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养育一个向阳而生的感恩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总想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给予他,伴他成长,望他成材!但孩子长大后,有的却选择离开,不管是身体上的远离还是心理上疏远,他们对家、对父母都没有感情,更感恩,甚至潜藏怨恨。

  长久的陪伴,悉心的照料,为什么却换不来孩子成才后的感恩与回报呢?其实教育孩子就像雕刻心中的完美塑像,要倾注细心、爱护、真情及有效的付出,刻画出的模型才会是自己想要的。

  孩子的成长往往伴随逆反和自主意识的完善,假如处理不当,父母的一个不经意行为,可能就将孩子内心的阴暗面无限扩大,独立后再也回不到,那个对你温柔以笑的孩童时刻。

  虽说父母教育孩子可以率性而为,不断尝试,甚至可以承诺又可以撕毁承诺,可以哄骗又用上武力威胁,但这些恰恰埋下了他们成年后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种子。

  这时我们更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指导,而不是一味的否定,欺骗,应付他,而是给予他积极关注和期望,促使内心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孩子成长后才会感恩,因为他们是向阳而生,所以为会理解并回报父母。

  01想要孩子长大后不远离你,现在就不要远离他,隐形父母式教育功夫会全白费

  孩子为什么会在长大后从内心想彻底远离父母呢?其实这主要是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与关,回想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会给孩子贴上“叛逆”、“不孝”、“平庸”的标签。

  这种内心标签化不仅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放在了错误位置,也将孩子放在了亲子教育的对立面,消极的期望往往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在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已经散发了消极的引导作用,孩子内心容易践行你的错误灌输,现实就成长为你口中的标签人。

  当孩子对我们无话可说,甚至疏远、怨恨时,内心是否有一丝。本应是世界上最亲的人,却把孩子养成了“只想逃离这个家”的模样,这一切都是隐形父母式教育所造成的。

  其实,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愿意陪伴孩子成长,但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我们口中的标签人呢?这不是父母缺位所造成,而父母在位却“隐形”所导致。

  1、父母不信守承诺式的隐形养育

  姑姑对堂弟说:“你只要学会骑车,我就给你买辆山地自行车”,堂弟在无人指导,多次受伤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终于学会了。既期待姑姑的表扬又期待山地车的到来。

  但姑姑总是敷衍,几次过后堂弟就失望了,心离父母越来越远,因为他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视,妈妈不守承诺。这是一种隐形的错误关注。

  姑姑的做法是许多父母常用的鼓励与拖延战术,看似效果不错,殊不知,一句玩笑下的随口承诺,可能会摧毁孩子诚信的整片天空。累积到长大后,性格自然就变得多疑,那么在交友过程中又如何纯真以待!

  姑姑的隐形不在于她没陪伴,在于没有及时的关注和引导孩子,没有效果的培育相当于没有角色的存在。

  曾有调查,“父母说话不算”在最不满意家长行为中排第一,可想而知父母的随口承诺,没践行后给孩子心理造成的冲击是永远的伤害。

  2、未把孩子当独立人的隐形,孩子是你的产品,但不是你的试验品与附属品

  许多孩子在父母的重压下只顾及学习,成长中丧失了自我,堂弟曾说:“高中三年我没有朋友、没有自由,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拿出让父母引以为傲的成绩单”。

  由此可知道,姑姑看似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却是将他当成了“试验品”与“附属品”,让他不能形成独立受尊重的个性,用自己的自主意识去思考人生,独立后的他怎么会懂得尊重父母并回报感恩呢?

  这样的教育,缺失了“爱”的关怀,是“爱”的隐形,没有爱何谈恩情在。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过度的期盼、掌控、却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只会成为助推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的单向力。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应该是孩子的参谋师,而不是孩子的决策师,他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思想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父母的引导。“爱”并不是代理,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它的存在,否则与隐形无异,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父母。

  3、冷漠无疑是隐形教育最突出的体现,像一把利剑,插在孩子健全的心上

  当孩子伤心难过时,你轻飘飘地说:“至于吗?”当孩子考100分时,你满不在乎地说:“知道了,别骄傲”。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我并不重要。隐形式父母所带来的冷漠,其实就是“冷暴力”。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而这个精神胚胎要长成什么样子,父母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冷暴力”的无形伤害往往来自父母的隐形存在,父母的冷漠对待,那么爱何处存在,必然导致孩子与我们渐行渐远。这种精神上的虐待所带来的伤害,就像一把利剑,插在孩子健全的心上,伤口一世难以愈合,基长大后不愿回归家庭,也是情有可原。

  02父母为什么总喜欢采取上面哪些方法来教育孩子呢?

