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 | 邦读书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刘涛独家投稿文章,创业邦编辑后发布。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我们正处于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经济转移中,自动化、全球化和不可预测的政治环境正在影响我们世界的一切,特别是工作和教育,一场由学习者驱动的教育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展开。
2019年英国著名教育机构培生集团组织了一次“全球学习者调查”,调查覆盖19个国家,10000余名16岁到70岁之间的学习者,调查报告发现,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仍然对教育抱有很大的信心,他们期待教育能够帮助自己取得成功。但是,他们获得教育的方式正在改变,他们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机构,而是更愿意对自身教育采取“DIY”的方式,除此之外,学习者都表达出终身学习的意愿。
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教育的变革已经到来,世界各国应该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大学可以为成人提供更多接受短期课程和软性课程的机会;企业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训;教育公司可以利用技术来提高教育的参与度和普及性;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相应举措,帮助学习者更经济、更广泛地获取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慕课
“MOOC”(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一门课的听课者可以有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不分国籍和区域,只需邮箱注册参与,课程对所有人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即网上学习;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s,即课程。
与名校视频公开课只提供课程资源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学习者可以完成从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到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
突破性事件为,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
目前美国各州网上学校总共提供53.6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180万名中小学生至少选一门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
据统计,全美共有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学习方式不仅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变革。
可汗学院
进行互联网教育最有名的当属可汗学院了。其创办者是毕业于哈佛和MIT的天才青年萨尔曼·可汗。2004年,可汗上七年级的表妹纳迪亚遇到了数学难题,向这位“数学天才”表哥求助。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可汗帮她解答了所有问题。为了让小妹妹听明白,他尽量说得浅显易懂。很快,其他亲戚朋友也上门讨教。一时间,可汗忙不过来了。他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视频很快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
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除了视频授课,“可汗学院”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很快,这个网站每月的平均点击量,达到200多万次。2009年,可汗干脆将基金公司的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学院”的建设中来。
2010年,“可汗学院”先后接到了两笔重要捐助:一笔是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捐助的500万美元,另一笔是谷歌公司赞助的200万美元。
爱达荷州在2011年立法通过中学毕业47学分中的2分必须为线上学习课程,而2013年可汗学院的课程会在二十多所公立学校采用。
目前可汗学院上已经有4800段教学视频,大概有3.55亿观看次数,月访问量达到了500万人次。
新东方
新东方创办于1993年,27年专注教育培训,从早教到成人,业务涵盖早教、学前、中小学全科教育、大学考试、留学考试、留学咨询、国际游学、网络课堂等,旨在为学员提供一站式终身学习服务。公司于2006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2020年3月20日,新东方以1225亿元人民币在《2020胡润百学·全球教育企业家榜》市值过百亿的上榜教育企业排名第3名。
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下属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平台公布了首批教育App备案名单,新东方教育旗下6款App均在首批名单中。
好未来
好未来的前身即学而思,2013年8月19日正式更名为好未来,
2003年,“学而思”课外辅导创立,探索最早期在线教育模式。
2010年10月20日,好未来的前身学而思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学教育机构。
2013年以后业务范围扩展至1至24岁,加速个性化教育等领域的研发与创新。
2020年3月20日,好未来以2035亿元人民币在《2020胡润百学·全球教育企业家榜》市值过百亿的上榜教育企业排名第1名。
其中学而思网校1对1 是好未来旗下在线一对一教育的品牌,基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构建知识体系”的教育理念,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丰富的教研积累,为学员提供高品质个性化1对1辅导;学而思网校一对一推出“全沉浸式”课堂,通过科学授课过程与AI监测手段,帮助孩子口、手、脑积极联动。
学而思网校1对1“好课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愿表达,勤动笔,善总结”;“好课堂”构建完整知识体系,让孩子“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对”。选拔、培训、考核,录取率低于0.3%,严格标准打造业内高配“好老师”。
