%的学生升入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会不会有家长剑走偏锋,主动把孩子送到那些升学成绩普通的初中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其实,指标生一直都存在,只是之前他们只占毕业生人数的较小部分。指标生之外的部分就是完全凭借实力考入各高中的孩子了。现在,指标生占100%,意味着以后不再有标准意义上的中考录取分数线,每个初中被录取到各高中的分数都会不一样。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过于大家都是凭借着一张试卷的分数决定自己去哪所学校。2023年以后的中考将凭借学校内部的排名来实现学生的升学。中学校方第一次在学生毕业的走向上占有如此之大的权重。因为导致排名先后的不只是中考成绩,还包括综合素质评价,而后者究竟孰高孰低,显然是校方自己说了算的。这对于平民阶层的家庭来说是不是好消息呢?是否会有人钻制度的漏洞以权谋私呢?
但愿这些只是我的杞人忧天。
喜欢我的文章,请前往个人公众号 快乐学习匠 点个关注,交个朋友吧。
2021年10月27日 第十五次更新
最近,听说猿辅导开始卖羽绒服了。得知此事,不禁唏嘘不已。
猿辅导是卖羽绒服还是卖海鲜都不重要,关键是它必须做些什么。毕竟投资方拿了几十亿的真金白银,现在因为双减导致行业不景气,但毕竟钱还在手里,不花在教育上,就得花在其他其他地方,总不能拿着投资人的钱跑路。
从教育到羽绒服当然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而且这种转型的时机来得太晚,真想转至少要在半年前,毕竟现在很多人已经把羽绒服穿在身上了。不过我们也无法苛求猿辅导,毕竟半年前他们也不知道会有今天的局面。转型做羽绒服这个无奈的选择也折射出猿辅导以及所有在线教培行业的无奈。
选错赛道就必然会付出代价。而付出代价的,除了机构,还包括员工。
应该说,双减推行了3个月,全国各地的实施情况都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教培机构都受到了巨大影响。一些小机构还在继续开展校外教培活动,甚至还有这两个月新成立的补习学校。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倒闭转型的教培机构居多。尤其是有资本背景的连锁机构和在线机构,受冲击影响明显。
很多人都急着给教培行业的从业人员开药方,想要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但我觉得这样做意义不大。还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吗?东北地区无数国企关停倒闭,当时的失业规模远比现在的教培行业大得多,面临的形势也严峻得多。毕竟那些下岗的员工都是在体制内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体制外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很陌生,那段日子,东北下岗工人和他们的家人们真的是熬过来的。
改革总会有牺牲,不可能人人获益。每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调整。那些选错赛道的人,未来的日子肯定会好起来,但前提要能熬过眼前这最困难的时期。而且还要尽快找到新的方向,重新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说,猿辅导带了个好头。无论成败,起码人家认真尝试了,谁说10月份开始做羽绒服就一定失败。即便真的的失败,也会为下一次转型积累经验。
祝这些教培机构里的兄弟姐妹们能顺利熬过这漫漫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