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院士逝世

  据华中科技大学官网11月5日消息,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叔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4日22时53分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89岁。

  杨叔子院士遗体告别时间:2022年11月8日上午;地点:武昌殡仪馆。

  

  图片来源:华科大官网

  据介绍,杨叔子院士1933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并留校任教,198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曾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

  杨叔子院士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交叉研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成就卓著。他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解决了切削过程中的颤振问题并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的国际难题;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智能制造探索性研究,牵头承担了智能制造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基础性重点项目,是我国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的开拓者,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及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

  杨叔子院士在我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长期致力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杨叔子院士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六十多年持之以恒立德树人,主持国家级教学项目,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指导研究生150多名,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工程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栋梁之材。

  杨叔子院士的逝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是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资料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网

  《中国科学报》在早年就科研人员离开科研的现象采访杨叔子院士时,他说:“要创新,就要有社会责任感。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真的有责任感,面对任何外界诱惑都会不为所动。”

  他当时回忆,新中国建立之初,百业待兴,很多干部最初并不懂得如何搞工业、搞教育、搞科研,但因工作需要,改了行,最后很多人都取得显著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所以,“能够取得成就,第一是因为有兴趣、天资,再就是因为有使命感、责任心。两点都具备的人,一定极为杰出。历史上极为杰出的人物莫不如此”。

  “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真正的、最有人生价值的追求,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杨叔子说。

  

  图片来源:中科院官网

  2015年1月,杨叔子院士在《人民日报》撰文谈教学方法。

  他在文章中写道:教学质量的优劣,讲课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原因有三:第一,业务水平或学术水平低下,不懂教学内容或只懂皮毛,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课的内容怎么讲得清楚、深刻?更何谈能有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呢?第二,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敷衍塞责,哪能谈得上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钻研呢?教学方法怎么会好呢?第三,即使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如果教学方法本身不好,也教不好。可以认为,教学方法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讲授的成败。教学质量高,课堂讲授好,主要不是当时听者津津有味,而是听后咀嚼,其理甚清,其旨甚明,其味无穷,其义深远。哗众取宠、言之无物,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来源:中科院官网等

  欢迎关注“政事儿”

  了解新鲜时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