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择校参考:北京部分重点中学2010之印象

  连续写了4年“北京校长印象”,今年我决定暂停写作“校长印象”改写“北京学校印象”。学校印象写起来很难,因本人不是教育专家,写起来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但好在我有记者身份,接触过一些学校,对所写作的学校有点儿印象——况且只是“印象”,不是定论,所以我勇敢地敲动了键盘。一家之言,说说而已。欠妥之处,敬请谅解。学校排名不分先后。——老廖:关于教育的一孔之见

  ■北京二中

  二中今年的新闻关注点应该是获得了北大2011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

  年长一些的人知道,二中在老校长“梁新儒时代”登上了一座历史的高峰。二中师生庆幸的是,二中的历史在持续中获得了新的发展,近10年来,钮小桦校长让二中登上了一座高峰。

  二中的校园文化是超凡脱俗的,超前的,它绝不会为了中高考升学率放弃自身的教育理想,当然它的高考总体上多年来傲视东城,每年超过95%的学生升入重点大学,已有6次向北京市输送高考状元。

  二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诠释着“空气养人”的校园文化理念。学生是二中的主人,二中建有北京独有的学生博物馆,博物馆记录着每一时代的学生用过的学生证、三好学生证、成绩册等资料。二中设计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约170门课程。建设了约50个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的培养,二中敢于大手笔地投入。它有以学生命名的工作室。两年前,我曾亲眼看到过二中优秀的高考生根据古典小说设计打造的各种古代兵器,见到了其他诸多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

  二中分校已由二中统一管理。听说二中分校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一位择校二中分校的学生家长称自己择校“选对了”。不过,在应试教育压力巨大的今天,让孩子轻松学习其实是奢侈而危险的想法。

  ■北京五中

  五中曾经是原东城教师培养的摇篮,是原东城教育的“黄埔军校”,原东城的很多名教师、校长都出自于五中。今天,五中的高级教师尤其是特级教师人数在新东城也是名列前茅。

  校本课程是五中的传统优势。15年前,五中就开设全校性选修课,今天,学校校本课程近200项,包括文学戏剧语言类、思维科技类、心理发展类、生活操作类及体育、艺术、美学类课程。五中还在北京最早开设“心理”校本必修课。

  五中的高考持续的东城保持领先水平。今年,五中有5名同学获得原东城区高考单科第一名,考生齐肇楠获得北京市文科状元。

  说五中,不能不提老校长吴昌顺。老教师们曾经深情地说,五中最强盛的时代是“吴昌顺时代”。吴老先生和二中老校长梁新儒在原东城教育史上可谓平分秋色,两人都是北京市的名校长,都是教育专家,都是学问家。当时的北京没有今天这么多名校,二中和五中的地位相对来说比今天还要高。

  特级教师吴昌顺先生上课常常令学生和听课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一位老东城教师的原话,“吴校长给学生讲鲁迅,讲人文只是,讲得那样出神入化!”吴校长身上带着中国上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耿介,富有教育的良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遗憾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并不太多。吴昌顺校长卸任之后,五中短短几年换了4位校长。这些校长延续了五中的文化,五中正按照五中自身的规律稳健发展。新东城期待已任职两年的现任校长尚金华再现五中鼎盛时期的荣光,这位全才全能的校长办学值得期待。

  ■景山学校

  一位母亲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由于搬家后离景山学校太远了,这位母亲给孩子找了一所中高考成绩不在景山之下的学校转学。这所学校的校长要求孩子考试一下,成绩只要过得去就可接收。但孩子对母亲说,我不想离开景山,而且我也肯定考不上那所学校。考完后,母亲问孩子考得怎样,孩子“一脸坏笑”地说肯定考不上。果然,孩子考得异常糟糕,转学之梦泡汤了。后来,母亲才知道,因为不想离开景山,孩子故意不答题或答错题。

  这位母亲在教委工作。她分析说,景山的学生特别爱景山,因为景山的活动多,课堂教学很快乐,每个孩子在景山都能找到其得意之处,有成就感,有过人之处。景山的班额控制得很严,最多40人多一点,这样老师管理起来方便,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景山没有玩命地死抓中高考,但中高考成绩在东城依然不错。

  我真为景山的办学叫好!一所学校能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被个别尖子生的价值所湮没,还有什么比这样更好的教育呢?

