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数据要素驱动数字银行新模式

  

  转载于:中金点睛|作者:张帅帅 刘砺寒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金融机构需要善用数据生产力,做好客户服务和获得成长性。我们提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框架,对外聚焦客户体验,对内关注相关战略体质机制等上层建筑,用以判断银行间数字服务能力差别。相比其他行业和可比欧美同业,中资银行数字化转型还在路上,植入科技基因任重道远。

  摘要

  目标客群迅速调整,经济生活线上化,凸现银行数字化转型迫切性。我们认为《数字银行重构金融供给,场景/生态经营提升触达和洞察力》提及的宏观、产业、科技和监管趋势延续,同时,边际又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1)涉房敞口风险暴露,目前处于信用修复状态,但行业发展高峰期已过,银行需要调整目标客群结构,从而获得成长性和议价能力;区别于传统基建、房地产等客户,绿色金融、普惠小微、高端制造等新客群体现差异化特征,更须数字化赋能;2)2020年疫情加速了经济生活线上化节奏,3年时间里更多线上非金融场景建设完善,但目前银行机构线上承载能力仍需完善。

  验证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聚焦商业模式变革。我们认为,客户体验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因此,数字银行转型成效评估,对外聚焦重塑后的商业模式或金融供给能否匹配零售/企业政务/同业客户的价值诉求,对内则聚焦战略制定、组织人才到基础设施。我们看到,招行/宁波/建行分别在零售、企业客户、同业对外输出上占优:招行利用金融科技优化线上流程体验服务零售转型目标;宁波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全周期服务,实现深度经营客户;建行利用大行长期基础设施投入优势,通过科技子公司输出到同业经验。

  拆分数字化转型周期,科技基因植入任重道远。我们回顾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历史,以MAU作为参照,大体划分为2016-2018/2019年后两个周期:前一周期进行线上化移动化及自建场景尝试,后一周期被疫情加速。对比各行业及海外领先银行,中资银行数字化转型仍然需要加大人才团队投入,团队收购是一个可选项,目标植入科技基因。我们建议头部大行在丰富用户数据积累上着重发挥数据资产价值,而处于数字化早期的中小银行可以从战略入手,关注线上体验和客户响应以统领后续的组织人才和基础设施投入。

  风险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展不及预期,科技投入不到位。

  正文

  目标客群调整,考验银行的数据生产力

  2020年我们发布报告《 》,认为彼时部分银行机构金融供给无法有效触达和服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客群,包括中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C端长尾的消费信贷、B端长尾的融资、G端提升治理能力,因此银行个体成长性(规模增长)和议价能力(净息差)受限。站在2023年初时点观察,我们认为上述宏观、产业、科技和监管趋势延续,同时,边际又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1)涉房敞口风险暴露,目前处于信用修复状态,但行业发展高峰期已过,银行需要调整目标客群结构,从而获得成长性和议价能力;区别于传统基建、房地产等客户,绿色金融、普惠小微、高端制造等新客群体现差异化特征,更须数字化赋能;2)2020年疫情加速了经济生活线上化节奏,3年时间里更多线上非金融场景建设完善,但目前银行机构线上承载能力仍需完善。

  目标客群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信贷量价竞争激烈,传统客户难以贡献足够的收益空间,需要转向增量客户寻求收益,而疫情加速了这一过程。我们关注到2016年和2019年是银行信贷结构两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分别对应着地产周期的下行和疫情后的经济巨变,在经营方式、服务客群上发生了结构变化。

  在2016年后:1)结构上,地产行业的经济贡献度下降,对应的地产行业对公信贷贡献度在2016年末迅速达到顶点,占新增贷款比例达到最高43.2%,此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价格上,为应对经济压力,2016年央行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整体的对公和个人收益率因此大幅度下降个人贷款收益率和对公贷款的收益率在2019年前基本与2016年末持平。

  2019年后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影响此后逐渐下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结构上,一方面,在地产所代表的对公房地产行业和个人按揭贷款长期看已经不再具备显著的资产端的推动价值,甚至一部分对公地产贷款成为了高风险资产,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的拐点也在2020年到来。另一方面监管引导向小微和绿色贷款等新兴行业倾斜,新能源等行业长期看将贡献更多增量经济贡献。因此为了寻求信贷资产在定价和扩量的空间,银行需要偏向新兴行业客户,以及此前一直未被触及的长尾客户以及C端客户。2)价格上,随着疫情和资产端结构的变化,政策引导减费让利,对公贷款收益率加速下降,1H22相较于2019年末下降了49bp,降至4.14%。从1Q20年至今的企业新发贷款利率也可以看出,从1Q20的4.82%下降至1H22的4.36%,下降了46bp。

