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眼中的素质教育

  倘若你有时间,不妨研究一下中国移动各项业务的简介和资费标准,你会发现其在让人一头雾水的同时也悄悄挪走了你的话费。我不是业内人士,作为一名应试教育下的普通学生,我只想谈谈我眼中的素质教育,这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大业是否应该出现“移动现象”,让社会一头雾水。

  一个中国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呢?刚刚懂事,父母就担心他不如别人的孩子多才多艺,于是他开始学钢琴、学书法、学美术……被包装成所谓文艺工作者。可是,这些真的是中国孩子的兴趣所在吗?上学了,家长们在等孩子放学的间隙里高谈阔论,比拼谁家的孩子成绩好,然后无比焦急地把孩子送往下一个“战场”。中国孩子在教室里煎熬着,在车里煎熬着,回到家里继续煎熬。由此观之,中国的教育更像是流水线作业,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运转,生产型号统一、款式统一的答卷机器。

  最近,物理老师在讲课中提到了简单的逻辑电路与门,即串联两个开关和一个灯泡,只有两个开关同时闭合才能输出有效值,使灯泡亮起来,这个简单的物理常识使我猛然觉醒——我们的教育不也是如此吗?只有师生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教育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可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老师主动地将知识灌输给我们,我们被动地接受,教育丰腴的本质与深厚的美感总不在教学大纲之内。造物主赋予我们生命,我们却不知为何而活;被动地接受知识,却不懂学来何用。仅仅是为了学来生存,为了父母,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誉,为了在人世留下走过的印迹,殊不知,人活着仅仅是一个偶然,而那偶然间的漫长延续、延续中的点滴才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应当热爱学习知识,但与别的国家相比,中国人似乎更急功近利。在哈佛等世界顶尖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热衷于选择经济专业,如国际商务、金融等,而他国留学生热衷的专业则是中国人口中的“冷门”专业。为啥中国人这么热爱经济呢?因为我们穷,我们没钱。人愈是缺什么,愈要摆出“我什么都不缺”的姿态。无论是从媒体报道还是国外文学作品中,我总能看到西方人的从容。他们的教育、学习、工作,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为了让人艳羡。

  我们汲汲于富贵,我们满足于名利。此问题可以追溯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一句“你耕田来我织布”就充分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每个人都背上了挣钱谋生的包袱。

  我希望有一天,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学习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让学习回归他本来的属性,像古希腊人一样,纯粹出于对智慧的渴求而不断探索、求知,不再被名利束缚,不再被欲望扭曲,而是像仙人掌一样,纵使身处沙漠,也能自由呼吸。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