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保证质量上规模

  

  光明日报:从2004年到2011年,完成教育投资19.6亿元,全日制在校生达2.48万,成功创办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七大学科门类42个本科专业,实现了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既定发展目标——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创建7年来,初步实现了“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有特色、居前列”的办学定位和“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本科专业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居全国同类院校第一,校园占地2421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山、海、湖与校园融为一体。

  “三本生”培养成了“一流”人才

  毕业生吴灏成为深圳大运会高尔夫赛场上的技术运营官和国际裁判;赴美留学学生陈月笑荣膺美国荷晶大学唯一“2010年度最高荣誉毕业生”称号;毕业生李婧在全国导游员大赛上为广东省大学生代表队赢得一等奖;深圳招商银行暑假前上门招聘对口专业20多名应届毕业生,因为迟到一步,剩下13名未签订就业意向的学生被“一网打尽”。“三本生源”的独立学院培养出了一批批市场抢手的“一流”人才,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吸引了更多考生的目光,广东是学院招生生源第一大省,2011年在广东录取6212人,占招生计划的82.6%;理科录取最低投档线高出省控制线24分、文科高出省控制线29分;招收新生7521名,而全国29个省市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就超过6万人。

  严谨的学风建设和稳定而有活力的高端人才团队体现了学院的竞争力,被评为广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的独立学院。从2007年起,在六个大系学生晨读课试点的基础上,全院实行早晚自习制度,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按照平时考核分和期末考试分各半的原则,帮助同学们克服了拖沓散懒作风,打消了进校时的“三本生”心态。2010年4月,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高出全国普通高校平均通过率16个百分点,超出国内独立学院通过率32个百分点。韩语专业初级、高级统考通过率分别达到83.9%和75%,英日韩语教学成绩和毕业生就业层次直逼广州外国语学院。近4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52项,省部级奖励124项,市级奖29项。

  “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实施柔性化的“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两年基础理论的学习中,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不断改善通识教育课程和非专业课程。在设定1年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时,学院先了解该专业领域的概况,再设置相关的课程、实训、测试、竞赛等,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各种知识;在最后一年的行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上,学院采用校内导师与实习单位导师的“双导师制”,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知识和最适用的技能。

  在这里,转专业成了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新生入学后,学院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要求,达到了学生个性化选择专业的目的。近年来,金融学专业学生中约有五分之一是其他专业转进来的,这些学生不但学习刻苦,积极进取,还大大促进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学院按照“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促进就业”的办学思路,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积极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藏书(含电子图书)231.42万册,中外文报刊(含电子期刊)3.5万余种,数据库数十种,与吉林大学实现了图书资料与文献资源共享。

  电子信息、汽车工程、制药和化工、旅游、建筑、物流等直接服务于新兴产业经济的特色专业及其现代化的实验实训条件,使学院在华南地区众多高校中格外引人瞩目。机电工程系50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楼里,分别建有机构与结构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数控加工实验室和汽车构造实验室,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硬件保障。国际贸易与金融系实训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50%以上,实训室里配备了140台高端电脑,安装有国内先进的实训软件系统,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及其金融核心业务引入到实训教学中,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很方便地掌握了外贸、商业银行和证券交易等业务的基本程序。在投资190万元建成的物流实训室里,仪器设备和管理软件完全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接轨。学院的艺术、工商、电子、化学、国贸、建筑、计算机等系共有130间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实验室,实验室计算机上都安装了计算机类、电子类、机电设计类、艺术制图类、管理信息类等本科实验教学所用的全部软件,免费对所有同学开放,大大提升了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成品化、实操化水平。

  学院先后建立了300多家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实行政校企合作办学,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实习课的必修性质。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考证学生开设相应的考证培训班,申请到了一大批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点,方便学生同时获取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使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成为科技企业和就业市场十分“抢手”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