  图表1:2015-2016年间经济下行贷款基准利率大幅度下降,导致对公和个人利率大幅度下降,2020-2021年疫情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企业新发贷款利率持续走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开发贷和个人按揭在新增贷款占比分别从2018年和2021年开始下降;绿色和普惠小微贷款在2020年以来在新增贷款中占比提高;基建类贷款一直占据新增贷款中较大比重;信用卡及消费贷受消费影响2021年至今低迷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房地产贷款对新增贷款的贡献2016年末达到峰值,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客群的授信特征。我们关注到客户服务呈现出以下特点:1)信用类贷款占比更高,户均贷款规模更小,行业发展迭代迅速需要前瞻性研判;2)银行服务客户正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客户及其需求数字化,意味着金融供给数字化。

  第一,相对而言传统的地产、个人按揭类信贷需求抵质押物较多户均贷款较大、而新兴行业包括绿色贷款、小微贷款、个人非按揭贷款等可能抵押物较低,户均贷款较小。

  第二,各个行业的客户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产业化程度耦合愈加紧密,因此需要银行在供给端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工具去匹配客户更加数字化的业务流程。

  基于上述两种特征,银行需要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线上服务去获得、服务新的客户:1)绿色贷款、小微贷款、个人非按揭等新兴领域和偏信用类信贷需求,B端可能需要通过核心大企业的授信、供应链金融模式、对公征信数据协助进行增信,而C端可能需要通过多维度的非金融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的刻画;2)在面向对公客户的服务过程中需要大幅度减少客户的业务流程耗时,甚至有可能在面对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客户需要将自身的财务金融模块与对方系统进行对接。

  图表4:建行的各类信贷资产中个人贷款、房地产抵质押物贷款占比最多,但2015年至今仍然呈现下降趋势;新兴绿色贷款包括交运、建筑、公用事业等行业,本身抵质押物贷款占比不多,且呈现出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绿色贷款行业包括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清洁能源等,都是崭新的行业,需要银行进行前瞻性地分析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个人非按揭的贷款占比自2016年后不断提升,其信用贷款属性更强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各个行业的客户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因此需要银行在供给端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工具去匹配对公客户更加数字化的业务流程

  

  资料来源:麦肯锡《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2017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评分1-5分表示数字化转型的低到高

  客户需求线上化

  服务的线上化,尤其是金融服务线上化是大势所趋。疫情的突然到来导致金融的线下场景受阻的,线上化是社会服务的大势所趋,也是金融需求的大势所趋。由于移动互联网较高的渗透率,全网的MAU在2018年至今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2020年初的疫情并未使得全网的MAU出现明显波动。但是线上的总时长和频次均有阶段性突出增长并在疫情平稳后回归原本的增长趋势,显示了疫情的突然到来对于线上总体使用粘性的提高作用。如果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拆分,移动视频是疫情后流量的最大的涌入场景。金融场景中,线上用户的渗透率也在持续增加。

  图表8:面对疫情的突然变化,全网MAU由于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较高并未出现显著高增,而使用的时长和频次均出现了显著高增的情况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全网指Questmobile收录的所有App的合集

  图表9:全场景看,移动视频占比提高明显,金融理财反而有所下降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选取2022年10月MAU>5000万的各类型App进行观察

  图表10:MAU/零售客户看,线上用户渗透率提升

  

  资料来源:Questmobile,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网上银行流量承接能力仍有不足。我们认为原因在于:

  ? 银行的“存贷汇”业务中部分业务天生需要线下场景配合,例如贷款业务线下面签等,因此线上活跃性与线下高度相关。面对着短期疫情的扰动和长期行业竞争,监管政策和银行机构可以尽量删减优化不必要的线下流程,线上渠道通过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智能风控等,以更加智能、快速、简捷的方式响应客户的需求。

  ? 线上场景建设仍有局限性,并未显著提升客户粘性。虽然大部分中资银行线上服务中有零售财富服务,但其客户体验、产品种类、场景丰富度并没有达到同业零售财富或第三方机构的水平,响应旺盛的零售财富需求的能力仍有提高空间。