  在百度贴吧,一位景山学生将学校称为“一等一的好学校”,帖子说,在景山上小学,成绩好还可以直升本校初中,老师起码有一半是市级优秀教师,而且极其负责,什么时候碰到不明白的东西或者难事去找老师都会得到很满意的答复。景山的课外活动在国内算很多的了……不得不承认,景山的确是有不少高干子弟,但是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牛气逼人的感觉,反倒是很合得来——至少98%是这样子的。景山基本上不管发型的。嗬嗬,开个玩笑,女生不留披肩发就可以了。总之,我认为景山基本上是北京最适合学习+生活的学校……

  景山学校前不久度过了50年校庆。当天,来自全国的数百位校长在这里听了景山老师的课。这些校长们对景山怀有敬畏之情,纷纷在小平同志的题词下拍照。多年来,景山自编的教材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被全国10个省市的60多所学校使用。这所中宣部创办的教改试验校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小学和初中实行五四学制。由于具有红色背景,出现在景山校庆纪念册中的大人物远非一般学校能比。

  ■北京55中

  55中是一所市重点校、市级示范高中校。客观地说,这所学校的中高考质量在东城排不到前面。其实,作为市重点校,55中的教育质量一直没有像二中、五中那样辉煌过。它被评为市重点,与它当时在外事上的地位相关。1975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有关批示,当时北京市革委会决定55中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第一所涉外教育学校。市人大大会通过决议为改善涉外教育办学条件,为55中新扩建校舍。涉外教育从此成为55中办学的重要特色,也是55中区别于其它重点中学的基本特征。这样,55中由皇城根脚下的一所薄弱校一跃成为了可以招收外籍学生的窗口学校、市级重点校。55中国际部成立于1989年,时值名校长姚德仁任职期间。20多年来,先后接纳了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学生。1994年,五十五中被国际文凭组织(IBO)批准为中国第一所国际文凭学校,并指定为亚太地区总部国际文凭中学项目的示范校。大约10年来,55中经历了孟大军、蔡福全、陈茹珊、罗强等几位校长,这几位校长带领55中稳步前进,使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蔡福全现为新东城教育工委书记,陈茹珊为景山学校书记)。罗强校长曾任五中副校长,接着任职于东城督学室,随后主政55中。有关官员评价他“有思想”。55中的教育质量与27中、22中、65中相当。

  ■东直门中学

  东直门中学的前身就是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即“女二中”),始建于193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完中。文革前是北京市十所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被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近年来,东直门中学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应该是2005年,这一年,该校女生田禾摘取北京市理科状元桂冠。在北京这个名校林立的城市,往年的状元都出自那么几个学校。而当年,东直门中学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成为一匹黑马。田禾所在的班级46名同学中,有19人报考了北大、清华。

  东直门中学摘取状元的那年,学校校长是尚金华先生,书记是张雅文女士。后来,张雅文调任二中分校校长;再后来,尚金华调任五中校长。接替尚校长的是21中原校长赵景芝。赵校长到任的两年多来,东直门的辉煌得以延续。

  东直门还有三点值得说说,一是女篮有名,曾获全国重点校比赛第三名。二是每年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均给东直门中学保送及推荐上大学的名额。三是东直门的校园很漂亮,位置好。

  ■北京171中学

  “北京一七一中学”校名几个字是欧阳中石先生所题,欧阳先生曾在这里任教。这所学校始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代,原名为红旗学校,学生半工半读。1969年改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972年起改用现名,后被定为区重点。目前一校两址。

  171的教育质量颇高,有些指标甚至可与本区市重点校比拼。去年,171理科实验班平均635分,半数学生数学单科成绩140分以上。文科实验班平均分高达611。5分,4人位列东城区文科考生前10名,另有3人摘得东城区单科冠军。今年171重点线突破94%。高分段优秀学生人数名列全区前茅。网上曾有一条热帖很受追捧,称“二中五中171齐驱——东城教育出现三足鼎立局面”,可见有不少人已将171视为市重点校。171也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向往的热门校。

  171中学名校地位的奠定,与东城名校长周柏年相关。周老先生当年把196中这所薄弱校打理好后,被调任171。他使171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了超速发展,把学校办出了品牌。接任周校长的是袁为民女士,她使171的品牌进一步增值(袁为民后调任东城教育工委书记)。2007年,教学副校长陈爱玉女士任校长,她使171这所原东城、新东城最大中学的品牌价值再次提升。