目前开通的在线直播教室:真正符合教学场景的全功能在线教室,致力于为在线教育搭建基础设施,真实还原教学场景里师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笔板书、每一次互动、每一张课件、每一个奖励。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直播云可支持1对1、小组课、小班课、大班课等多种班型。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报道,2017年跨年夜时,三个著名卫视频道上没有流量明星的劲歌热舞,出现的却是一个个知识精英。能让三家卫视频道如此“破例”的重要原因是,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的火热。罗振宇在2016年的跨年演讲曾获实时收视第一,同年12月,喜马拉雅举办的“123知识狂欢节”销量超5000万元。
据企智网数据,知乎live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其实,罗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等平台里比较火爆的知识付费产品,就是由“自由教师”提供的收费课程。
有记者采访了购买这些课程的客户。一位客户声称,自己不是在单纯地购买知识碎片来装饰自己的头脑。“我觉得这些产品给我带来了操作系统的升级,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更强大的人。”她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和消化这些产品,同时还在这些产品的启发下,购买了更多可供她深入学习的书籍。目前,她在狭义的“知识付费”产品上的花费已经超过万元。
知识付费产品已经不仅面向社会公众,在校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群体。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2016年3月报道,一位在职老师开设的单价为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被2617名学生购买,一小时的课程收入达到23553元,在扣除20%(4710.6元)的在线平台分成后,他一小时的实际收入高达18842.4元。这位老师开设的7节课,听课总人数达到9479人,课程总收入约8.4万元,如果按在线教育平台扣除20%分成计算,该老师7个小时的实际总收入超过6.7万元。7个小时的课程进账,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学校教师一年的收入。
2017年苏州的一位“自由教师”史金霞来信,向我介绍了她离开体制以后的情况。从公办学校辞职以后,她在沪江网CCTalk(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上创办了“史金霞个人网络微校”。她说:“我是教什么的?我不是教阅读的,也不是教写作文的,我是教书育人的。经典作品研读、日常习作评点、国际佳片鉴赏、口语交际练习、吟怀旧老歌、诵英语诗文——所有这些构成我课程的元素,都是使人成为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人,使人成为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她开发了《跟史老师从小学学到大学》的生命成长系列课程,听课的学生从7岁的幼童到70岁的老人都有,但更多的是在校中小学生。为此,她还开发了《中学生综合读写课》系列课程。为了帮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2017年7月她开设了《给家长的十二堂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父母共同度过了一个饱含欢笑与泪水的难忘暑假。除了收费课程外,她在喜马拉雅的公益课程的播放量突破了5万。
鉴于此,我们来分析和讨论下,未来的教育是怎样的?
未来的老师和学习对象又是怎样的?
未来的学校是怎样的?
未来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教育要回归生活,让孩子真实地去参与、去实践、去体验、去感受,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发生;教育要回归社会,让每一个孩子运用真正的知识,探索真实的世界,解决真实的问题;教育要回归生命,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最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
——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PDC教育联盟的倡导者与发起者马骏
教育要回归生活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100多年前,约翰·杜威严肃批评过教育远离社会生活的弊端。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
在以往的教育学家看来,学校只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的地方,所以教育过程只是为未来做“准备”。但是,杜威认为,学校不仅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简化版”和“浓缩版”。虽然学校不可能成为工厂或者农场,直接从事生产劳作,也不可能成为政府机关,直接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但是,学校应该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应该时刻关注社会,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学校的社会生态,师生在学校中的认知、情感、社会生活,不仅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他们当下的生活也特别重要。
教育回归生命
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不是简单地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教育将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真正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现在的教育重点在知识,在教师的“教”,整个学习活动是围绕知识展开的,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的。
未来整个教育的变化,重心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必须去标准化,必须个性化、定制化。每个学生可以自己来制订学习的计划,确定学习的节奏,定制学习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了一门主要由生物科学和教育科学交叉而形成的前沿学科——学习科学。学习科学旨在建立心智、大脑与教育之间的桥梁,将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包括认知神经科学、情感神经科学、基因科学和生物分子学等应用于教育和学习过程。学习科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整个社会和教育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的趋势。
未来的老师和学习对象又是怎样的?