  图表11:面对疫情,金融类场景使用时长陡降,与出行、生活服务等线下场景趋势相同,长期仍然跑赢了平均增速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选取2022年10月MAU>5000万的各类型App进行观察,取该类型平均值再与2018Q1对比

  图表12:面对疫情的突然变化,股票交易类相关的金融类场景展现出其高粘性的天然属性和承载能力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选取我们长期关注的各类型金融App作为观察对象,详见金融数字洞察系列报告

  图表13:拆解频次、时长、活跃人数变化,炒股软件在打开次数和MAU增长上在疫情后具备优势,同时单次使用时长远高于其他金融场景,银行主要在MAU上增长迅速,但是粘性没有明显增加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选取我们长期关注的各类型金融App作为观察对象,详见金融数字洞察系列报告

  合规后时代的科技基因优势依旧明显

  后监管时代金融科技公司的模式仍然值得部分借鉴。

  1)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宝的格局仍无法撼动,其丰富的客户基础和线上场景生态仍然是银行App和数字人民币推广需要借鉴的样本。

  2)长尾信贷C/B端,虽然根据我们的测算,在资金端的非银行份额不大,2019-2021年每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7.7%/16.6%/16.9%,其中持牌头部机构如微众银行、招联金融有着高成长高盈利能力,ROE在2021年分别达到32.7%/24.4%,远高于传统机构,而金融科技公司在资金端份额有所波动,只有持牌机构如持有小贷牌照的360数科份额受影响较小;在渠道端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如360数科等仍然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整体在资金端展现出持牌经营的结构变化,渠道端由于金融科技公司仍然具备线上获客风控的优势,更多向渠道方进行转型,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我们认为主动获客、对于偏“信用类”客群全线上化的获客风控模式、科技互联网基因仍然值得传统金融机构借鉴(参见《详解行业业态,科技能力是核心要素—互联网银行主题3》,《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价值凸显》)。

  3)以基金保有量数据看金融科技巨头和第三方机构分别在流量/客户体验和聚焦特定领域用户需求两方面具备独到的竞争优势,流量加持下的全线上模式在服务大众客群上仍然值得传统机构借鉴。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代销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3.9%到2020年的25.3%(参见《财富管理:异军突起的第三方机构》、《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展望—引入中金分析框架》)。

  图表14:资金端头部互联网、消金公司仍然在扩大份额,渠道端金融科技整改后头部金融科技机构压缩资金端业务,转向渠道深耕,贷款推荐量保持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假设剔除按揭以外的个人贷款上市银行和全银行业比值与上市银行和全银行业的总资产比值相似;2021年蚂蚁缺少对应贷款推荐量;2019年微众银行没有披露个人贷款余额

  图表15:独立机构和银行的代销渠道份额占比提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6:微众银行、招联金融、360数科等长尾信贷各个细分领域龙头有较高的盈利能力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如何验证数字化转型效果?

  核心框架:数据要素助推金融供给满足需求变化

  根据供需关系,分为银行内部和外部,我们认为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内部自上而下从战略、组织、应用、中台、基础设施进行评价,对外按照客户类别进行评价。基于我们此前发布的报告《数字银行重构金融供给,场景/生态经营提升触达和洞察力》,我们认为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银行的核心诉求依然是去覆盖需求最旺盛客户需求,但是随着客户及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升级,数据资产需要焕发出新的生产能力,去洞察、获取和服务变化的客户和客户需求。因此我们对于银行数字化成效的考察首先需要按照供需关系拆分去观察是否满足好变化的客户需求、以及内部供给是否采用了数字化的手段;此外银行所服务的客户不仅仅是长尾的B端/C端客户,而是广义上零售/企业/政务/同业的全方位客户。

  内部供给侧改革,我们自上而下关注战略、组织、应用、中台、基础设施进行观察。我们关注:1)战略上是否将数字化转型提升至全行的战略高度并和全行的核心发展目标有机的结合,同时战略的策划执行能力是否到位;是否具备成体系的制度考核帮助战略执行。2)组织架构上,是否形成了数字化转型适应的组织,包括部门的设计、组织敏捷程度、科技人才占比等。3)应用层面,关注应用的迭代速度、内部人员使用体验、与非金融线上场景结合的能力如非金融场景开展联名活动、嵌入到非金融场景等。4)基础设施层面,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和增速,科技投入在中台、系统等方面的进度。

  图表17:我们对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评价标准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招商银行:金融科技与零售银行结合典范

