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升级

  鼎新焰烈,革故旗飘。与新世纪同步而生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以教育责任和道义为自觉担当,坚持不懈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着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战略,2003年即被誉为湖北省大众化教育创新改革一面旗帜,并获国家教育部门全国独立学院“新机制、新模式”改革经验重点推介。该校视人才培养质量为永恒生命线的办学执守,无疑诠释了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内在密码。

  以现实需求为牵引点,促进人才培养转型

  面对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转型,该校率先由办学之初参照母体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迅速转向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现实,确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科学定位,并渐次形成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在全国同类院校普经规模快速扩张期后,该校及时组织第一次全校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确立“走出精英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自己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改革目标。2006和2009年,相继展开两轮修订,指导思想是“以学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2011-2013年,又数次修订优化人才方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整合课程、突出实践”。历次修订都经历校外调研、内部讨论、制订草案、邀请校外专家进校评议等程序。经十余年教学改革实践,标志不断推陈出新的方案,已然建构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04年,城建学院于吉太教授将“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门课,整合为“土力学基础工程”一门课,虽学时大幅缩减,但经几年实践摸索,其教学内容分配更突出重点,更贴近实践需要。

  二、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一是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品牌专业和人才优势的带动作用。二是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各院系的能动作用。三是及时淘汰不符合社会需求、就业后劲差的专业。四是对基础好、力量强的专业加大经费投入。2010年,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获批“湖北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立项建设”。2012年,新闻传播学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立项”。广播电视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光电信息工程专业获批“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业前景好的品牌和特色专业群正蔚然兴起。新闻与法学院为进一步凸显学科优势,着手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报、一刊、一台、一网、一信息中心”,力求培养全媒体综合型人才。

  三、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一是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拓展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种课程类型,按学科搭建平台课程,专业课程采取模块化方式。二是注重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精品课程建设陆续立项40余门,建成验收校级精品课程15门,另20余门在建。年度组织开展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资源共享课程,提升课程建设的良好示范驱动作用,大大增强课程体系设置的有效性和含金量。三是引进网络通识选修课数据库,在满足学生必修课学习需要的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四是开通网络通识选修课平台。各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优势,遴选2—3个专业方向,设置提供学生选修,专业任选课中若适合作为公选课,可同时列入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

  四、不断深化因材施教理念。始终将因材施教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应有之义,积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建构灵活的教学实施机制,给因材施教以制度保障。制订人性化的转专业制度,本科生在校期间有三次机会可申请转专业,以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2008年启动英语分班教学,2009年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采取分级、分课型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授课问题。2013年,外语系探索施行“导师制”,即每位被遴选的优秀教师带六名学生,加强对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健康、就业及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引导。

  (二)创造成长成才的宽松条件,给因材施教以物质保障。建校初期,该校即建有“自主学习中心”,其人性化硬件环境在国内高校鲜见,同时开放通宵学习教室,为各类所需备考学生提供实名座位和参考资料;为满足考研、考证学生需要,图书馆推迟闭馆时间形成制度;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拨付数十万元用于学生创业资金帮扶,并帮助学生寻求创业机会;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和项目的自主研发,指派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多年来,学生考研录取比例约为当年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走上公务员岗位的学生数量年年增长;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达50%以上;在国家司法考试中,法学专业学生数年一次性通过率超越40%,逾全国高校通过率20%标准;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后,其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76%,远超全国所有院校平均通过率;涌现出众多创业者,工程管理专业2007届毕业生龚世威,在校期间即开始创业,在学校扶持下先后创办三家公司,并吸纳安置11名大学生,“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中位居湖北首位,现为多家公司董事长。

  以师资构建为切入点,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坚持“引进与培养同步、优化与提高并重”原则,注重队伍建设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策措施在教师成长中的导向作用。

