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北大、保送清华、自己创办5家企业!这群武汉大学生火了…

  为600名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李金龙

  他叫李金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研究生,出生于甘肃陇西的一个小山村,六岁时不慎被剪刀戳伤右眼导致失明。大学期间,他当家教、做兼职补贴家用。他一边努力学习,获国家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标兵表彰,一边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开始创业。

  如今,他已创办5家企业,其中两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项发明、七项实用新型、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年营收超2000万。他担任学校《创业基础》等课程助教,为1.3万名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为近600名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资助经费超200万元,带动近百人参与创业实践。

  他更将创业方向瞄准节能环保,打造出“华清洁利绿色智慧校园”项目,与厂家联合研发比普通设备耗水量低58%、耗电量低33%的节能环保型洗护设备;研发推广了智能分类回收机,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在全国13所城市的40余所高校落地,累计回收瓶罐、电池等旧物超140万件次。

  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团中央大学生双创先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李金龙身上有很多标签,无一不闪耀着自强的底色。

  

  她带着妈妈和外公上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贾鑫

  她叫贾鑫,是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在来武汉上学前,贾鑫的妈妈王铁梅因患有类风湿、肺炎疾病,在医院住了大半年的院,贾鑫对妈妈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她向学校申请把妈妈接过来。

  收到贾鑫的求助信后,学校不仅同意了她的请求,还让王铁梅成为了学校的一名宿管员。由于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王铁梅手指变形、膝盖肿大,走路时还有些蹒跚。但是,每天一次查寝,她从没落下,对分管的寝室也了如指掌,渐渐成了大家的贴心人。王铁梅心里十分高兴,觉得自己不再是女儿的负担了。

  2019年10月,贾鑫的外公王富荣突发脑梗,生活一直无法自理。贾鑫和妈妈商量后,决定把外公从老家辽宁本溪接过来,学校再次给贾鑫提供了帮助。把妈妈和外公都接来武汉后,贾鑫每天清晨6点起床,给外公做好早饭后再去上课,下课后帮忙做饭,通常要忙到凌晨才能睡觉。

  即便如此,贾鑫依然没有落下学业,她课堂上表现活跃,平时乐于助人,从骨子里散发着坚强和勇敢的品质。

  

  彩云之南的支教路

  华中科技大学 陆骋

  他叫陆骋,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千里之外的云南临沧,他正在这里带着蚂蚁堆中心完小的学生们练习齐步走、正步走。在这所大山里的小学,华科大研究生支教团组建了第一支国旗仪仗队、第一个红领巾广播站、第一个合唱团和第一支篮球队,他们用一年的矢志奋斗带领山里孩子逐梦。

  陆骋是今年的毕业生,在已获得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研究生推免资格时,他选择了先去西部支教,这意味着,他的学业将面临“断档”。

  陆骋说,他想打破被传统定义的“成功之路”,在大众眼里,直接推免读研或者一战成硕才是“获得成功”的典型,而他更想尝试另一种“曲径”。在大学期间,陆骋做了很多志愿服务,尤其是通过做防疫志愿者的那段经历,让他深深地体会到,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相当快乐的事情。陆骋说,如果再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仍然会坚定地选择支教,他认为选择来边疆是一个勇敢且温暖的决定,也是一段不会后悔的经历。

  

  科创报国正当时

  武汉理工大学 李景昊

  他叫李景昊,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示范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刚步入本科阶段时,他就加入了武汉理工大学纳米重点实验室,在繁忙的课程学习之余,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投入了实验室的学习中。

  得益于长期在实验室的学习,他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在一次测试中他注意到,一批组分完全相同的的对称电池,电化学性能出现极大的差异,这使他开始思考内在原因。他凭借扎实的理论积累,敏锐地选择电极材料表面粗糙度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揭示了通常被忽略的负极表面粗糙度,对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成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新的衡量指标。

  作为挑战杯“高安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表面调控及储能机制”团队的负责人,李景昊常常投入十二分精力到学习工作之中。疫情期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试验任务,他和小组成员在保证防疫工作、坚持每日监测体温的前提下毅然坚持留在实验室推进实验工作。中国科学院赵东元院士评价其项目成果“有助于实现水系锌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中国科学院成会明院士评价其项目成果“拓展了锌离子电池应用前景”。

  面向关键科学问题,遵循热爱,孜孜不倦,始终坚持勤学的作风和上进的态度,自身在科研路上不断前行的同时,仍带动身边人协力共进,这就是李景昊一贯的坚守。

  

  破土而出的"种子少年"

  华中农业大学 冯晨

  她叫冯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目前已保送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她将自己比作一颗种子,在华农这片土地上破土成长。她在学习上生根,步步努力;在科研实践中破土,带领团队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在奉献中成长,受话剧《牵挂》的影响义无反顾地支教恩施山区,为边远乡村学生点燃希望的火种。

  在学习方面,她勤奋刻苦,前三学年GPA3.93,位列专业第一,在所学习过的70门课程中,56门取得了满绩,综合测评成绩连续三年位列班级第一,连续三年获评“国家奖学金”。

  冯晨认为,课程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前沿。为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她积极投身于科研竞赛,目前担任一项“国创”负责人,该项目拟研究生物质灰联合病死猪水解液,制备新型功能性有机无机复混肥工艺,对两类废弃物进行协同资源化转化和增值化利用,开发出肥效高、兼具土壤改良作用的新型功能性有机无机复混肥(固相肥)及副产液相肥。

  

  以赛促学 保研北大

  华中师范大学 余梓贤

  她叫余梓贤,是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曾连续三年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并以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保研北大教育学院,继续追寻“教育信息化之梦”。

  她秉承着“以赛促学”的理念,积极参加学科相关竞赛。在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她以负责人角色带领团队成员首次以交互式课件作品呈现“人脸识别”教学内容。比赛期间,她自学Storyline、Animate、万彩动画大师等软件,并阅读大量文献学习相关知识、撰写动画脚本,忙碌的比赛日程也同时促进了余梓贤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作品最终荣获中南赛区一等奖。

  “通过比赛,我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运用到作品设计中去,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反思,为今后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

  此外,余梓贤还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三等奖、湖北省翻译大赛二等奖、“2020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金目奖二等奖等奖项。多姿多彩的竞赛活动使她的专业技能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为这些学子点赞!

  (来源:湖北之声)

  【来源:湖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