  招商银行是零售转型的代表性银行,战略上较早确立了“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和金融科技的手段价值。招行早在2017年即确立好“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并将金融科技定义为通向“零售银行”的必经之路,用金融科技改造全流程业务。招行的零售数字化体系基础包括“一个KPI+两个App主战场+三个流程”。2017年将核心数字化战略确立后,招行展现出强大的战略执行力,围绕“一个KPI+两个App主战场+三个流程”体系不断细化、调整。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2年10月,招行网上银行的MAU达到了9,300万人,仅次于工/农/建三大国有行,较2017年1月增加了303.3%。

  金融科技发力重点在于打造线上优质体验,也是零售数字化的核心。我们认为优质的线上客户体验是零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具体包括:1)流畅的客户使用体验,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断点;2)丰富实用的各项功能。包括存贷汇、零售财富等全方位功能;3)简洁美观的界面设计;4)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和外部信息输入。这四个方面同样是我们在衡量零售数字化转型成果的重要考察方面。

  图表18:招行的战略发展——及早确立了零售作为转型方向,客户体验是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是唯一手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9:根据我们的调研,线上流程中招商银行使用的外部信息少、响应及时,并且流程无断点

  

  资料来源:各大银行网上银行App,中金公司研究部

  定量数据观察,招行移动端在活跃度、粘性、线上用户渗透率等指标上表现突出。我们关注到招商的线上月活人数基本与大行相当,但在单日打开频次高于大行App,在单次使用时长上低于大行App,打开频次更高意味着其场景建设覆盖了更加高频的金融场景如股票交易等。此外利用MAU/零售用户观察银行客户线上化水平,我们可以看到招商银行1H22该比值远高于同业,达到了45.6%,展现了更高的线上客户渗透率水平。

  图表20:招商银行网上银行App展现出高频低时长的特征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1:银行线上MAU与零售客户比值,招商银行在1H22达到45.6%,高于其他银行

  

  资料来源:Questmobile,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宁波银行:客户为中心深度经营,满足全方位需求

  宁波银行“客户中心”企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类似招行的客户优先、着重体验的产品矩阵服务企业客户,实现深度经营客户。在对公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宁波银行使用了类似于招商银行的思路,关注“客户为中心”和“线下业务线上化,线上业务移动化”,配合在对公领域“211”工程和“123”客户覆盖率计划:1)公司客户方面,宁波银行通过票据好管家、 财资大管家、政务新管家、易收宝等产品的矩阵进行线上化的全面服务,提高单一客户使用各类企业应用的比例,尽可能满足开票、收票、贴现、融资、托收等全流程线上服务需求;2)零售银行即小微企业银行方面,对于数字获客/风控要求更高:宁波银行通过对接外部大数据如政府税务数据等进行授信潜在客户批量化挖掘,利用网格化的推进模式和全方位的产品组合进行主动线上营销;审批风控上不断提高“快审快贷”业务的审批速度和无纸化审批能力;在多元需求上深度挖掘小微企业业务需求,尤其是现金管理、以及收汇款需求,分别通过易收宝和贸易融、金市通等应用满足。

  图表22:宁波银行的战略目标一以贯之,2021年形成“十中心”和“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研发体系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B端数字化我们关注B端客户服务和转化能力,宁波银行在B端有着丰富的产品布局,具备较强应用组件化能力,充分满足企业各个生命周期的需求,实现深度经营。宁波银行B端App包括财资大管家——面向政府机构和集团企业的财资管理平台,票据好管家,政务新管家——为政府、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外汇金管家——为进出口贸易企业和跨境投资企业提供结算、外汇交易等服务,易收宝——收款和账务管理工具。在此之上宁波银行还进行了应用的组件化能力的打造,例如其财资大管家可以在首页自定义企业所需要的功能,而第二页即是所有能选择的应用。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宁波银行可以尽可能地实现对于一家企业各类型的金融需求的满足,并通过帮助客户进行资金的管理(通过财资管理、账务管理、现金管理等方式)对客户数据进行深度地积累,从而丰富B端的企业画像,为上下游企业的授信、业务精准营销等提供基础,实现客户的深度经营。

  图表23:宁波银行B端丰富的产品矩阵,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业务需求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4:宁波银行有效客户数占比逐渐提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建设银行:科技基石长期投入,对外赋能同业

