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工,预计2021年建成

  半岛记者 娄花

  9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工仪式在青岛蓝谷举行。

  据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位于滨海大道以东、港中旅海泉湾以北,紧邻青岛地铁 11 号线、滨海大道等,总占地面积14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73438 平方米。交流中心与已开工的教学科研区呈东西两侧轴带布局,主要定位于打造世界领先的、现代功能设施完善的、开展国际学术及创新会议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除北京外又一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研讨重地。

  青岛蓝谷管理局副局长李杰表示,把项目建设作为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工作抓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进一步统筹资源,强化协调,加大力度,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我们将组织起最强大的施工力量,倒排工期,加班加点,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确保项目在既定时间节点内交付使用,创造项目建设‘蓝谷速度’‘蓝谷质量’,助力青岛蓝谷城市发展和国际海洋名城建设。”施工企业负责人说。

  据了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聚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创新思想碰撞、最新科技成果发布和实现资源共享的高端平台,将进一步提升蓝谷的公共服务配套和城市品质,将进一步助推蓝谷乃至青岛加快成为高端人才荟萃、优势资源富集、更具发展活力的海洋科技创新排头兵、试验区和策源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一期建设用地约700多亩,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多万㎡,其中,国际交流区地上建筑包括国际专家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教学科研区地上建筑包括图书馆、行政办公、公共教学实验片区、学生宿舍、核心学院、体育馆及部分生活辅助设施等,一期工程预计2021年建成。

  解读:

  先期启动中德学院等本科和研究生培养

  将形成“南山大、北北航”的高校布局

  为何要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设置哪些学科,何时建成?半岛记者进行了采访。

  青岛蓝谷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深入贯彻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引领空天技术融合海洋学科交叉发展,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促进地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青岛市建设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青岛市政府研究商定,在青岛蓝谷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

  未来沿青岛地铁11号线,将形成“南山大、北北航”的高校布局。拟先期入驻启动中德学院、亚太国际空间学院(亚太学院)、微电子学院三所学院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拟设立工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进行研究生培养;拟逐步开办航空航天、材料科学、智能制造、微电子、仪器仪表、智能交通、生物医学工程等7个特色学科专业。

  青岛市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着力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青岛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区域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北航青岛国际科教新城位于青岛蓝谷,是青岛市构筑创新发展高地的核心区。青岛市的发展规划为北航在蓝谷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面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战略导向,充分发挥校地资源和优势,增强青岛蓝谷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青岛市蓝谷创新核心区建设及北航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三所学院是这样定位的

  中德学院(青岛):拟由北航与德国知名理工科大学联合建立的北航二级学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为一体,旨在建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研究型学院。

  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德国高校共同设计制定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工程或跨学科领域建立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并面向全球招收优秀学生。在科学研究、师资和管理团队、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亚太国际空间学院(亚太学院):拟利用学校空天信专业融合综合优势,以及建于学校的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的平台条件和教育资源,对国内、亚太区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空间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的优质教育,以培养“大视野、宽口径、重应用、国际化”的卓越空间技术应用工程师为专业培养目标,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和商业航天国际化提供人才储备。

  面向未来二十年,围绕亚太地区各国家急需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人才需求,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位一体的通用空间技术应用为特色专业方向,在提供宽广的卫星应用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强调卓越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专业高水平学生培养需要,建设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本专业需要建设卫星通信技术实验室、以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导航综合实验室和遥感与GIS专业实验室三个专业实验室,根据规划分批建设。

  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将促进集成电路设计、微纳器件加工、封装、测试等方向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北航的学科体系。

  微电子学院拟将以学校的相关优势学科为支撑,加强与集成电路领域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的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集成电路工程高端人才,充分推动相关学科专业国际化发展。

  根据规划,拟在二期陆续建设工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

  建设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

  学科实验室方面,青岛蓝谷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围绕青岛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发展需求,拟重点在航空航天、仪器仪表、材料工程、医工交叉、智能交通等方向,引进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团队,搭建一批高端研发平台。重点建设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智能车辆研究中心、高速铁路列车复杂环境试验系统、高性能轻质新材料研究中心,打造相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和国家科技创新高地。

  比如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围绕青岛市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发展战略,建设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深海空间站是支撑海洋与大陆架主权争议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十三五”以来实施的重大工程及项目,“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是我国深海空间站研发“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支撑。

  面向1500m乃至3000m大潜深、长达60天水下逗留、载人等深海空间站的发展需求,直径5m~8m的钛合金特大型耐压舱体高性能低成本制造、载人舱生命保障、环境控制与大气再生及量子陀螺载荷试验等,成为“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的重大关键技术。

  “十三五”期间,将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及相关部委、集团经费支持,同时希望青岛市政府配套经费,突破“龙宫一号”建造核心关键技术,保障“龙宫一号”顺利研制,以北航元素支撑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空间站的持续发展。

  实验平台建设拟包括:钛合金特大型耐压舱体高性能高效低成本增材制造;深海生命保障研究;环境控制与大气再生系统;量子陀螺验证载荷。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车辆研究中心:拟将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车辆开展新能源动力传动系统关键技术、车辆环境感知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该中心将成为青岛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车辆前沿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对青岛市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辐射全国,促进区域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实现车辆的节能减排和智能化发展。

  此外,还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工程化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一流科技产业园区,服务青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