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第七弹

  公元816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在送给朋友之际,突然听到了一阵琵琶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忽闻水上琵琶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精通音律的白居易不仅体会到了乐曲的美妙,也感受到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听闻琵琶女由“一曲红绡不知数”到“门前冷落鞍马稀”,

  

  就想到了自己16岁“春风吹又生”震惊诗坛,到29岁成为同年进士最年轻的一位,34岁写下名扬天下的《长恨歌》妇孺皆知,36岁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令,做机要秘书。那时候白居易有才华和好运加持,一路平步青云,自信满满。

  

  当整个大唐帝国还在醉生梦死,沉浸在歌舞升平时,镇守北疆的节度使安禄山发起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到了白居易时代,皇帝为了准备与藩镇开战,宣布禁乐,以示励精图治的决心。

  

  安史之乱,战火蔓延,动乱不断,动荡时局下,琵琶女不得已离开皇宫。那生活只教会了她琵琶,无奈之下嫁给了茶商。“商人重利轻别离”只余她独守空闺,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和白居易的遭遇何其相似,之前的他意气风发,宁折不弯,直谏不讳,结果一场震惊朝野的宰相被杀案让他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被人恶意诽谤,落井下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声如急雨般倾泻而下,宛如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喊杀不断,终于,随着一声划破天际的高音,琵琶声骤停,一切归为平静。白居易一路开挂的人生也戛然而止。

  公元815年,44岁的白居易被贬出了京城,诗文报国的梦想也就此破碎。江州距离大唐都城长安三千里之遥,偏僻荒凉,炎热潮湿。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进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居易适应不了这里的气候,更适应不了挥之不去的孤独。他见识过世界上最巍峨的大明宫,游览过万国来朝的长安城,也曾有过灿烂的前程,却现在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复存在。

  

  同样的,琵琶女从小就被选入教坊“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目睹过舞蹈乐曲启奏,也看过气派辉煌的盛况,但是命运的扭转,却让她现在只能在小船上卖艺为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堂上的白居易,教坊里的琵琶女,两个身份地位迥异的人此时此刻,却有着同样黯然的境遇与前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琵琶女的演奏中,白居易听出了繁华过后巨大落差的无限惆怅,满座的人都哭了“江州司马青衫湿”,他在哭琵琶女的遭遇,他在哭自己的曾经。

  

  离江州城不远,有东,西二林寺庙,为了平复苦闷的内心,白居易频繁的与寺庙的僧人接触,白天坐禅于东林寺,夜晚住宿与西林寺。

  

  公元817年农历四月,白居易来到了庐山顶上的大林寺寻春赏花,盛开极艳丽的桃花让他写下了《游大林寺诗并序》,此诗又名《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经历了世事变迁,白居易的诗进入了自由闲适的境界,能在寻常之景中发现其独特的美。白居易现存的3000多首诗中,十之七八属于闲适,感伤之类。其中蕴含的浓郁的唯美与忧伤气息。

  

  为了从容应对,从庙堂到江湖的生活落差,白居易积极地调整着自己的心态,他表现得乐天知命,闲适恬淡。

  庐山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成为了中国文人心中独爱的一座山。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在山水中寻求灵魂的解脱和精神的超越。

  

  “中隐”的思想也开始萌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中隐就是既不脱离朝廷生活,又要保持隐士的风骨。但其实,作为饱读儒家经典的文人士大夫,他骨子里还是想要为君主分忧,为百姓做事,一展抱负,万马腾空。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提到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

  

  公元816年的一个秋日,白居易突然收到了妻子堂兄杨虞卿的来信,他从信中得知,如今朝堂上的形势大变,唐宪宗以力主削蕃的裴度为宰相,主持淮西战役。并且对他们采取强硬的态度,平定了一系列的藩镇割据叛乱,还迫使当时最为顽梗的河北三镇也宣告归顺。

  

  如此一来,一直主张削藩,渴望复兴大唐的白居易,在被贬3年后,在好友崔群的帮助下成功升任为忠州刺史。

  年少轻狂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远去。

  愤世嫉俗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平淡。

  万丈豪情随着社会的锤炼逐渐冷却。

  相比李白晚年卷入政治漩涡,杜甫一生穷困潦倒,而白居易最后却官至刑部尚书,以75岁的高龄辞世,不得不说是人生智慧。

  举报/反馈