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对全世界的教育专家进行过一次很有意思的调查,全球的教育家一致认为,未来的教师将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陪伴者。
未来的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像史金霞这样的个体性质的“自由教师”,以及类似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各种技能培养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
这样,任何一个学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平台传授给学生,“能者为师”的新的教育时代将会真正到来。
所有人进行终身学习已成现实
终身学习不再是一种理念,它已成现实。学习者需要的是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的教育,这就意味着他们将不断地学习,而且是碎片式的学习成为主流,通常是因为工作驱动和变革变动下的学习。
未来社会,政府将不仅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供支持,也会为所有人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不仅购买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的方式鼓励人们终身学习。既然是终身学习,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学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学习中心相遇,在不同的课堂相遇,就应该是常见的。未来混龄学习将成为重要的特点,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课堂上课,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1966年,《科尔曼报告》提出了一个令学校教育感到尴尬的研究结论,即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
同时,威廉·休厄尔和罗伯特·豪泽等教育社会学家的研究也发现,父母的参与和期望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中介变量。
这些研究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重新考量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合作问题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许多国家的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家校合作的政策,鼓励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
我们知道,尽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等特点保证了其效率与优势,但学校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了。
长期以来,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和家庭都是处于一定的社区之中,社区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也是重要合作伙伴。尤其是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电影院、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美国学者乔伊丝·爱泼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合作共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共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
家校社三者是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学校、家庭和社区虽然各有职能,但彼此间又密切相关。学校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还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还是孩子的课余学校与亲子乐园;社区不仅是区域生活的共同空间,还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未来,学校、家庭和社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同的学习空间,不同的学习中心。三者的合作构成了家校社合作共育中的“磁场效应”,会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这将是一种理想的立体化、大教育状态。
因此,从未来教育的发展来看,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过去学校几乎“包办”了教育的一切,提供了全部教育资源,学习活动主要发生的地方也在学校。未来社会,这个格局将被彻底颠覆,学校不可能包揽教育的全部内容,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将更加多元开放,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也不再局限在学校。
未来的学校,在教学的核心业务上是扁平化管理,甚至会基本成为自组织管理,会出现“多中心”的方式。这是以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或者以每一个卓越课程为中心,组成的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它的运行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组织管理。
美国斯坦福网络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也称斯坦福在线高中)
这所学校成立于2006年,位于硅谷地区,总部就在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栋建筑内。斯坦福网络高中在校生人数650名左右,学生来自美国45个州和全世界的27个国家,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170人)、得克萨斯州(30人)和纽约州(45人)。斯坦福网络高中开设的课程,它们有许多课程供学生选择。
人文类的课程有:革命与反抗,拉丁语,文学批评,摄影,音乐理论[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课程],中文,科学史,民主、自由与法律的原则,法律研究等。
科学类的课程有:生物学研究前沿问题,关于心灵的研究,如心理学、神经科学与哲学、力学、光与热、物理学C(AP课程)等。
数学类的课程有:代数、微积分、计算机科学(AP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复杂分析等。
每门课程选修的班级人数控制在15人以内。
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强,68%以上的老师都有博士学位,能给学生带来非常好的教学体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学校的学业成绩也非常优异,名列加利福尼亚州第一、全美第三。
既然叫网络高中,学校的课程主要就是在线的形式。学生不用去教室上课,而是通过网络教学的模式,这样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便利性。学校网站提供了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视频和与老师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每周的课程集中在两天完成。
上课时,来自全美和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通过视频实时在线讨论交流,所有课程都有课外作业,如要求收听老师的视频讲授和在线写作等。
老师通过网络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的形式将作业完成后再交给老师。
学生的学习比较灵活,斯坦福网络高中有全日制(full-time)的学生,也有选修部分课程(part-time)的学生和选修一门课程(single-course)的学生。全日制学生选修的课程,一般是每学期4~5门。学校设奖学金,大约15%的学生得到资助。
网络学校的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斯坦福网络高中的教务长告诉我,他们也有许多措施,让学生拥有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
首先是建立了40多个专题性的俱乐部和组织,如应用物理学俱乐部、艺术俱乐部、企业家俱乐部、拉丁语俱乐部、乐高俱乐部、文学俱乐部、模拟联合国、摄影俱乐部、心理学俱乐部、机器人俱乐部、西班牙语俱乐部、少数民族联盟等。
另外,学校的报纸、年鉴等,也由学生参与编辑,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
学校也创造了一些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每年暑假有两周的时间,学生从全美与世界各地来到斯坦福大学校园,从事学术研究与专题讨论。
另外,有25个以上的地区聚会,在每年年初由学生和家庭组织,学校方面也会关心支持。