  其实,导致父母不断这样对待孩子的原因是由他们内心的心理机制所指引后行为:一方面是父母的无知,他们渴望对孩子好,希望孩子成才,但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错误的教育方式,将孩子越推越远;另一方面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率性而教!

  1、应付心理

  其实每个父母都不容易,要工作养家,还要育子教育,我是父母我说了算,先将自己放在了伦理的制高点上。

  那么对待孩子的需求和承诺,就会应付式教育,我得先把他哄过去,应付了眼前的问题,方便自己更有精力做其他事情。当然每个父母面对孩子时都 会有不耐烦的时候,但即使再无可奈何,应付得了一时,却应付不了一世。孩子内心关于诚信的需求爱的陪伴并没有减少,长大后心灵的远离就来自应付的推动。

  2、权威主义

  在传统中,许多父母都有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思想,特别在面对弱小孩子时更想要树立权威,往往会给孩子标签和定义。比如:“笨”、“不听话”、“失望”等等。

  其实,这是基于自己的优势地位,想通过权威来展现自己内在小孩所渴望的权势投射,但是绝对的控制导致绝对的远离,因为孩子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会更胜以往。

  良好的亲子关系本应该是“尊重——共同协商式”的,这样才会让亲子教育效果更好,家庭和谐健康。

  3、不顺投射

  父母的人生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难免会有心情起伏,这时就会将自己的不顺利投射到现实亲子教育中,便对孩子冷漠无比,其实是一个负能量情绪的间接转移。

  孩子本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你冷漠待他,延续出的结局就他独立后的远离。父母在做事时,如何积极关注孩子,让他感受到爱和尊重,才是亲子教育中的积极状态,也才能健全他内心的发展。

  03如何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成就一个向阳而生,与父母紧密相连的孩子呢?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使人向坏的放向发展。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远离,感觉犹如信念崩塌,崩塌的不止是对父母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有所怀疑,连带产生出对父母怨恨的敌意。

  那么在积极的期待下,父母便会采取积极的对待。便会给予足够的关心、鼓励、引导、支持,让孩子向阳而生。

  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指导,就是让积极的现形陪伴与爱的倾注落在实处,能取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孩子永远与父母紧密相连。

  一是积极互动,信守承诺

  一个努力完成目标的孩子真的很棒,一个信守承诺的父母真的很好,父母信守对孩子的许诺,其实是灌输正确的三观,传达做人的道理,同时又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往后的生活也会更有勇气、更有担当。

  父母说到做到,积极对待,假如特殊原因不能实现承诺时,不如积极跟孩子说明情况以取得谅解,这是一种积极关注的状态,其实孩子要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兑现,而是感受父母的爱在他身上。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永远将积极的关注点放在他的身上,那么看到的自然是事物的美好一面,内心肯定面向骄阳,蓬勃生机。

  二是爱的倾注,让他感受重视

  许多父母认为“耻辱教育”下的打击能让孩子“知耻而后勇”,所以喜欢从负面,从消极的角度去刺激孩子的成长,殊不知这样“贬低”式否定,会让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变得自卑。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受和重视,才是他成长过程中内心真正的需要。适当的赞美和鼓励很重要。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期望促使孩子向好的放心发展,赞美和鼓励的情绪给予,细心体会他的心理,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其是在暖阳下生长,那么成长后的孩子便会积极阳光。懂得感恩与孝顺。

  爱是表达、爱是尊重、是妈妈的笑脸、是情绪的传递,学会赏识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孩子迟早会扶摇直上、直冲蓝天。

  三是换位思考,走进内心

  孩子内心最不喜欢的是你把当成孩子,期望的你把他当成你!所以父母的换位思考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心里。

  你认为的“鸡毛蒜皮”却可是孩子的参天大事。耐心倾听他的小事,才能共情沟通走进孩子内心,站在他的角度评判感受,理解他的真实想法,你们的心才是相连的。孩子只会靠的越来越紧,怎么会远离呢?用共情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真正的换位思考,更容易让他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常存感恩之心。

  结语:

  “如果我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你可能早已离我而去”,这句话用在亲子教育上同样合适,亲子关系是反应家庭教育的晴雨表,你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回赠给你何种关系。

  而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里一定留有尊重、理解和爱的痕迹。而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导我们的亲子教育,自然能产生“期待效应”下的效果。

  而期待所产生的信念,发挥在积极层面的体现,就你的孩子成为了你想雕塑的模样,积极又健壮!向阳而绽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点击“蓝字”查看更多文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