  ■北京166中学

  我们先回顾一下原东城教育史上的前一个“黄金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城教育涌现了多位名校长:二中老校长梁新儒、五中老校长吴昌顺、171中学校长周柏年、东直门中学校长范崇禧、55中校长姚德仁、166中学校长刘学良。刘老先生耿介,正直,一心扑在办学上,深居简出,据说因为很少上教委开会,教委很多干部都不知他长得啥样。这些老校长为东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刘校长大胆启用年轻干部,目前北京一中校长汤朝晖、165中校长单志敏都是刘校长选任的校级干部。现在汇佳学校任执行校长的赵文秀女士曾在和平里中学任校长。其时,和平里中学并给171中学后,赵校长在166中接替刘学良校长。教委后来又把原128中校舍划给了166中,作为166中初中部。赵校长办学有章法,干练,使166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王蕾校长去年接替赵校长,口碑不错。

  166有着悠久的办学史。在20世纪初的北京,提起最好的中学有“男育英、女贝满”的说法。这是指育英男中与贝满女中,两所由美国基督教会公理会创建的在北京较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当时,贝满的校歌唱道:“你永远记得我们佟府么?它便是我们第二安乐家。静静的曲巷门前少人喧,深深的庭院丛树碧无暇。朝阳里琅琅诵破万卷书,笑语间尽是手足情欢洽……”从歌词中可以感到学校清幽的环境,勤奋的学风,融洽的师生关系。冰心于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贝满。166的冰心文学社在学生社团中享有盛名。166中的知名校友值得一说,原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166中的中高考成绩过硬,学生人数不多,但今年600分以上的考生就41人,有几人保送或考入北大清华。

  ■北京27中

  27中在东华门边上,前身是孔德学校,由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先烈李大钊曾在此任教。27中有许多知名校友,如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剧作家吴祖光、音乐家吴祖强、才女石评梅、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等。出了这些名人老校友,至少说明27中在东城教育史上是有地位的。这些年,27中在教委的地位正处于提高之中,中高考成绩紧随重点校之后。这所学校办学规矩,扎实,适合读书。

  ■北京22中

  22中出了个平民教育家孙维刚。孙老先生过世几年了,但仍然为师生所感念。这些年来,据说在北京市教委这个层面上,只有两人办过教学思想研讨会,一位是孙维刚老先生,一位是朝阳实验小学原校长、今天星河实验小学校长马芯兰女士。22中此前还有一位在东城名气很大的成希春校长。成校长发现、认可并将孙维刚先生的事迹向社会推广,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22中的声誉。在那个年代,22中的影响力颇大,据说它与东城7所重点校齐名;有的学生连重点校都不去,就看好了22中。作为老牌学校,22中的社会评价较好,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年来中、高考成绩居市区先进行列。

  ■北京54中

  上世纪90年代,和平里地区的居民以周边拥有54中这所优质校为荣,周边学生上中学,紧盯的是171中和54中这两所学校。据说择校期间,54中校门口人满为患,警察都出来维持秩序。老一代居民都很怀恋54中的教育教学处于巅峰的那段日子。现在,54中新的领导班子(校长陈红,书记赵佩芳)正全面发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资料显示,54中今年中考500分以上考生占考生总数的四成,比去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总分及格率99%,比去年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高考近三成一本,近九成本科。这样的成绩对于54中来说是不错的。建议54中在抓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校的对外宣传,让网上的正面评价更多一些。

  ■史家小学

  史家校园漂亮,气派,一校三址。史家太有名了,毋需我来多介绍。多年来,史家在东城官方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北京市,在全国小学领域,史家也是声名显赫。史家的办学成果确实承受得起官方和社会的宠爱——特级教师就有7人;校长有思想,有影响力,老校长卓立在史家主政19年,他成就了史家的全国名校梦想,也成就了自己教育家的理想。他提出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及“三全三爱三服务”的办学宗旨。卓校长在史家“超期服役”几年后,今年初朝阳区请去做了一所新建小学的校长。史家的新任校长王欢也是京城小学教育的重要人物,今年从东城的另一所名校府学小学校长调任史家(府学新校长为马丁一,西中街小学原校长)。史家的学科建设在东城和北京处于领先水平。史家也是北京和全国小学教育的思想库、智慧库,每年有大量的外地校长来史家拜师学习。史家的社会影响有多大呢?举例说,办个开学典礼,想请到哪位社会名流基本都能如愿。对于史家这样的名校来说,不必在乎在本区、本市小学成绩抽测等方面的得失,应放眼全中国,站在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人才战略高度去探索基础教育领域真正的人才培养之道了。这样的使命,舍史家其谁?