  建设银行是全面数字化转型较早的银行之一,在底层科技基础上进行了长期投入。基于新一代系统开发,建行进行不断迭代,纳入更多业务线应用,并且尽可能的不断融合总行、分行、支行间的业务限制,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重技术融合,还将一系列系统建设和流程改造的方法通过其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进行对外输出。

  图表25:建设银行数字化战略历程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建行通过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进行对外输出,业内已经建立起业务壁垒。银行的科技对外输出主要通过自身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完成,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类型主要分为:1)作为托管行,将同业的系统托管在己方的机房中,并帮助进行维护开发和业务共享。典型为兴业银行,其旗下兴业数金的数金云托管了部分长三角地区中小银行的系统。2)承接银行原有的开放平台,吸纳多元企业入驻,满足企业的支付、信贷等需求。典型为招银云创,承接了招行的CBS系统部分功能,纳入了超千家企业入驻,提供给企业资金管理、差旅管理等服 务。3)对外输出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典型为建信金科,帮助金融同业和政府客户搭建信贷核心系统、政府缴费等平台。建信金科是最早设立的银行的对外输出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科技子公司之一,服务了大量金融同业如政策行、农信社等,以及政务客户如重庆、贵州等西南五省“跨省通办”系统。

  图表26: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定位——服务于金融和政务客户,同时与金融IT厂商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7:建信金科主要的客户以政务、金融为主,承接各类系统开发工作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拆分银行数字化转型周期,植入科技基因任重道远

  回溯转型历程,银行数字化转型处于第二高峰

  银行的线上化的转型经过2016-2018/2019年后两个周期。我们认为随着线下业务的线上化,线上移动端是面对客户高频交互的主战场。以App的MAU作为观察对象,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以银行的移动端建设为参照,划分出三个周期:

  ?2016年前,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初探,但已经落后于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进程。银行在2016年后才普遍发力线上,大多数国有大行的数字化战略也在2016-2017年开始确立。

  ?2016-2019年,银行移动端建设的第一个高峰期,大行“战略先行”,自建非金融场景试错。银行移动端建设第一个高峰,国有行/股份行/区域行的MAU均开始快速增长。随后区域行经历了又一MAU增长高峰,2018年9月MAU平均同比增速达到88%。在第一个高峰期中,银行曾经试图自建一些线上的购物、社交类的App创建非金融场景,但是事实证明银行缺乏自建场景的能力。

  ?2019年后,疫情加速网上银行MAU增长。疫情导致线下场景受阻,驱使金融服务加速线上化,国有行/股份行的2020全年平均MAU同比增速达到17.3%,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大行全面数字化转型以“战略先行”,自上而下推进转型进程。我们关注到大多数头部大行,包括国有行和股份行,普遍采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形式推进科技与业务融合,并在转型初期均经历了“战略先行”。

  科技投入节奏看,目前不仅仅是线下业务线上化,而是融合新兴技术赋能业务发展。按照时间线进行划分:1)第一阶段,2015年左右银行主要投入在线下业务线上化的过程,表现为逐渐建立成型的应用矩阵。2)第二阶段,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头部银行主动拥抱新兴技术对线上业务线进行改造。近两年领先银行着重投入在基础设施领域,一方面满足未来高并发能力的系统底座要求,另一方面满足数据安全需求。关注组织架构看:1)领先银行已经具备了数字化战略进行自上而下统领,目前关注进行不同业务部门的打通,发挥数字资产的价值。2)部分亟待转型的中小银行仍然停留在不同部门进行独立地线上化业务转型的过程。

  图表28:移动互联网发展历程——第一波基础App微信、支付宝、淘宝等,第二波垂直类如携程、微博、爱奇艺,银行普遍在2016年开始发力,区域行在2018-2019年线上月活迎来又一增长高峰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银行的App选取2014年即已经开始统计的网上银行App

  图表29:数字化转型较早的头部大行均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全行最高度,与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0:数字化转型较早的头部大行转型节奏:先进行线上应用的打造,再配合新兴技术发展进行应用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横向与其他行业及国外领先银行比较,银行的研发投入较高,但是科技人才比例相对较低。通过处理我们发现银行业的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相对处于非科技行业里面较为靠前的水平,但是科技人才比例在非科技行业里面较为落后。

  组织敏捷和人才占比的薪资方面可能有所欠缺。银行业在近几年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力度,但是相当一部分被外部的集成商、基础软硬件开销占据,真正的人才数量、人才的薪酬并没有与资金投入的力度相匹配。我们认为仅仅靠资金的投入并不能完全支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多在组织架构、人才构成上的变化更加能体现出数字化的经营理念,目前银行可能处于科技投入前期但数字化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体系的过程,对比其他行业,未来在数字化敏捷组织上的投入可能更加重要。