  2006年以来,所有新进教师第一学历须为国家“985”和“211”重点高校,有名企工作经历和职称者优先;所有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培训试讲,择优录用。通过每年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公开示范课,实施教学质量奖、教学绩效奖评审,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老教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强化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制度,连续7年对教学单位实行学年度考核,其中师资培养纳入重点指标体系等,使得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担当中坚。截至目前,经考核遴选共发展骨干教师6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68人。2012年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学校参赛教师均获奖项,并涌现“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办学定位,该校在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大力提升教师实践创新能力。要求所有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两年内务必精通涉及本专业的实验项目,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为综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素养,教师业务进修及实践计划均列入院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定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的措施,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到重点大学访学。加强校企合作,安排青年教师带薪到企业生产、开发、服务一线顶岗实践培训。对外语课教师采取聘请外籍教师来校培训,组织教师赴国外大学接受培训。2009年,遴选15名优秀英语青年教师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培训,此举开全国独立院校之先河。2013年,选派19名机电学院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占该院全体教师的82%。同年,城建学院推行科研经费资助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教研活动中成长。

  二、大力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教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具有基础性、常规性、普惠性。该校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师德师能建设,一方面激发教师用心用情立德树人,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点燃学生创新火种。学校专门构建了学生评教、院系同行评教、校顾问委员会专家评教相结合的“三级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并覆盖所有专职教师,以及时对授课情况和效果进行反馈改进,同时教师综合测评结果与待遇职称奖励挂钩。

  以素质能力为着力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标准界定的现实需要和本质要求。该校坚持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完善制度安排,实现硬件、软件的有机合理配置和协调高效运转。

  一、坚持推进实验室建设,夯实实践教学基础。至今已组建基础及专业实验室46个,如数控、光信息、通信、网络、新闻传播和模拟法庭等,涵盖理工、经管、文法、外语和艺术学科大类所有专业。加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全方位改革探索,各实验室功能取得突破,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夯实实践教学基础。

  二、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科研相结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内容。2007年建立教学研究专项基金,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历年累计承担校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58项,其中省级及以上43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积极开展教研成果应用推广活动,多项成果获2012年湖北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2013年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承担省部级、市厅级科研课题项目共20余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各类企事业单位课题50余项,年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同时还获国家专利授权共30余项,其中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近20项。项目运行直接推动和丰富了实践教学,部分学生还直接参与项目中, 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三、坚持双赢性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平台。该校坚持“双赢”原则,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巩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8个。2008年,全国台资企业协会在该校设立全国首家台企人才培养基地,担负大陆6万余家台企人才培养选拔任务。此外还建有包括沙特阿拉伯海外跨国公司、甲骨文(oracle)中国公司、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中建三局、楚天都市报、湖北卫视、美尔雅期货等众多名企在内的实践平台,学生在现实生产实践中不断获得创新和就业能力。

  四、坚持科技创新常态化,培育实践创新精神。一是出台制度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相关办法明文规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提倡和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并予以认可。创新成果包括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文艺作品、已被实际采用的工程设计、已获批准的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二是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和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这些措施和活动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砥砺十三载,学校毕业生质量广获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部分工科专业达95%。近千人被国家外交部门、水利部门等国家省市机关录用为公务员。迄今已有2100余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德、加、日等国家及港、澳地区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演讲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大赛中,共计千余人次获奖,其中20余人次获国家竞赛一等奖,40人次获省级竞赛一等奖。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该校屡屡跻身于全国“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竞争力调查十佳样本院校”、“全国最佳独立学院”之一、湖北省“十大创新高校实践基地”等行列。2006-2013年,曾连续八届蝉联中国一流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2011年,该校荣登《中国两岸四地教育排行榜》,并居“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之首。翌年,再拔中国五星级民办大学头筹,且获“中国两岸四地最佳私立(民办)大学”之一美誉。回首展望,正如校长周进所言,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要不断激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正能量,助圆广大学子成才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路上,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招实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竭力为莘莘学子筑梦追梦圆梦。(丁炜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