  ■景泰小学

  景泰小学不错——教育质量不错,在原崇文区的小学抽测中能排在前3位;教育理念不错,构建幸福教育,共享幸福教育,老师把上课当成愉快的事,孩子们把上学当成高兴的事;校长不错,把自己交付给学校,全心专注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享受投身教育的幸福,让师生有幸福可捉,有幸福可感,有幸福可创,有幸福可享;校本课程不错,有“快乐英语人人唱”“经典名篇人人读”“快乐健身人人练”“文明细节人人用”“快乐心情人人有”“中外名曲人人赏”等诸多课程。您的孩子会唱几首英文歌?在景泰,每个孩子都能唱60多首英文歌。有这样的英文歌水准,小学生学英语还会有难度吗?新东城目前正开展小学课程建设走进学校系列活动,将位于南片的景泰作为示范点。前几天,我在学校看到孩子们齐唱多首英文歌,边唱边跳韵律操,我为景泰的教育感到振奋。与景泰一位不知道我记者身份的老师聊到学校,这位老师兴奋地笑着说:“不骗你,非常好!不是我们自夸,也不是我们护着自己学校。”这位老师还说,朋友们向她咨询学校,她就说“来我们这儿吧。这儿真的很好”。

  景泰每年毕业200人,其中80人能获得推优指标。抽测成绩“至少进入前3名”。在景泰校园,孩子们与你打招呼的语态和姿势都会让你赏心悦目;怎样向客人递物品,怎样与客人交流都有相应的规范……陈培荣校长在景泰任校长的这7年里,景泰确实获得了长足发展。

  ■北京实验一小

  资深教育人士向我透露了一个“绝密”信息:原宣武区的一次小学抽测中,前300名孩子有150人出自北京实验一小。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漠视成绩将陷入现实的虚无主义。在很多人看来,实验一小几乎被原宣武之外的人遗忘了。其实,这所名校的历史和现实都值得人所称道。实验一小就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笔下的童年学堂,哼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能回味出它久远而醇厚的历史。学校创办于1912年,位于琉璃厂古文化街北侧,前身是“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解放初期,实验一小在北京的影响力无与伦比,该校拥有30多位特级教师,多于京城其他小学特级教师的总和。1989年之前,北京最负盛名、出类拔萃的小学就是北京实验一小。据说该校曾有一段“沉寂期”。颜凤岭校长上任后,实验一小的影响力逐步恢复,今天的实验一小属于京城小学教育的第一梯队。实验一小的知名度与它的实际办学水平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学校只练内功不做宣传。曾在宣武教委做过副主任的颜校长对宣传非常不在意,他深信干好事业比宣传对学生和家长更重要,也许还因为怕名声太大学生蜂拥而入压力更大——呵呵,猜想而已。以校长个人的气质取代学校的气质,不知是否合适,愿与诸君探讨。

  ■宣武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这所学校成立于1963年,但被称为“外国语”实验校的时间也就8年。8年来,“宣外”很快走出了过去校名(在此毋需提及)的阴影,迅速进入了好学校的行列。虽然宣外的初中在老宣武排名第四,可与朝外(朝阳外国语学校)、西外(西城外国语学校)、前外(前门外国语学校)相比,宣外的知名度似乎还是较弱,其原因可能是学校班额少,校园小,只有几栋楼,您一眼就能瞥见它的全貌。

  宣外的初中每年只招收100多人,报名者多达千余人。千余人是什么概念?千余人对海淀和朝阳不算什么,但对原宣武、原崇文,那就得相当于本区初一生源的几分之一!宣外的高中刚有三届毕业生,在原宣武也能排进前八九名。当然,我们不用担心宣外的校园了,每年9月,它将迁往广外新校区,目前的校园交给政府统筹。用途是什么?不知道,但肯定宣外不用了。新校园漂亮,气派,外面看是西式的,里面是中式的,每个环节都融合了宣外校长桑春茂的匠心。生于1973年的桑校长是首师大数学系的高材生,一年前从育才学校副校长的岗位上调任宣外。这位校长喜欢读书,志趣高雅,有望成为年轻校长中的领军人物。

  有趣的是,宣外西城合区后,原宣武的政府机构中“宣武”的名儿全改了,但学校中的“宣武”一个都没改。而原崇文的学校名全都改为“东城”了;崇文小学还用“崇文”,因为它不是“崇文区小学”。其实,对于宣外,新西城不必仅仅在“宣武区外国语实验学校”这几个汉字上动脑筋,可以用大手笔将宣外建成一所西城国际学校。西城不正希望创办国际学校吗?