  图表31:各行业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与科研人员占比对比,黄色代表头部银行业,科技人才占比相对落后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棕色代表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和科研人员比例普遍高于银行的行业,采用2022年10月A股该行业市值Top3的公司取加权平均值;黄色代表银行业的头部大行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和科研人员,包括招行、平安银行、建行、工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JPM、CITI科技投入口径为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xpense。

  未来大行深度挖掘数据资产价值,中小行亟待数字化转型

  我们测算未来银行业的科技投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速。现代商业银行建立在数字之上,不论存贷汇还是零售对公的客户,商业银行的一切经营行为不再是纸币时代地处理实物,而是在计算机平台上处理数字,在各项业务线上化之后形成的大量的数据资产蕴藏着业务相关的巨大价值。因此,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进行必然是长期的,也是可以直接提升业务端表现。

  图表32:银行业每年科技投入增长,我们估算2025E有望超过5,000亿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头部大行的数字化转型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用户数据,在组织架构变革和科技基础设施上也有了一定基础,未来需要更加注重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全面数字化转型较早,已经沉淀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头部大行如工行、建行等网上银行App的MAU已经稳定在1亿人次以上,数据资产的沉淀规模体量较大。我们认为在后续的数字化转型中,大行将更多地注重在:1)科技底座的夯实,包括不同系统国产替代、云平台打造等,以应对未来的交易量需求、快速开发能力和数据安全需求。2)针对于细分客群的应用迭代,包括面向老年人、小微商户、企业客户的各类应用的不断迭代。3)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包括内部的数据通过中台的方式进行打通融合并作用于获客与业务端,对外通过公共平台、征信、数据合作还有新兴的隐私计算等方式进行合规地数据获取。此外,数字资产的价值估值也是重要命题,已经有银行如光大银行进行过尝试[1],于2021年1月发布了《商业银行数字资产估值白皮书》。

  图表33:头部大行持续夯实基础设施底座,通过数据中台方式尝试打通数据壁垒,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对于中小银行,普遍数字化转型处于早期阶段,我们建议将数字化提升至战略最高度,并形成切合未来重点发展客群,当前发展模式,可长期执行的数字化战略核心规划。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主要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其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早期阶段,并没有清晰的数字化战略,也没有提升至全行高度,而数字化转型本身需要多部门协同,在转型开始需要统一统领和部署,自上而下地推动。

  零售和小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均需要通过打造流程体验极佳的应用来统领后续的制度、架构、人才、科技投入等转型。在战略确定之后,我们关注到很多的银行即使制定了战略,但是部门之间仍然具备隔阂,数据不互通,难以形成合力也难以对数据资产的价值进行挖掘。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战略的自上而下推动是需要具体的环节作为抓手,通过KPI的进行投入产出考核,对应地更改组织架构和人才构成以适应新的业务形式,再通过实在的科技投资补足基础设施的支撑短板。我们认为,移动端应用作为银行内部组织和人与科技硬件的连接点,作为银行内部与新兴零售C端和B端小微的连接点,是最好的统领后续的制度、架构、人才、科技投入等转型的抓手。

  敏捷转型是业务和科技的结合,被广泛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敏捷化的转型指的是将科技人员与相似的业务人员组合形成小组,针对于线上业务流程改造需求和反馈进行快速响应。例如招行2021年的组织架构与2015年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总行层面设立了金融科技办公室,在零售部门中的财富部门成立了零售战略联盟,零售设立了消费金融中心,在科技部门设立了零售和批发的应用研发中心。

  图表34:从好的线上化流程开始,统领组织架构、人才、科技投入转型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5:通过业务和科技部门紧密贴合的方式可以快速响应移动端的改造需求,响应客户的需求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6:招商银行2015年的组织架构和2021年对比,2021年增加了金融科技办公室、零售战略联盟、消费金融中心以及信息技术部旗下的零售应用研发、批发应用研发、基础设施研发、数据资产等中心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3年1月4日已经发布的《数字银行2:数据要素驱动数字银行新模式》

  张帅帅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6060001;SFC CE Ref:BHQ055

  刘砺寒 联系人 SAC 执证编号:S0080121110083

  法律声明

  向上滑动参见完整法律声明及二维码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