最隆重的自然是毕业周,有整整三天的时间举办毕业舞会、颁奖活动以及毕业典礼仪式。
斯坦福网络高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该校教学主任介绍,他们的在线实时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和他的同伴一起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后一年结束的时候,学生几乎能够自己来组织课堂的学习,在这些课堂的学习当中,他们能够综合地了解到问题或者提出观点,并且能够阐述相关的例子,通过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学生也能够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论点,还能够发现其他学生论点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予一些反馈。最后学生还能够自我评估,给自己提高能力的空间”。
当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更多的学习中心,将是把传统学校与斯坦福网络高中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整合的混合制学校。
现代课程体系是由斯宾塞最早提出来的。他将人的完满生活作为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并将人类活动按照重要程度划为五种:
(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2)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与之相应的课程,就应该有生理学和解剖学(了解生理和生命规律是维护个人健康与安全的先决条件,也是饱有精力、生活幸福愉快的必备知识),有读写算技能的训练以及逻辑学、力学、几何学、热学、电磁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数学,有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历史、礼仪、信仰和宗教,还有绘画、雕刻、音乐等课程。他的这些论述,为建立现代基础教育的分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总量的快速增加,以分科教学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受到了挑战,知识掌握开始从目的走向手段,学科课程开始从分化走向综合。也就是说,教育并不是培养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拥有者,而是能够运用知识去探寻新知和创造的人,知识学习本身从目的变成了手段。STEAM(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综合教育)、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凯文·凯利在《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一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化,未来社会将逐步淡化文凭的意义,而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看一个人真正学习了什么、拥有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2004年苏格兰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社会的积极贡献者”的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卓越课程”包括下面这些课程。
“表达艺术”,从能跟随音乐哼唱,到掌握声乐、乐器并能自信地在众人前表演,还包括艺术与设计、舞蹈、戏剧和音乐等。
“科学”,包括地理、物理、化学及当下的科学话题,如食品、卫生、气候、能源等。
“技术”,包括技术与社会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技术发展的商业背景,技术发展的计算机基础,食品与纺织技术与常识,工艺、设计、工程及制图等。
“数学”,就是数字、货币和测量,形状、位置和运动,数据处理、个人财务管理等。
“语言”,有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还有现代外语、盖尔语和英语。
“社会研究”,就是人与历史、社会,人与地域、环境,人与经济、商业,公民意识、创业意识及经营意识等。
“健康与幸福”,一是精神、情感、社会性及心理健康。希望学生学会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和改变,掌握体育常识和运动技能,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防止酒精、毒品等物品滥用,关注性健康和亲子关系等。二是“宗教与道德教育”等。
庄子曾经说过的那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的课程一定要改革。容,就是以后职业生涯必须用到的内容。
但是,现在职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把学习与工作分开,把学校作为职业的准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西方的调查表明,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变化高达10次左右,而跨行业的变换,则达到4次左右。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问题,认为教育仅从数量上去满足那种无止境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它将成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识支柱”。
后来,又补充完善为“五大支柱”。
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进取和冒险精神。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
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五大支柱,就是以五个“学会”命名的。
小结:
1、学力重要,学历不重要
过去的文凭是社会最重要的通行证,它既是人们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标志,又是求职、晋升的手段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你毕业于什么学校、拥有什么文凭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学习了什么,你究竟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与独门绝活。
2、终身学习
学会求知,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
学会做事,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进取和冒险精神;
学会共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学会发展,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
学会改变,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3、未来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
学校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还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和文明引擎;家庭不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还是孩子的课余学校与亲子乐园;社区不仅是区域生活的共同空间,还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未来,学校、家庭和社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不同的学习空间,不同的学习中心。三者的合作构成了家校社合作共育中的“磁场效应”,会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这将是一种理想的立体化、大教育状态。
作者简介
刘涛,物理化学硕士,青岛海创汇康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商学院院长,潍坊海创汇康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创业邦》专栏作者,担任青岛高创投融资担保专家评委以及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等多家基地的创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孵化器、加速器运营管理经验,参与首批国家级创客空间-创益客、山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益邦、海尔双创示范基地-红岛海创汇、李沧海创汇、临沂海创汇、潍坊海创汇等各地孵化器地运营管理,孵化项目:青岛悟空智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创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佐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