  ■北京17中

  17中本部在高碑店。据统计,目前高碑店地区的新老乡镇领导47%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但10年前,把17中放到朝阳全区来考量,还难以称得上是朝阳区的优质校。

  17中近几年来的“雄起”与张顺校长密切相关。2005年,张顺从水碓子中学校长的岗位上调任17中校长,他带领师生让17中通过了市级示范高中校的验收。随后,17中实现了与中国南方名校厦门一中的合作,厦门一中派出一名校长助理常驻17中,主抓高一、高二年级校区的教学,部分骨干教师也将陆续来京执教。厦门一中还在17中高一、高二校区建立厦门一中北京实验校区,并拟在日后成立“福建班”,解决在京福建人子女的就学问题。17中还与中国传媒大学合办了传媒特色高中实验班,实验班设播音主持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据说明年还要开办动漫专业。朝阳区已将17中与80中确定为“办学体制特色发展校”,足见17中在在朝阳的影响力日增。

  17中现在是朝阳区的知名校,现在一校四址。一位区教委官员“悄悄”给我透露了学校评价的两个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看一所学校的校址或分校多不多。17中在短期内拥有了一校四址,可见朝阳教委对17中的管理能力和教育质量是放心的。这几年来,17中的中高考不断上台阶,今年中招能达到470分——对17中这样此前教育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470分的录取线是跃上了峰巅。

  17中今天的成功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外部借力,调动一切可以促进学校发展的力量为我所用;二是内抓文化,继承并提炼17中传统的优秀文化,让学校留住文化,赢在文化。17中应被列为较薄弱学校向优质校飞跃的典范。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不是每个人都说这所学校“好”,但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真正了解它的人都会为它说“好”。这所学校的办学史仅仅12年,短时间里,就已经成为海淀区的优质校。它每年中招接近510分,高考70%左右的一本率、近100%的本科升学率,足以显示它的强大力量。如果有个全市中学的高考排名,进修附校它排在前30名不成问题。在海淀区,它的高考平均分最好时能进入前10名。

  这所学校的管理以“严”著称。它执意打造气质形象良好、素质全面的中学生,在育人方面可谓用心良苦。比如某个学生缩着脖子弓着腰走路,学校会让他每天练习背部贴墙挺胸收腹站20分钟,执意矫正学生的站姿。它对学生的发型、站姿、坐姿、谈吐等都有严格要求。你在校园内和周边不可能看到抽烟的学生,更不可能看到男女生勾肩搭背。它是全市甚至全国唯一不设垃圾箱但永远干净整洁的学校。对于学校的“严”,个别学生可能不适应甚至希望转走,但外校很多学生希望转入这里接受严管。我负责任地说,这所学校真的值得家长托付。

  ■中关村二小

  中关村二小的知名度似乎不如一小和三小大,网上也有不少帖子追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不该成为一个问题,一二三小都是海淀区和北京市顶尖的小学。那究竟为什么一些家长还是将它当成一个“问题”来问?我不过多解释了,您相信一二三小都不错就行了。

  二小在管理上较为平和,学生学习也相对轻松,师生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和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很融洽。班额不大,40人多一点——这在海淀确实难能可贵。二小的成绩抽测质量非常棒,今年5月,二小五年级第三次接受海淀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质量监测,监测工作是在二小刚刚合并了西北旺小学的背景下进行的,但二小创造了监测成绩连续三年保持区级领先的佳绩。在此前的抽测中,二小要高出全区学生平均分20—30分、各学科优秀率高于全区优秀率20%—30%、及格率为100%的好成绩,每次均居全区117所小学前列。二小的金帆乐团也很有名,要让我这个音乐外行还评价,我只能说:孩子们的演奏水平不比专业的成人乐团水准低。

  二小到了该面向教育界、面向社会总结、提炼、宣传其办学思想的时候了。

  文章来源:http://i.eol.cn/blog_read.php?topicid=6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