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宫灯在寂寞中闪烁

  

  今日恰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如今,元宵节到了,人们却很少能寻觅到观赏宫灯的地方。满街亮起的是五彩斑斓的霓虹灯、LED灯,繁华中少了些许传统节日的气氛,而作为非遗项目的传统宫灯却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北京宫灯曾创下辉煌

  1915年“文盛斋灯画扇庄”(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前身)曾以宫灯等工艺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了金牌和奖状。

  元宵节的宫灯在古人词下呈现魅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作为宫灯的代表,北京宫灯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制作精美,用料讲究,框架多用竹子、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进行捆扎。外绷彩绘纱绢,下垂流苏,口饰金边,十分艳丽端庄。既有照明的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北京宫灯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美术红灯厂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中心经理翟玉良。

  翟玉良拥有北京宫灯专业技师、北京传统宫灯技艺传承人的名衔,他告诉记者,过去全国宫灯艺人云集北京,形成了以宫纱灯为主的传统特色工艺。北京灯市口曾有盛极一时的灯市。清末,宫灯制作技艺传入民间,“文盛斋”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灯笼铺。1915年“文盛斋灯画扇庄”(北京市美术红灯厂前身)以宫灯等工艺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牌和奖状。

  宫灯是传统中国的标志

  四合院、仿古建筑、驻外机构需要宫灯装饰,它是传统中国的标志。北京宫灯还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宫灯行业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后来的北京美术红灯厂、宫灯木刻厂。他们开发新产品,其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六个对称面的“六方宫灯”,分上宽下窄两层:上层六根短立柱头上雕龙、凤头,下层六根长立柱外侧有镂空花牙。上、下层六柱间各镶一块画屏,所绘大都为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福寿延年等,宫廷色彩较浓;二是从六方宫灯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花灯”,用料大都是红木、紫檀木、花梨、楠木等贵重木材,制作上要求雕刻技艺全面。品种有吊灯、壁灯、台灯、戳灯四种。翟玉良表示,宫灯不光是传统节日装饰,北京的四合院、仿古建筑需要有宫灯的装饰。宾馆、饭店的中餐厅里也需要挂宫灯,老外也有喜欢宫灯的,它是传统中国的标志。

  渐行渐远的北京宫灯

  宫灯厂最红火时有将近400人,现在厂里很多老人都退休了,还剩下几十人,年轻人已经很少有耐心去学习这样的传统工艺了。

  尽管在翟玉良眼中北京宫灯的影响力因为有了“非遗”的名录而大增,因为老字号的品牌知名度而坐等客来,因为老师傅们传承的精良技艺而质量高人一等,但他同时也承认,如今美术红灯厂的市场份额比最辉煌的时候有所萎缩,市场竞争力也不如周边的小作坊。

  翟玉良告诉记者:“宫灯厂最红火时有将近400人,那时宫灯销售以出口为主,出口公司包销,我们做多少出口公司销多少,剩下的卖给国内。现在的销售从国外转到国内。我们主要经营就是靠订单,客户一般都是一些老客户,老客户再发展一批新客户,客户传客户,基本都是这么来的。”而记者在一些餐厅了解到,很多餐厅大到外挂的红灯笼,小到店内的宫灯、彩灯,都是从批发市场进的货。按这些餐厅的说法,价格高和等候期长是他们放弃选择红灯厂这样老字号的原因。

  对此,翟玉良表示,现在市场上简易的红灯笼需求比较大,这种红灯笼的工艺比较简单,也比较好学,哪儿都可以做,只不过是做得精与不精的问题。“要扩大市场,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更需要大的资金投入搞一些新的品种研发,以适应老百姓的口味。”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宫灯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人员老化、人才匮乏、影响传承。“我今年已经57岁了,很快就奔六十了,现在厂里很多老人都退休了,还剩下几十人,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爱干这个活,主要是工作苦、待遇低,一个月也就2000元。宫灯技术是个慢工细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琢磨,没个三五年学不出东西,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耐心去学习这样的传统工艺了。我们现在的传承就是新人跟着老人一块干、一块学,有什么不成的指点他们一下,更不要谈拜师带徒弟了。”此外,税收较高也是一个制约因素。现行政策要收17%的所得税,从“非遗”的角度看,宫灯的传承工作还是需要政策扶持的。

  (下转D2版)

  商报记者 吴颖 刘亚力 徐慧 张笑嫣

  北京商报《老字号周刊》

  顾问团名单

  安惠民 李士靖 姜俊贤

  赵 书 刘一达 王茹芹

  王成荣 刘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